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钊:我从不跑步但每天非练古琴不可
2016-10-12向佳
本刊记者/向佳
吴钊:我从不跑步但每天非练古琴不可
本刊记者/向佳
很多人见到吴钊,都难以将眼前这位仙风道骨、走路带风的老人与81岁高龄联系在一起。
不久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的一场古琴交流活动上,吴钊兴致勃勃地向现场的200多位同学分享自己对古琴和中医的理解与感悟。两个小时的活动结束后,大家才知道,81岁的吴钊几天前刚刚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古琴专场演奏会,并一口气弹奏了10首大曲。要知道,这样的独奏音乐会对表演者的体力要求很高。
之所以能有如此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吴钊笑言与古琴密不可分。
“我不喜欢运动,也从来不跑步,但每天非练古琴不可。”在吴钊看来,古琴虽是个乐器,但自古以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乐器,而是在文人修身养性中不可或缺的。
古琴养生有两个层面
“古琴养生在于两个层面,一是肢体层面,二是精神层面。”吴钊说。
首先,在肢体层面,弹奏古琴会同时锻炼左右手的协调配合能力,要做到“弹乐断线,按乐入木,但用力不觉”。在吴钊看来,要做到弹奏古琴的最高境界,即“用力不觉”,就像是打太极一样,手、关节一定是松弛的状态,在一刹那发出爆发力,但很快又恢复松弛。
在弹奏古琴的同时,也通过手指与琴弦不同方式的互动,进行着经络的内部运动,从而达到养生目的,这些与中医是相通的。
其次,在精神层面,与现代音乐更多地旨在宣泄情感不同,古琴的音乐非常平和、净静,体现了从古至今的文人精英在精神上的最高追求,即天人合一。
古琴作为我国最早的弦乐器之一,已经有了至少三千年的历史。古琴主要在士人中传播,被列为士人必备技艺之首,士视古琴为修身必不可少的工具、隐逸山林的最佳良伴,与之须臾不离,这一切都成就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琴文化。
亲自弹奏古琴更能身心共养
“清朝把琴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声音好听,第二等级为悦心,最高等级为养心。古琴能随着自己的思想、精神而动,达到人琴合一、天人合一,这是最高境界。”吴钊说,古琴对于提升修养、品格大有益处。
正如三国曹魏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在被称为古今第一古琴美文的《琴赋》中所描述的,伴随美妙的音乐,琴人不仅能与自然和先贤相会,且能“唯意所拟”,以琴作伴,现实中的琴人便有一种脱俗而自由的姿态,便可潇潇洒洒,遨游于山林之中,水泽之畔,临流赋诗,如鱼在水,如花荣滋,不再受俗世的烦扰。
欣赏古琴固然是一种静心、悦心的享受,但吴钊认为,从养生角度而言,还是亲自弹奏古琴更能达到身心共养的最佳效果。
古琴的传承与中医面临同样的问题
谈起中医,吴钊的偏爱与亲切溢于言表。在他看来,同样身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和中医,不论在发展历史、传承与创新中面临的问题等方面都十分相似。
例如,千百年来中医师承有一套自己的模式,老中医看病十分科学,讲究辨证论治,两个病人可能同样的病会拿到不一样的药方,而且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来调理。
古琴原来也是通过民间师承传授,没有专门的学校和课程。上世纪中央音乐学院率先设立了古琴专业,随后上海等其他高校也先后设立古琴专业,现在很多古琴大家都是那个年代培养出来的。
采访专家:吴钊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古琴兼音乐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师从泛川派古琴大师查阜西学琴、吴派古琴大师吴景略学琴、音乐史家杨荫浏研究中国音乐史。1991年,兼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在的古琴百花齐放,每个人从自己的审美、爱好出发来进行诠释,和摇滚、流行音乐结合,或者把古琴做任意的改编、‘跨界’组合,看起来一片繁荣,但背后存在着问题,什么是古琴原来的面貌,这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需要引起深思。”吴钊说,此外,目前想学古琴的人越来越多,但优秀的师资却跟不上,这也成为古琴传承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要像保护施今墨这样的中医大家一样,保护我们的古琴大家,他们虽然不在了,但他们留下了古琴的经典文本,应该有人学习、传承下去。”吴钊表示,要学好经典文本是很不容易的。
“首先把经典文本学好,成熟了再加入自己的理解、情感,慢慢渗透进去,才能变成自己的曲子,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吴钊说,文人的情感表达是很含蓄的,但现在人们不自觉地往现代的东西、理念上靠。
对此吴钊有些担忧。在他看来,古琴乐曲的范本总的不能变,首先要把技术、技巧学到手,在此基础上再去进行其他的诠释、创新。这与中医倡导的学习经典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