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研究
——以河南省108个县(县级市)为例*
2016-10-12张吉献
李 波,张吉献
(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技术方法·
粮食主产区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研究
——以河南省108个县(县级市)为例*
李波,张吉献※
(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着力构建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作为研究单元分别对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取的各时间截面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分析。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分别进行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 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 县域城镇化呈现出东北部较高而西北与中东部较低的特征,县域农村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集聚态势逐渐降低,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总体来看,高—高集聚型的县域集中在中北部的一些地级市,低—低集聚型县域个数逐渐减少,并且分布趋于分散; 对县域城镇化与协调发展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农村发展与协调发展度之间相关性不明显。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适合各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农村发展熵值法协调发展度空间自相关
0 引言
我国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保障[1]。”对粮食主产区来说,同时面临着城镇化和粮食稳产增产的双重压力。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是人口密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城镇化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任务紧迫。加快推进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既是保证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2-4]。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方面[5-8],对其协调发展进行评价与分析; 刘国斌(2015)许婵(2015)孙正林(2015)分别从生态文明视角、电子商务角度、村庄演化视角等不同侧重方面对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9-11]; 张勇(2015)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对农村居民点整治及宅基地退出进行了探讨分析[12]; 郝丽丽(2015)对加快城镇化地区农业土地流转模式及效益从产权角度进行了研究[13]; 王艳飞(2015)对环渤海地区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时空特征分别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二者的协调特征[14];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城镇化与农村发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河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之一,是粮食生产大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也存在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该研究以河南省包括的108个县(县级市)为例,定量分析评价粮食主产区的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
1 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评价
1.1数据来源
选取河南省包括的108个县(县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市辖区不在研究范围之内。时间截面选取2009年、2011年与2013年,数据分别来自于相应年份的《河南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各地级市的统计年鉴等。
1.2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城镇化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经济、环境、医疗卫生、公共设施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农村发展水平包括农民生活、农业生产投入及产出、农村经济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根据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基本内涵,借鉴论文关于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14-16]。具体各项指标如表1所示,个别指标直接来源于统计年鉴,大多数指标通过计算所得。
表1 2009~2013年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综合指标具体指标及单位指标来源权重200920112013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从业人口0.03420.04740.0737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三产业产值/总产值0.06560.08170.0688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元)年鉴直接统计0.16300.15650.15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鉴直接统计0.49190.07480.0949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万元/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常住人口0.07130.05980.0589人均教育预算支出(万元/人)教育预算支出/常住人口0.27970.29100.2407人均卫生机构床位数(张/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常住人口0.09430.10190.0568人均卫生技术人员(人/万人)卫生技术人员/常住人口0.16400.12120.0832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年鉴直接统计0.64920.13260.1139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人)年鉴直接统计0.13690.08160.3755农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负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业人口0.04420.04730.0729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元/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业人口0.04360.04820.052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年鉴直接统计0.12040.11790.1196农用机械动力投入(万kW/万hm2)农用机械总动力/总播种面积0.07280.07020.0689作物多元化(%)非粮食播种面积/总播种面积0.06190.05840.0563农村人均用电量(万kW·h/万人)农村用电量/农业人口0.43890.38400.3413粮食单产(t/万hm2):粮食产量/粮食总播种面积0.06780.07380.0677人均农林水事物预算支出(元/人)农林水事物预算支出/农业人口0.13540.13150.343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比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农业人口0.01490.06880.0484
1.3评价方法
该研究采取熵值法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可消除权重确定的主观因素,它主要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14-15,17]。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为了消除原始数据观测值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的影响,对原始数据的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
(1)
(2)
公式中,i代表县(县级市),j代表第几个评价指标,max代表最大值,min代表最小值。
(2)计算第i个县(县级市)第j项指标的比重
