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流动特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2016-10-13宗钰
宗 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重庆 400065)
中国人口流动特征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宗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重庆 400065)
使用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流动人口的数量、比例、流动性等总体情况,迁入地、迁出地分布以及省际流动格局,人口流动的空间距离、时间长度,以及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迁移原因、受教育程度等特征及构成。
人口流动;第六次人口普查;流动特征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政治、经济等历史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这必然刺激人口进行流动。加之各地区人文风俗不同,更使人口流动特征呈现多样性。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下称“六普”),总人口为13.33亿,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下称“人户分离人口”)达到2.6亿,而这一项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下称“五普”)时仅有1.44亿,增长率达到80%,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达到了2.2亿,而2000年时仅有0.60亿,增长率超过270%。
同时,2010年人户分离(包括户口登记地在省内其他乡镇街道和省外)的比例为19.58%,而2000年仅为11.62%,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16.58%,2000年仅有4.79%。同样,从人口流出来看,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占总户籍人口的比例由2000年的11.03%上升至2010年的19.31%。可见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人口流动性都在迅速增大。
因此,随着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比例的不断提高,结合实际情况,有必要从多角度出发,对人口流动的特征进行全面解读。
一、迁出地和迁入地
(一)迁出地
从外出半年以上的户籍人口数量来看,四川、河南、安徽以及广东等地的外出人数排在全国前列,而上海、北京、天津等较发达城市以及西北地区的一些省市外出的人口数量较少。王桂新[1]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也认为,人口流出大省主要为中西东部地区的一些人口大省,包括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山东、江苏、湖北等,这些省合计流出人口规模占全国总流动人口的50.56%。其中较大的三个人口流出省四川、河南、安徽约占全国总流出人口的22.08%;尤以四川省总流出人口最多,达1816.39万人,占全国总流动人口的8.22%。
而从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来看,西南地区的重庆、贵州、四川、广西,黄河中游的内蒙古,东部沿海的上海、浙江,南部沿海的福建、广东、海南,北部沿海的北京,大西北地区的宁夏,长江中游的安徽、湖北都高于全国水平;而东北地区,大西北地区的其他省市自治区,云南省等的外出人口比例则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二)迁入地
从数量来看(图1),广东的流入人口数量为全国最多,且远远高于第二位的浙江。其次是江苏、山东、四川、福建、上海、河南和北京等。数量最少的是吉林、甘肃、海南、宁夏、青海及西藏。
分省内省外来看,省外流入人口数量的各省市自治区差异大于省内流动人口。省外流入人口数量除广东外最大的依次为浙江、上海、江苏三个东部沿海省市以及北京市,其次是福建、天津、山东。其他省市自治区流动人口主要为省内流动,而其省外流入人口差异较小,都在两百万以下。可以看出省际流动人口主要流向沿海的发达地区。
图1 各省市自治区流动人口数量
从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图2),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福建、天津等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内蒙古和宁夏的流动人口的比例均排在全国前列。而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的省市自治区的流动人口比例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流动人口占比与流动人口数量表现出一致性。
从流动人口来源看,大部分地区省内流动人口占人口数的比重差异较小。较高的是内蒙古18.96%、福建16.07%、宁夏14.67%和山西12.85%。比例较低的有上海2.77%,西藏3.21%,天津3.46%,北京3.65%,除西藏外,京津沪都为直辖市,因此省内流动规模较小属正常。其余地区都在7%至12%左右。
省外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致与所有流动人口占人口数的比例一致,但呈现更明确的层级分布,上海39%、北京36%、天津23%,这三个沿海直辖市排在前三位,其次是浙江22%、广东21%、福建12%三个沿海发达省,其他省市自治区都在10%以下,较低的是河南、长江中游的湖南、安徽、江西以及东北的黑龙江,这些省外流入人口比例都在1%及以下,全国水平仅在6%。总的来说,省外流入人口占人口数的比例差异很大,沿海地区的省外流入比例较大,而欠发达的内陆地区的省外流入人口的比例都处于较低水平。
在全国的流动人口中,60%在城市(1.33亿)、25%在镇(0.54亿),只有15%在农村(0.34亿),可以说明人口流动的目的地主要是城市化较高的地区,见图3。
比较省际与省内流动,省外流入人口比省内流动人口更偏向迁入城市和乡村,而省内流动人口比起省外流入人口更偏向迁入镇。数据同时显示流动人口在发达地区分布在城市化程度高的地方(城市、镇),而在欠发达的地区分布在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方(乡村)。
图2 各省市自治区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图3 全国流动人口在城市、镇、乡村的分布
二、流动空间距离
(一)全国
