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为中心的全媒体课程文字教材如何创新?—“学习科学与技术·导论与导学”设计案例
2016-10-13桑新民
桑新民
学习者为中心的全媒体课程文字教材如何创新?—“学习科学与技术·导论与导学”设计案例
桑新民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93)
如何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古老的教育难题,又成为全媒体课程新时空中的攻坚战。文章以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将学习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前沿进展具体化为五项内在联系的学习技术,将学习目标与学习评价的创新与学习内在动力的激发融为一体,并贯穿在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将学习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统一在真善美的教育哲学追求之中,在课程实施与建设过程中,促进现实课堂与网络学堂同生共长、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由此提出了学校课程整体创新系统工程模型。
学习科学;学习技术;全媒体课程;研究性学习;学习动力;学习评价
“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学习能力培养”不仅是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各层次教师、教育管理干部开设的一门课程,更是发生在现实课堂内外的一场学习方式变革,是真实地发生在每一个学习者身上的学习革命,是信息时代教育创新的前沿阵地。这门课程在大学开设将近20年了[1],加入课程—教学创新探索行列的学习者队伍在不断扩大。本课程有一个最突出特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者参与越深,主动性、创造性越强,收获就越大。为了使每个有缘加盟的学习者更快地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课程创新建设的主人,在学习开始之前,就必须了解本课程的目标、价值、内容、形式……尤其是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和师生在这场学习方式变革中的历史使命。
一 课程目标与教育理念
本课程旨在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开设一门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培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跨专业教育类公共课(不同于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的技术类公共课)。希望师生共同努力,使这门课程成为推动信息时代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舞台和实验研究基地,成为让师生了解和体验信息文化环境下新型学习模式的窗口,成为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健康个性的终身学习者和教育创新团队的舞台。
本课程的目标是:实现从教师讲授灌输知识的传统课堂向信息时代高效学堂转型,使学生从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内在学习动力的高效学习者。这就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习的知识、方法、技术,更主要的是通过在全新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中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的切身体验,使每个同学真正地理解信息时代学习所发生的深刻变革,更新学习观念,学会运用科学的学习观念指导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总结和反思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验与习惯,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特点与个性,超越自我,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克服学习障碍,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理解和确立信息时代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在学习技术上要掌握“学习目标导向技术”、“自主学习技术”、“团队学习技术”、“激发与强化学习动力技术”、“学习评价与反馈调节技术”和统领这些学习技术的方法论“系统思考”[1](如图1所示),使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得到较大提高,以具备在信息社会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图1 五项学习技术及其方法论模型
确立这样的课程目标,不仅是我国课程与教学信息化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21世纪公民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时代要求,而且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和前沿探索。
二 为什么要开设“学习科学与技术”?
1 学习能力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学校师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着现实的学业成就,而且是决定今后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也是每一个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从早到晚几乎都在忙着学习。然而,从小学到大学的众多课程中,却没有一门课程专门教学生关于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尤其是培养信息时代的创造性学习与生存能力,致使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众多的学习障碍和挫折,不仅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反而经常要受到不应有的歧视和打击,这样的学生往往成为了现行教育体系中的失败者,最终在教育的不同阶段被淘汰。即使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很多人往往只会应付考试而不会学习,结果在自主化较强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显得十分被动。这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将会遇到更严峻的挑战和更大的压力。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社会对个体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一著名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在当今世界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因此,为大学各专业师生和步入终身学习社会的各类学习者开设“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系统地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2 对学习的研究是当今世界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探索,有关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成为高校各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人类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近30年来,对学习的研究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联合攻关的热门领域,并已取得大量的重要成就。遗憾的是,很多成就尚未被运用到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来,致使目前学校课程与教学方式还十分落后,不仅学习效率很低,而且在学生中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深层原因。对于学生来说,只会应付考试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凭个体狭隘的学习经验,也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学习者,只有善于了解和捕捉国内外关于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用以指导和改善自身的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聪明的、紧跟时代步伐前进的优秀学习者。显然,有关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是各专业学生和各层次教师都必须了解并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 信息时代人类的学习方式正面临历史性变革,高校师生应成为推动这场变革的前沿探索者和直接受益者
21世纪是人类又一部千年史册的开端。在这一时代的转折点上,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降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课程和学习方式越来越走向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个性化、团队化、智能化——这对所有师生既是严峻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目前互联网正在重塑学校和师生学习文化新时空,尤其是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为代表的网络课程新潮流风起云涌,对学校课堂创新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如何使师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这是我国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着重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广大师生的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中高效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然而,在当前我国学校中,许多教师都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迫切需要开设一门专门培养师生“信息素养”的教育类公共课程,以提高师生在信息化、全球化环境中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这不仅是当前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而且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课题,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建设。信息化、全球化的生存环境对个体的学习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同时也为培养和考察个体学习能力创造了很多新的机会。基于此,高校师生和各级各类教师、教育管理者,应该成为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创新的前沿探索者和直接受益者!