(3)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4)
其中k>0,一般令k=1/lnm,m为样本数,0≤e≤1。
(4)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gj=1-ej
(5)
对于第j项指标,指标值Xij的差异越大,对该县评价的作用越大,熵值就越小,即gj越大指标越重要。
(5)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
(6)
(7)
根据公式(6)计算各年份的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根据公式(7)计算各年份的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结果。结果数据量大,不在文中列出。最后采用归一化方法将综合评价结果转换到[0, 1]之间,计算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0,将综合得分数据变换到[0.000 1, 0.999 9]之间。计算公式为[17]:
(8)
其中,Y为变换后的数据; X为原数据;maxA和minA分别为原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new_maxA、new_minA分别为新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所有年份的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综合得分数据分别进行变换,通过公式(8)计算得出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数与农村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
2 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计算
在推进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农村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给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同步推进才能协调发展。通过采用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如下[18-19]:
(9)
(10)
式中,C为协调度计算;k为调节系数(2≤k≤5),在此取k=2;f(x)、g(x)分别为城镇化综合指数与农村发展综合指数;D为协调发展度;α、β为系数,分别取值0.5,即认为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发展同等重要; T为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度C的取值在0~1之间,数值越大,二者发展越协调。协调度C只能反映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之间相互协调的程度,但不能反应二者协调发展是高水平的协调还是低水平的协调。协调发展度D可以准确地反应各县(县级市)的协调发展水平,D值越大,二者协调发展越好。
3 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分析
3.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主要研究属性值的全局空间特征,即用来判定某种现象在空间上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通常使用Moran’sI作为空间自相关指标。其计算公式[20-21]:
(11)
4、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共商良策。当深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源地、中心人物以及迷信思想都来自于学生老家,一个人的出生地文化决定了我们的性格特征、行事风格和思维方式,我选择联系学生的母亲,利用长辈和亲情的力量去感召学生。
通过公式(11)计算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农村发展以及二者协调发展度全局Moran’s I,并计算其标准化统计量Z(I)及其P值,结果如表2所示,P值远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并且Z(I)大于在α=0.05的临界值1.96,在此置信区间高度显著。当Z值为正且显著时,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表示各综合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相似的观测值趋于空间集聚。
表2 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农村发展及二者协调发展度全局Moran’s I及其检验
城镇化IZP农村发展IZP协调发展度IZP20090.41415.55640.00120090.46576.12900.00120090.44856.16980.00120110.49686.48020.00120110.46036.44170.00120110.45706.01680.00120130.37625.00000.00120130.29224.09650.00120130.36665.01200.001
3.2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自相关是对研究区域整体的空间相关态势进行全局评估,由于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的异质性,需要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来分析每个区域单元的空间自相关特征。该研究主要采用局域Moran’s I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局域Moran’s I 的计算公式[20-21]:
(12)
Ii是用来描述区域单元i周边区域具有显著的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聚指标; 标准化统计量为Z(I),用来检验n个区域是否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
选取2009、2011、2013年3个年份,采用LISA集聚图分析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根据公式(12)采用GeoDa软件计算2009~2013年河南省各县城镇化、农村发展水平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局部Moran’sIi值及其显著性,并分别绘制其LISA集聚图(图1、图2、图4)。图中用不同图例表示不同类型的空间集聚,分别为高值被高值包围的高—高集聚、低值被低值包围的低—低集聚、高值被低值包围的高—低集聚以及低值被高值包围的低—高集聚四种类型。
3.2.1城镇化时空格局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 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在空间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局部空间自相关集聚格局,总体呈现出西北较高而东部与东北部较低的特征。①高—高集聚型, 2009~2013年县域城镇化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一些县级市集中的区域。郑州的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洛阳的偃师市、新安县,焦作的温县、孟州市,许昌的禹州市,三门峡的渑池县与义马市等12个县(市)在2009~2013年都属于此类型的集聚; 2009年,洛阳的宜阳县、洛宁县与焦作的沁阳市属于此类型; 2011年,洛阳的宜阳县、洛宁县与孟津县属于此类型。在2009~2013年期间,高—高集聚型的县域变化不大。②低—低集聚型, 2009年低—低集聚型县域主要分布在开封的通许县,平顶山的叶县,濮阳的南乐县、范县,周口的扶沟县、商水县、鹿邑县、郸城县、淮阳县,驻马店的上蔡县,以及南阳的方城县,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共有11个县(市); 2011年此类型县域个数由2009年的11个上升到18个。其中,减少了平顶山的叶县,濮阳的范县及南阳的方城县,增加了鹤壁的淇县,安阳的内黄县,濮阳的清丰县、濮阳县,商丘的睢县、民权县、宁陵县,其他8个县域保持不变; 2013年减少为14个,包括鹤壁的杞县,开封的通许县,安阳的内黄县,濮阳的南乐县、范县、清丰县及濮阳县,南阳的方城县、商丘的扶沟县、睢县、商水县,驻马店的太康县、上蔡县、汝南县,与2011年有11个县域保持相同。③低—高集聚型, 2009~2013年低—高集聚型的县域分别有2个, 2009年为睢县与新蔡县, 2011~2013年都为长垣县与新蔡县。④高—低集聚型, 2013年只有宜阳县,其他2个年份没有此类型县域。集聚图上的空白区域县域城镇化水平与周围相比没有明显的特征。
3.2.2农村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分析
图1 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LISA集聚
图2 2009~2013年河南省农村发展水平LISA集聚
