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互联网+”下的智能阅读推广
2016-10-13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
曹 畋(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
试论“互联网+”下的智能阅读推广
曹畋(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存放资料的介质一直都在发生变化,阅读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图书馆作为阅读的中心、方便用户阅读的本质却从来不曾改变。在“互联网+”的新环境下,图书馆须再一次紧紧围绕自身核心价值进行升级。所以,深入理解“互联网+”,分析图书馆在互联网+新环境下的崭新面孔,利用最新的技术升级目前的阅读推广模式,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互联网+;智能阅读推广;图书馆
人工智能于1956年在Dartmouth学会上被提出,到现在成为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和科幻题材。就图书馆而言,如果之前的技术是未来图书馆的血和肉,那么,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是图书馆“互联网+”的灵魂技术。[1]
1 人工智能参与阅读推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传统阅读推广的现状与问题
(1)阅读推广活动无法取代长期有效的推广形式。虽然定期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能促进读者阅读的兴趣,但如何把活动变为一种长效机制本身是一项难题,无论从人员配置、经费、绩效来看都很难平衡。
(2)阅读推广活动虽然也有了网站宣传、微信、微博的参与,但仅仅限于网络的宣传和千人一面的资讯推送。这种形式的网络介入还停留在图书馆+互联网的层次上。
(3)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快,能到现场参加阅读推广活动的机会有限,推广覆盖人群占总人群的比例低。有时间的人可能经常参加活动,没时间的人可能从来没有机会参加活动。这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势必造成了公益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4)现场的阅读推广活动当然不完全是一种秀,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阅读推广活动对工作人员的依赖性很强,既需要馆领导的宏观把握,又需要每一位参与活动馆员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而馆员应用自己的这种知识和经验进行的推荐劳动是一种智力性的,这种劳动长期以来被看作只能由有经验的人来完成,是机器不可替代的劳动。[2]
1.2人工智能参与阅读推广的基本条件
(1)“互联网+”战略取得阶段性进展,基本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如果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没有普遍的实现,那么人工智能也难以通过网络代替人为读者提供参考咨询服务。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物联网技术在基于人工智能参与阅读推广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对读者个性化信息获取依赖于传感器和定位技术,这就相当于人的手和眼。如果人工智能只有大脑、没有手和眼,自己“行动”也成问题,何谈提供服务。当然,传感器和定位技术正在快速普及,相信近年即可完成在图书馆相关应用中的普及,并随着技术进步持续升级。
(3)人工智能参与阅读推广依赖于语言的学习与处理、智能搜索、知识表现、机器学习、知识获取、复杂系统、神经网络及人类思维方式等领域的研究取得全面的突破性发展。或者说人工智能水平的高低对于人工智能参与阅读推广的服务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意义。
(4)人工智能参与阅读推广对技术人员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普通馆员的使用进一步减少,这可能使得原本已经呈现出的图书馆人员结构的不协调继续加大。反过来说,人才问题,人才结构调整问题也将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参与阅读推广不可忽视的问题。
2 图书馆的“互联网+”智能阅读推广模型构建
图书馆的“互联网+”实现阅读推广的核心问题就是需要将过去只能依赖图书馆员经验和智慧的问题交给设备来完成。目前,能替代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技术就是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使得基于“互联网+”图书馆在线阅读推广成为可能,这也预示着阅读推广活动从一种线下活动变为随时随地的日常服务,不但极大的压缩了图书馆传统馆员的配备比例,大大节省了经费,而且可以使阅读推广的质量得到实时监控,机器学习的经验也容易被移植和利用,避免馆员经验参差不齐和大量培养阅读推广人员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
如图1所示,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传统的图书馆“互联网+”平台,这个平台的硬件核心是由高性能的计算设备和超大容量的存储设备构建的一个完整的虚拟图书馆,云技术和云存储成为最佳的选择方案。搭建好的硬件平台通过相应的大数据处理程序面向全网采集信息,采集的信息应该是图书馆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图书馆首先将目标的各种行为、状态及关联信息等转换成数据,这一阶段叫数据化;然后,图书馆将大量的数据进行汇集和清洗,最终保留对图书馆决策有价值的数据;接下来,要将以上步骤产生的数据(包括原始数据)进行存储,将存储的海量数据进行运算,这一阶段产生的数据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开发平台、各种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推送出去,为其他的“互联网+”应用提供依据;然后,作为使用主体的图书馆需要结合业务、服务及现有资源的状况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最后,挖掘和分析的结果交由人工智能进行判断并执行相应的操作,如,向某特定读者推送他可能需要的科研论文。同时,各种图书利用率、智能推荐成功率、关联信息等实时数据也将以各种报表的形式推送给馆领导和相关专家进行决策。