本课程的开设,正是适应这种时代要求而进行的课程创新探索。
三 怎样学好这门课?
在进入本课程的学习时,请各位学习者抛弃自己过去学习经验中的一切痛苦、烦恼和不良习惯,要建立这样一个信念:“学习是轻松愉快的,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让我们共同创建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这里是自主—协作的学习新天地,每一位学习者都应该尽快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我必须对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承担全部责任!师生、同学都是朋友,我们要以诚相待,共同创建学习化团队!”
1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活动
(1)更新学习观念,了解本课程学习的特点、要求,研究和借鉴历届师生的学习与创新成果,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2)选择研究课题并组建学习团队,分专题进行自主学习与团队研究性学习,了解学习科学的新进展,理解和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运用和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五项学习技术)和创造性学习的工具、方法、技术,并联系实际应用学习科学与技术成果,改造自身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体验和掌握在现实课堂中探究学习科学、修炼学习技术的方法及其方法论。
(3)创立和建设个人与团队的网络学习社区及资源库,以学习感悟、课程论文、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个人和团队学习成果总结、反思、交流、提炼、展示等形式,进行学习评价(过程评价与成就评价),在创造性评价考核中提升自我评价和团队评价的能力,充实和完善个人、小组、班级的网络学习社区及资源库,并在跨学校的交流中完善课程网站,推动课程资源建设不断深化发展。
2 课程—教材创新设计与多元化学习路径选择
为突破和超越以教师讲授灌输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开放网络课程与现实课堂学习模式创新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我们称之为“太极学堂”),设计、开发出与此相应的课程教材和网络学习资源库,并强调由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创建、不断完善本课程的教材和资源库,形成具有生命活力的全媒体开放课程与教材新观念、新模式。我们认为: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应该是高校信息化课程新模式的主要特色;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课程新模式的主要优势;个性化、全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是课程新模式探索和建设中的难点;而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师生队伍,则是高校课程新模式探索成败的关键。因此,本课程不仅有传统的文字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而且有开放的网络课程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还有不断创新的课程学习与交流平台、社区,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历届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所创造、积累的大量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和经验,更包含了本届正在学习的、身处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困惑和最新学习体验及成果。如果条件具备,本课程还将面向全球学习者开放……总之,这是信息时代所特有的数字化课程新时空、新天地。
全媒体、立体化网络课程既有文字版教材,也有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库。与此相配套的文字教材显然不同于传统文字教材,其设计思路如何创新,成为了世界各地学校与教材出版行业携手探索的前沿性问题。比如,如何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具体落实到教材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教材便于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又比如,如何超越传统文字教材线性结构的局限性,增加学习者个性化自主选择的自由度?在新版教材目录形式和教材结构的设计中,本课程就此做了不少新的尝试。比如,创建了多入口、多路径的目录形式和相应的“多元学习路径导航图”(如图2所示),为不同类型、需求的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由此实现个性化推送式服务……这是在线性的印刷媒体空间中设计的一种非线性的学习导航结构,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希望能在广大师生的支持和参与下得以不断完善。值得一提的是,这方面的探索在世界范围内刚刚起步,其本身就是信息时代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图2 多元学习路径导航图
这里设计的五条学习路径是个体与团队学习计划制定时的参考,实际学习过程可以更加复杂多元。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不同路径的学习团队,要展开相互交流,在研修任务中,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和指导其他个体和团队的学习(如选择团队学习之旅,就要将指导其他团队建设作为研究性学习任务;选择考试创新之旅,就要指导和参与其它学习路径评价考核的设计与实施)。
为了帮助学习者更方便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本课程文字教材开篇和资源库中设计了“学习科学知识导学图”和“学习技术修炼指南”,以整体化、结构化、可视化、图表化等形式,系统展示了本课程中所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就能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在各单元开头还专门设计了“单元学习指导”,包括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要点与结构、单元知识导学图、单元学习技术修炼指南四个模块,概括展现了该单元将要学习的主要概念和理论、需要修炼的学习技术,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个学习者制定个人和团队的学习计划。“单元知识导学图”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局部内容在本单元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与相邻概念、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每单元学习结束时,指导和帮助学生方便地复习、概括、总结所学内容,尤其是加强从整体上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每单元的“单元知识导学图”相配合,我们在网络资源库中还介绍使用动态的、可扩展的“概念图”等软件工具,并搜集筛选了每届师生创作的“概念图”作品,供学习者参考和查阅。
3 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与自主学习—团队学习指导
以往高校教学和教师培训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本课程所探索的新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教师灌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能看懂的内容教师不再讲,网络课程中提供教师和往届学习者及其研究性学习团队对课程重难点的学习指导视频、PPT等多媒体资源,采取自学、讲授、研讨、调查研究与网络学习社区及资源库建设、课程论文写作相结合,对范畴体系的总体把握与分专题的深入研究相结合,学习科学的探究与学习技术的修炼相结合等形式,以科研课题组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创造性自主学习与团队学习,培养和考察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造性实践能力(如读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选题能力,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协作与交往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造性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口头、文字和多媒体表达能力等),并特别注重探索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培养以上能力的方法和技能。