由图2可知,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农村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如下: ①高—高集聚型, 2009年高—高集聚型的县域包括郑州的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鹤壁的淇县,新乡的获嘉县、延津县、卫辉市、辉县,焦作的修武县、博爱县、武陟县、温县、沁阳市、孟州市,许昌的禹州市、许昌县、长葛市等18个县(市); 2011年的此类县域包括2009年除禹州市外的其他17个县(市),同时增加了郑州的登封市,洛阳的偃师市,新乡的新乡市与原阳县; 2013年此类型县域个数由2011年的21个减少为14个,分别为郑州的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登封市,鹤壁的淇县,新乡的获嘉县、延津县、卫辉市、辉县市,焦作的修武县、博爱县、温县、沁阳市、孟州市。②低—低集聚型, 2009~2013年此类型县域个数变化不大, 2009主要有洛阳的汝阳县,平顶山的鲁山县、舞钢市、汝州市,南阳的南召县,周口的项城市、商水县、郸城县、淮阳县、沈丘县,驻马店的上蔡县等11个县(市); 2011年此类型县域个数相比2009年增加到14个,减少了淮阳县和沈丘县,增加了三门峡的陕县,周口的方城县、柘城县,驻马店的泌阳县和汝南县; 2013年此类型县域个数为11个,相对2011年增加了平顶山的宝丰县、叶县,周口的淮阳县,减少了汝州市、柘城县、项城市、泌阳县、上蔡县、汝南县。③低—高集聚型, 2009~2013年低—高集聚型的县域都只有1个, 2009年为方城县, 2011~2013年为栾川县。④高—低集聚型, 2009年为登封市和原阳县, 2013年为原阳县、卫辉市和灵宝市, 2009年没有此类型县域。集聚图上的空白区域县域农村发展水平与周围相比没有明显的特征。
4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分析
4.1县域城镇化与协调发展度相关性分析
由图3可知,对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与协调发展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 2009年,R=0.643; 2011年,R=0.779; 2013年,R=0.828。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协调发展度也越高。2009~2011年相关系数逐渐增大,说明城镇化水平与协调发展度的联系更加密切。但是,通过分析发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图略),农村发展落后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农业滞后于工业。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带动农村发展,统筹城乡规划,进而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4.2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协调关系时空格局分析
图3 2009~2013年城镇化与协调发展度相关关系
图4 2009~2011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度LISA集聚
由图4可知,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如下: ①高—高集聚型, 2009年高—高集聚型的县域主要包括郑州的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鹤壁的淇县,新乡的获嘉县、延津县、卫辉市、辉县,焦作的修武县、博爱县、武陟县、温县、沁阳市、孟州市,许昌的禹州市、许昌县、长葛市等18个县(市); 2011年的此类县域包括2009年除禹州市外的其他17个县(市),同时增加了郑州的登封市,洛阳的偃师市,新乡的新乡市与原阳县; 2013年此类型县域个数由2011年的21个减少为14个,分别为郑州的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登封市,鹤壁的淇县,新乡的获嘉县、延津县、卫辉市、辉县市,焦作的修武县、博爱县、温县、沁阳市、孟州市。②低—低集聚型, 2009年此类型县域个数为9个,分别为开封的通许县,洛阳的汝阳县,南阳的南召县、周口的扶沟县、商水县、太康县、郸城县、淮阳县,驻马店的上蔡县; 2011年为11个,相比2009年减少了汝阳县、郸城县和上蔡县,增加了鹤壁的杞县,安阳的内黄县,商丘的民权县、睢县、柘城县; 2013年由2011年的11个减少为7个,分别为开封的通许县、开封县,安阳的内黄县,濮阳的清丰县、范县,南阳的南召县和周口的太康县。
③低—高集聚型,此类型县域个数很少, 2009年为平顶山的舞钢市、汝州市及商丘的睢县, 2011年只有许昌的长垣县, 2013年为长垣县与驻马店的新蔡县。④高—低集聚型, 2009年为洛阳的宜阳县与新乡的获嘉县, 2011年为新乡的获嘉县、原阳县, 2013年只有一个,为宜阳县。其他从集聚图上看到的空白区域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协调发展度与周围相比没有明显的特征。
5 结论与对策
该研究构建了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分别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县域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计算,进而通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农村发展水平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分别进行了时空格局演变分析,并对县域城镇化与协调发展度、农村发展与协调发展度分别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采用Global Moran’s I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农村发展、二者的协调发展度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但是农村发展的Global Moran’s I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农村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的集聚态势会逐渐降低,并不影响整体变动趋势。
(2)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 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农村发展水平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局部空间集聚格局。2009~2013年县域城镇总体呈现出东北部较高而西北与中东部较低的特征,高—高集聚的县域变化不大,低—低集聚的县域在2009年数量最多且分布集中。2009~2013年农村发展水平高—高集聚的县域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的一些地级市,低—低集聚型县域分布在中部偏西与偏东的位置,数量有明显减少的趋势。2009~2013年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总体来看,高—高集聚型的县域变化不大,集中在中北部的一些地级市,低—低集聚型县域个数逐渐减少,并且分布趋于分散。
(3)对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与协调发展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协调发展度也越高。2009~2011年相关系数逐渐增大,说明城镇化水平与协调发展度的联系更加密切。
针对以上分析结论,各地应该采取不同的发展对策:
(1)河南省东北部地区,因为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较高,二者的协调发展度较好,此地区应利用这个优势,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针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的产业结构,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把推动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加快技术改造创新,为新兴战略支撑产业释放发展空间。推动自主创新,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省内资源与国际国内资源的产业对接与优势互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和产品。为当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带来持续增长的动力。
(2)河南省西北和中东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均较低,二者的协调发展度也较低,呈现低—低集聚的空间态势,针对这种状况,此区域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要兼顾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共同发展,以充分发挥此区域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主要的渠道,服务业发展滞后,必然抑制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阻碍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的进程。要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现代服务业具体方向。就河南中东部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农业的融合。