经过智能分析处理后的阅读推广服务信息(如推荐资料全文、多媒体资料、书目馆藏地、可能感兴趣的阅读内容、虽然暂时不感兴趣但知识结构中欠缺的内容等),可以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最终推送到具体的读者手中,这种推送是个性化的,也是跨平台、跨应用的。当然,就每一位读者而言,不断更新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各种传感、显示设备不仅实时采集各种信息,而且也是图书馆反馈信息的接收终端。这些终端越来越多的无线化、高速化、便携化甚至虚拟现实化,使得读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越来越身临其境的、具有高超专业水准和经验水准的阅读推广服务逐渐成为现实。
图1 图书馆的“互联网+”智能阅读推广的模型图
3 “互联网+”下的智能阅读推广和现场阅读推广活动的关系
“互联网+”下的智能阅读推广具有推广时间长、推广覆盖度高、推广质量有保障、推广公平性高等一系列优势,是否可以完全取代现场阅读推广活动?如果现场的阅读推广活动不能被取代,两者能互补吗?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互联网+”下的智能阅读推广和现场阅读推广活动关系的重新定位。笔者认为,对于特定人群或者特殊人群而言,现场阅读推广活动具有一定的优势。如,给小朋友讲故事等具有亲子、亲自然于一体的阅读推广活动仍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所以,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互联网+”下的智能阅读推广与主题现场阅读推广活动将并存。在这种长期并存中,将逐渐精确扮演各自的角色,最终形成和谐、立体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基于以上观点,在“互联网+”下的阅读推广可以基于以下流程进行设计(见图2)。[3]
图2“互联网+”下的阅读推广流程图
图2中的阅读推广计划可以是长期循环的推广计划,如面向高校学生专业书籍的推荐任务;也可以是临时的推荐计划,如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阅读推广任务。无论哪种形式的阅读推广计划都是先交由人工智能进行,人工智能基于海量用户的存储,综合运用大数据计算、分析、挖掘等方法,形成实时的阅读推广。监测和分析推荐前后用户的阅读行为,与预期设定进行比较,如果达到预期效果,就形成本次阅读推广活动的人次、效果、明细等报表;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系统的专家终端将提示领导或专家进行决策,决策的结果分为两种:一是调整阅读推广计划或预期重新交由人工智能进行阅读推广策划;二是可能有某些不适合在线推广的环节,无法避免的需要采用现场推广活动的形式。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活动后需要再次判断是否达到预期设定的要求,如果仍然没有达到要求,则需要交领导、专家进行专家决策并形成调整方案。
[1]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4):63-70.
[2]胡异.谈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6):85-87.
[3]李伟.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策划流程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3(11):57-59.
A Discussion on Intelligent Reading Promotion Under Internet+Environment
Cao Tian
The media of library resources storage keep changing,and the form of service in reading is also changing.However,the library,as a reading center,has never changed its nature as serving the readers.Under the new environment of the Internet+,the library must once again focus on upgrading its core values.Therefore,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et+,in-depth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library in the Internet+,the use of the latest technology to upgrade the current reading promotion mode,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nternet+;Intelligent Reading Promotion;Library
G252.1
B
1005-8214(2016)08-0094-03
曹畋(1981-),男,工程师,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与管理。
2015-12-22[责任编辑]刘丹
本文系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创新团队项目“图书馆咨询服务智能平台建设团队”(项目编号:T2016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