在信息时代新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最关键也最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现在多数学生长期以来置身于以老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的坏习惯,许多学生不仅不会自主学习,而且懒得自主学习,尤其不会与同学进行协作、交流、共享!教师则抱有各种顾虑,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如何打破这种惯性和惰性?本课程倡导“放飞学习者!”[2],想尽一切办法激励乃至迫使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自学、自识、自理、自检、自奖,以及共组学习团队、共闯学习难关、共建学习资源、共享学习成果等一整套教学组织管理新模式,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帮助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对自身学习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习的理论与方法,而且要求他们总结和反思自己从小到大的学习经验与学习习惯,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习个性,掌握和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各种新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纠正和改变各种不良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在自我超越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研究和激发学习动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本课程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提出了学习动力层次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3],指导并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学习内在动力产生的缘由,探索激励与提升内在动力的方向、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了“学习动力加油站”。
图3 学习动力层次理论模型
“学习动力加油站”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每单元学习结束时进行的自我测试与团队反思交流,这样的学习活动在历届学习者中受到普遍欢迎,是相互学习、互相激励的有效措施,利用网络跨时空、非实时开展这类活动,能收到更好的激发成就动机之效果;另一种是每当学习者感觉学习动力开始下滑,尤其是缺乏学习内在动力、产生厌学情绪之时,赶快进入“学习动力加油站”进行反思,寻找原因,并主动寻求同伴或教师的帮助(“救助”),还可以在网络资源库中搜索同类的“病例”与“药方”,若发现对目前所学内容缺乏兴趣或信心,则可以及时更换学习内容和路径。“学习动力加油站”是“学习动力层次理论模型”的具体应用和在实践中的深化发展,而理论与实践在现实学习活动中的相互指导和转化,使学习科学的研究与学习技术的修炼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在超循环运行中产生强大的“能量”,以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力。这是在本课程所追求和创建的“太极学堂”中,以激发内在学习动力为宗旨的一项重要机制,也是个体与团队学习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和健康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缺失是每个学习者必然会遇到的困境,厌学情绪和心态在目前学校课堂中更是相当普遍地存在和蔓延,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顽症”!寻求诊断与治疗的良方,是世界学习科学发展的前沿,对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学习化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恒久价值。
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新模式的探索中,必须综合利用“三个世界”的学习经验,促成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往学生在“两个世界”中学习——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的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个世界”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虚拟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当代世界各国网络课程与混合教学模式创新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表明:把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新模式的探索仅仅局限在网络上注定会失败,而充分利用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学习的独特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整合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在“三个世界”中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这才是信息化环境中成功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奥秘之所在[4]。
本课程培养的是终身需要的学习能力,多投入些时间和精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提高其它各门课程的学习效率,因而是非常值得的。
4 学习评价与课程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评价(考试)是学习的指挥棒。目前学校的考试模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展。为破解这一现实与时代难题,本课程在长期实践的探索中,运用多元智能评价理念和信息技术评价方式,创建了多媒体化、网络化、数据库化、个性化、团队化、智能化的过程评价与成就评价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创新模型”(如图4所示)[5]。
学习评价体系的创新离不开课程目标,也必须与课程—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相配套,否则就难以实施。通过多年的实践,本课程提出了“学校课程教学信息化整体创新系统工程模型”(如图5所示)[6]。
图4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创新模型
图5 学校课程教学信息化整体创新系统工程模型
开设本课程的学校不仅需要为此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更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本课程提供开放、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包括对学生评价的创新、对教师教学工作量与绩效考核的创新、对网络课程跨校学习与建设的创新、对外校选修学生进行学分互认与学费结算等政策导向),将本课程逐步建设成为我国课程教学和学习方式创新发展的前沿舞台和“绿色通道”。
信息时代新型学习与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面临各种艰难曲折、需要披荆斩棘的领域。近20年来,参与和经历过本课程学习的师生,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辛勤耕耘、领略到创造性学习成功之妙谛的师生,几乎都会被这一博大精深领域的壮美景象所吸引和陶醉,我们深切地感受到:
学习是科学,要成为科学的学习者,就必须求真——探索并遵循学习的客观规律;
学习是技术,要掌握高超的学习技能,就必须向善——在刻苦的修炼中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是艺术,要想在艰苦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就必须审美——体验出神入化的学习意境;
学习更是哲学——领悟真善美统一的学习智慧,创造学习型社会,享受学习化人生[7]!
