APP下载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2016-10-13王桂泉

党政干部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特色制度改革

王桂泉

[摘 要]文化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开展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规律性的认识,逐渐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理论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5-0004-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角度出发,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制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既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本质特征深刻认识的结果。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探索

纵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和文件,就能够清晰地看到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探索经历了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要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还从教育、科学、文化和信念、信仰、理想两个层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作了深刻的阐述。[1]

1982年9月,胡耀邦同志作的党的十二大报告,第三大部分标题就是“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报告指出,社会主义不但有经济、政治方面的重要特征,而且还有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报告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辩证关系方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我们党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文件。这个《决议》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再次明确了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决议》的第四部分以“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标题,从六个方面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了系统的论述,明确指出“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健康发展,愈益繁荣”[2],在党的全会文件中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问题单列出来,充分说明我们党对文化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承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基础上,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报告的第七部分,更加突出了文化建设问题。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阐明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途径。报告分析了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3]报告对我们党的文化角色做了历史定位。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3]

2.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发展相协调的理论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各方面的制度相互联结,有机统一。改革就是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这个路径,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改革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等各方面的系统改革,需要整体推进,相互协调。

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五大,我们党对文化与经济、政治协调发展问题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同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作为党的基本纲领,“三位一体”,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在改革发展中,文化必须与经济、政治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建设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中相互联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探索

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基本文化制度,它贯穿于各项具体文化制度之中。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强大,也是文化的强大,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没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因此,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更加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建党以来第一次以文化作为全会中心议题的文件。《决定》在科学判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在明确文化改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决定》指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4]endprint

2012年11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了高度的概括和升华,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的反映,又为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支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属性和功能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更加自觉尊重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中的作用。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充分体现了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国家主导价值、社会主流价值、公民基本价值有机联系,相互贯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提供了价值取向,指明了发展方向。从文化方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的同时,还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自我完善方式进行了全新的实践探索。

1.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自我完善的实践探索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属性作出了科学界定。他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一场由沿海到内地,由经济到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变革。改革实践必然引发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深刻变化,也必然引发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由此必然带来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由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基本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理论,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制度建设的伟大实践,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更加全面。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而文化制度所特有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价值导向的基本特征,使它能动的作用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以高度发展的文化生产力为基础,它与以往历史上任何社会的文化制度相比,都更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更新的能力。因为,它是建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汲取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基础上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在文化改革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

2.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变革方式的实践探索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一个社会文化制度的变革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方式是质变,是突变的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由于生产力发展引发的社会革命使原有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时原有的文化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根本变革,一种新的文化制度代替原有的旧的文化制度。例如,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社会制度,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资本主义文化制度代替封建主义文化制度。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由此也必然发生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文化制度。这种文化制度的变革,是以一种根本不同性质的文化制度代替另一种文化制度的质变。另一种方式是量变,是渐进性的方式。它的特点是在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对现存的文化制度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正是从这个意义说,中国文化制度改革,包括文化体制、文化市场体系、文化管理体制,也包括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艺体制的改革,都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这种方式的变革不是根本性质的制度变革,而是一种渐进性的量变。由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特有的地位、功能及作用方式,决定文化改革在内容和侧重点方面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有所不同,但从社会制度这个根本性问题上看,正是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具体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在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完善公共文化网络设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文化产业、文化服务、文化创造、文化人才等具体文化制度,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基本内涵。endprint

3.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原有文化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越来越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文化制度建设的要求。在纵向上,层层建立专业文艺团体,重复设置,人财物浪费。在结构上,单一公有制,全部文艺团体由国家财政包起来。在分配上,严重平均主义“大锅饭”,演和不演戏,演多少场戏,演出水平的高低与收入没有联系。在人事制度上,没有正常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机构臃肿,冗员过多,行政化,机关化,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很难发挥,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文化体制就成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的前提下,推进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的制度改革,形成符合现代文化企业性质和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出版、发行、影视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形成现代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从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发力,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在各类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文艺事业、文化企业引入市场机制,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能力。

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基点,健全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合理流动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规范市场行为,完善运行机制。以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为依托,健全竞争有序的文化产品市场。以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现代流通形式为平台,建立统一开放的文化要素市场。以大型文化流通企业为基地,建立与大中小城市相连接、相配套的,城乡一体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带有根本性、长期性,是推进各类文化创新的关键环节。从文化管理体制创新突破发力,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把政策调节和市场监管结合起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把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管导向结合起来。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在于,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法制化水平,依法保证文化经济政策、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的贯彻落实。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把对文化企业的单一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的综合管理,增强文化改革发展的动力,提高政府文化管理的效能。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文化需求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必将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应当看到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相互协调,整体推进,但也要看到文化改革发展虽然以经济改革发展为基础,但它又为经济、政治、社会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7,367.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

[3]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

责任编辑 姚黎君 丛 琳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改革
特色种植促增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改革之路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革备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