对比“五普”数据,我国人户分离人口的流动距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全国人户分离的常住人口中户口在市辖区内的占比从2000年的45.46%大幅缩小到15.29%,同时省内流动人口占人户分离人口的比例由25.17%大幅提高51.80%,省际流动的比例也从29.38%提高到32.91%。这表明我国人户分离人口的平均流动距离更远,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省内人户分离人口的流动距离变长。
但仅就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中除去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部分),省内流动和省际流动的人口比例与十年前相比基本没有变化(2010年底我国流动人口中省内流动人口和省际流动人口占比分别为61.15%和38.85%,而2000年分别为61.06%和38.94%)。因此,目前我国人口流动仍然以省内流动为主,省内流动的比例略有上升。省内流动的距离变大。
此外,在“六普”的1%抽样的长表调查样本中,五年前常住地在省外的人口(除港澳台及海外)由2000年的3,228,213人增加到2010年的5,499,391人,但其在调查人口中的比例却由2000年的26.63%大幅下降到2010年的4.59%。与人户分离人口比例变化趋势的差异说明,1995—2000年的省际人口流动程度可能实际上大大高于2005—2010年,但2000年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又都低于2010年,其原因可能在于获取迁入地户口的难度增加了。1995—2000年无论是省内流动还是省外流动,都能够比较容易地将户口随迁到迁入地,因此即使省外流入的比例很高,人户分离和“流动人口”的比例却很小。而到了2005—2010年,由于获取本地户口的难度加大,因此2005年时就已经是常住人口的省际流动人口到2010还有许多持有的是省外户口,这使得人户分离的比例增加,而常住地发生省际变化的比例降低了,省际流动减弱了。
总体来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特别是省内人户分离人口的平均流动距离正在变长;但流动人口的流动距离变化较小,省际流动相对省内流动减弱;人户分离及人口流动仍然多在省内。
(二)分省市自治区
分省市自治区来看,省内流动人口与省外流入人口的比例呈现明显差异,见图4。大部分的流动人口都是省内流动居多,且大大超过省外流入人口,省外流入人口超过省内流动人口的仅有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天津五个沿海发达省市,西藏虽然区外流动人口超过区内流动,但由于流动人口的总体数量太小,参考性较小。此外,省外迁入人口数量较多的还有江苏、福建、新疆,但仍然低于其省内流动人口。
具体来看,流动人口来自省外的比例在沿海的三个直辖市较高,均达到90%左右,其次是发达的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比例在40%~60%左右,虽然大西北地区流动人口中来自省外的比例也较高,但由于其流动人口数量是全国最低水平而缺乏参考价值。其余的流动人口中省外比例差距较小。流动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比例较低的是长江中游地区,户口登记地在省外的比例仅有10%~15%。
总体来看,发达的沿海省市流动人口来自省外的比例最大,而其余的流动人口省内省外的比例差异较小,发达程度处于中列的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是流动距离最近的地区,其流动人口绝大多数为省内流动。省际流动人口的分布高度集中在沿海的几个发达地区也印证了前面关于流入地的结论,即沿海发达地区为主要的省际流动的流入地。
图4 省内流动人口和省外迁入人口的比例
(三)流动时间长度(人户分离人口)
全国人户分离人口的流动时间最多的是六年以上(表1),其次是半年至一年和一年至两年,占比最少的是五年至六年和四年至五年的人户分离人口。比较省内流动人口和省外流入人口的流动时间发现,最大的差异出现在两类流动人口中六年以上的比例和半年至一年的比例上,省外流入人口中流动时间为半年至一年的比例比省内流动人口高出5个百分点,而六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比例比省内流动人口低4个百分点,因此,总体上省内流动人口的流动时间比省际流动人口更长。
表1 全国人户分离人口的流动时间构成 (单位:%)
四、性别
(一)流动数量及比例
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2.21亿,其中男性流动人口1.18亿,女性流动人口1.04亿,分别占比53.16%和46.84%。男性流动人口略多于女性。
在全国男性人口流动人口中的比例为17.22%(表2),相应的女性为15.96%,并且在城市、镇、乡村,男性人口中流动人口的比例都高于女性,因此在流动性上同样是男性略高于女性。说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流动。
表2 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单位:%)
(二)流动距离
对比男性女性的流动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的占比发现(图6),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男性的省外比例高于女性,因此可以说,男性的流动距离比女性长,但在上海北京两个发达城市,男女性流动距离的差异非常小。
图6 各省市自治区分性别省外流入人口占流动人口总数比例
五、年龄
流动人口的年龄多集中在15~49岁的青壮年(图7),尤其是20~24岁最多,从24岁以后至34岁,人数逐渐减少,在35~39岁再次增加,之后不断缩小。
从户口登记地距离现居住地的远近来看,省内流动人口在老龄人户分离人口中占比更多,在幼龄人口中的占比也较大,原因可能在于务工人员将老人和子女接到新的定居地赡养和抚育。而省外流动人口的比例在各年龄层呈现中间高两头翘的形态,其原因可能同样是随迁人员中老幼的比例较大。总体来说,省外流动人口的年龄比省内流动人口更小。
此外,相较男性流动人口,女性流动人口的年龄集中在年轻时段,而在同年龄段中女性流动距离较男性更近,这可能与我国的家庭婚姻方面的观念和习俗有关。
六、迁移原因(人户分离人口)
首先,所有人户分离人口的迁移原因中(图8),与工作有关的迁移原因(务工经商,工作调动)占比接近50%,此外的原因还有随迁家属(14%),学习培训(11%)和拆迁搬家(9%)。
图7 全国分年龄的省内和省外流动人口比例
其次,省内与省际人户分离人口迁移原因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省际迁移的原因绝大部分是务工经商,该项原因占比高达75%,而省内人户分离人口的迁移原因中务工经商占比仅为31%。可以看出我国人户分离人口特别是省际流动人口的迁移原因主要与工作变动有关。