新一轮创造性学习又在召唤我们了……在这一舞台上,让我们一起会有缘之人、求有识之士、拜有道之师,充分发挥每一位学习者的多种才华与潜能,共同打造学习文化的新生态,使中国学习科学、学习技术、学习哲学的研究进入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2]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6.
[3]桑新民.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挑战和机遇——开放大学课程与学习方式创新的攻坚战[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1):17-18.
[4]桑新民.“网校”的反思与畅想[N].中国教育报,1999-6-2(3).
[5]桑新民.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建构与整体生成——创造全球化时代的学习文化与教育智慧[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58-65.
[6]桑新民.探索互联网+教育创新系统工程[J].开放教育研究,2016,(1):7-8.
[7]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How to Innovate Text-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in Learner-centered All-Media Courses?—Course Orientation Design of
SANG Xin-min
The longstanding educational challenge that how to make learners become the real masters of their learning has become a tough battle in the new era of all-media courses. This paper aimed to reforming classroom learning by specifying fundamental theories and advances in learning sciences as five interconnect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The paper integrated innovations of learning goal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with activation of intrinsic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made the integration run through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eam learning, as well the cultivation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skills. The study also unified the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artistic nature of learning into the pursuit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facilitated the co-development of actual and virtual classrooms, promoted the two-way construc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curriculum. Thus, a model of the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system of school curriculum was proposed.
learning sciences; learning technologies; all-media courses; inquiry-based learni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evaluation
G40-057
A
1009—8097(2016)08—0005—09
10.3969/j.issn.1009-8097.2016.08.001
本文为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研究基金(全通教育)项目“网络课程与现实课堂双向生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6ZD1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桑新民,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学,邮箱为sxm@nju.edu.cn。
2016年6月30日
本课程最初于1998年在华南师范大学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第一本教材《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于2000年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后扩展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并开发成网络课程;2003年被评为全国高校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2004年开始为南京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并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开展了跨校团队教学探索。第二本教材改名为《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第一版已于200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将于2016年10月出版。
编者按:国内教育学术杂志发表的学术文章似乎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即教学类论文大多模仿科研论文的形式。但产生于现实课堂的教学研究与科研活动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用科研成果发表的模式规范教学研究,难免将复杂的教学活动引入歧途。为突破这一难题和困境,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倡导和迅速发展起来的“教学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运动,特别强调把教学第一线原创的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成果、资源等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同行和广大读者面前,通过在开放交流中自然筛选、优胜劣汰,成为同行评价、用户评价的客观依据——这种全新的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交流与发表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将一项延续近20年的课程教学研究创新成果——桑新民教授主持修订的《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学习能力培养》第二版教材(该教材于200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版现已修订完成,将于2016年10月出版)的“导论与导学”(该课程于2003年被评为全国高校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并被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列为必修的核心课程),原汁原味地奉献给读者。这样做,不仅希望引起同行学者和广大用户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和参与,更希望大家围绕当前国内外教学创新的重点、难点、生长点(如信息时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媒体课程教材如何设计、文字版教材的内容选择和表现形式如何创新、对不同类型学习者的个性化指导和推送式服务如何实现等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学术争鸣,以实现“抛砖引玉”的目的。恳切希望能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指教。
编辑: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