省内人户分离人口在各地的迁移原因构成基本相同,而省际人户分离人口的迁移原因在各地区间有较大差异。流入发达的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及三个沿海直辖市的省际流动人口迁移原因中务工经商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相对不发达的大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务工经商占迁移原因比例较低的是中等发达程度的黄河中游、北部沿海、东北地区、重庆市以及长江中游地区。学习培训,婚姻嫁娶呈现出与前面相反的趋势,即在中等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其他迁移原因的占比在地区间的差异较小。
图8 各地区省外流入人口的迁移原因
七、受教育程度(人户分离人口)
首先,可以看到全国人户分离人口中(图9),教育程度为初中最多,41%,其余依次是高中23%,小学16%,大学专科10%,大学本科8%,未上过学的以及研究生的占比都非常小。
其次,比较不同流动距离的人户分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水平发现,流动距离越远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越低,即省际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低于省内流动人口,省内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又低于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最后,比较不同性别的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图9表明,从平均水平上看,男性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略高于女性。
图9 全国各种流动距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情况
八、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特征:
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正在迅速扩大,人口的流动性迅速变强。
我国的流出人口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口迁出地的分布比较分散,迁入地则相对集中。省际人口流动格局主要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的流出人口集中流入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其中,河南和四川是“全国性”的人口流出地。广东、浙江、北京是 “全国性”人口流入地。湖南、甘肃、安徽、河北、黑龙江、贵州为具有地区性影响的人口流出地,江苏、上海、辽宁为具有地区性影响的人口流入地。相比人口流出省,主要人口流入省的影响关系圈比较集中,影响强度也普遍比较强。
从迁入地的层级来看,全国的流动人口有60%在城市(1.33亿)、25%在镇(0.54亿),只有15%在农村(0.34亿)。并且省际流动人口比省内流动人口更偏向迁入城市和乡村,而省内流动人口比省际流入人口更偏向迁入镇。发达地区省内流动人口迁入地的层级高于欠发达的地区省内流动人口,而省际流动人口迁入地的层级在各省市间的差异较小。
从流动距离来看,我国人户分离及人口流动仍然多在省内,省内人户分离人口的平均流动距离正在变长;但流动人口的流动距离变化较小,省际流动相对省内流动减弱。
从流动时间来看,全国人户分离人口的流动时间最多的是六年以上,其次是半年至一年和一年至两年,占比最少的是五年至六年和四年至五年的人户分离人口;省内人户分离人口的流动时间比省际人户分离人口更长。
省内人户分离人口的平均流动时间在发达地区长于欠发达地区。省际人户分离人口(即省外流入人口)的平均流动时间在上海北京以及大西北地区最长,而在黄河中游及长江中游最短。但总的来说各地区人户分离人口的流动时间分布差异很小,基本上可以认为人户分离人口在各地的流动时间构成是一致的。
从性别差异来看,男性比女性流动性大,在较发达的地区这一差异较大,但在多数地区流动人口数量的性别差异非常小。男性比女性流动距离更长,但所在地区越发达差异越小。男女性对迁入地层级的选择在发达地区差别不大,而在欠发达的地区,女性的迁入地城市化指数普遍高于男性。此外,男性迁移原因与工作有关的比例高于女性,而女性迁移原因与家庭有关的比例高于男性,且迁入地城市化程度越低的性别间迁移原因的差别越明显。男性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略高于女性。
年龄方面,流动人口的年龄多集中在15~49岁的青壮年阶段,尤其是20~24岁最多。流动人口中省际流入人口的年龄水平比省内流动人口更加年轻,女性的年龄相较男性更年轻。
我国人户分离人口特别是省际流动人口的迁移原因主要为务工经商。省际流动人口迁移原因中务工经商的比例发达地区大于不发达的大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大于中等发达地区。学习培训,婚姻嫁娶呈现出与前面相反的趋势,即中等发达地区大于不发达地区大于发达地区。其他迁移原因的占比在地区间的差异较小。
受教育程度方面,全国人户分离人口中,教育程度为初中的最多(41%),依次是高中(23%),小学(16%),大学专科(10%),大学本科(8%),未上过学的以及研究生的占比都非常小。流动距离越远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越低。迁入地城市化程度越高,人户分离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越高。省内人户分离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省外流入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在中等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西南地区省际流入人口受教育比例较高也说明西部大开发的成效开始显现。
[1]王桂新,潘泽瀚.我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3(3):4-11,32.
[1]王桂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0(3):8-22.
[2]王桂新,刘建波.1990年代后期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4):1-10.
[3]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2(5):2-13.
[4]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等.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56(5):549-560.
[责任编辑刘江南]
2015-12-16
宗钰(1989- ),女,重庆市人,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C924.25
A
1008-6390(2016)04-00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