(3)积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河南省县域城镇化与协调发展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协调发展度也越高,且相关系数近年呈逐渐增大趋势。可以看出,城镇化与农村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内在联系,要打破城乡分割的制约,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交通、供水、流通、能源、信息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区域共享。要建立健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另外,在当前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的背景下需要特别关注人才、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问题,尤其要努力促进人才由城到乡的流动,加大城市教师、医务人员、文化工作者支援农村的力度,鼓励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那些已积累一定资本或经验的外出打工者到农村服务、创业,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与社会资本,以促进现代农村的全面发展。
[1]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http://politics.rmlt.com.cn/2014/0317/244361.shtml.2014-03-17/2015-11-4
[2]石如根. 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基于河南省的实证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5): 29~32
[3]胡久生, 涂建华,晏群,等.湖北省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浅探.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01): 115~122
[4]杨建云. 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分析——以河南省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02): 9~16
[5]邱书钦. 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10): 2542~2546
[6]汪晓文, 杜欣.中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测度.统计与决策, 2015, 31(8): 121~124
[7]胡晓群, 沈琦,徐恭位.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评价与分析——以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04): 16~22
[8]钱丽, 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经济问题探索, 2012, 33(11): 10~17
[9]刘国斌, 杜云昊.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山东社会科学, 2015, 29(7): 182~187
[10]许婵, 吕斌,文天祥.基于电子商务的县域就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新模式研究.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1): 14~21
[11]孙正林, 王立民.基于村庄演化视角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分析.学习与探索, 2015, 37(1): 117~120
[12]张勇, 汪应宏.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及宅基地退出探讨.农村经济, 2015, 33(8): 10~14
[13]郝丽丽, 吴箐,王昭,等.基于产权视角的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益研究——以湖北省熊口镇为例.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 55~63
[14]王艳飞, 刘彦随,李裕瑞.环渤海地区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地理研究, 2015, 34(1): 122~130
[15]牛晓春, 杜忠潮,李同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干旱区地理, 2013, 36(2): 354~363
[16]陈聪, 刘彦随.我国农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河南省为例.经济地理, 2014, 34(12): 48~54
[17]李波, 张吉献.中原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时空差异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 34(3): 143~147
[18]王新杰, 薛东前.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演化分析.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8): 1378~1385
[19]宋建波, 武春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中国软科学, 2010, 29(2): 78~87
[20]徐建华. 计量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20~131
[21]李波, 张吉献.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区域差异时空演化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3): 167~171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Y URBANIZATION AND R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TAKING 108 COUNTIES IN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 Bo,Zhang Jixian※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School,Anyang Normal University,Anyang,Henan, 455000)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unty urban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calculat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level. Using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 it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unty urbanization and the rural development level showed obvious spatial clustering characteristics in Henan province during 2009-2013; the county urbanization level was higher in the northeast and was lower in the northwest and middle east.The high-high concentration counties of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degree were in the center-north, and the low-low concentration counties decreased gradually and tended to disperse.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unty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was obvious. Finally, it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it should actively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system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specially, for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it should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For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Henan province, it should further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products; For the area of northwest and middle east, it should actively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to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the land transfer system, vigorously develop the service industry, and accelerate the effectiv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urbanization; rural development; entrop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807
2016-01-20
李波(1982—),女,山西昔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区域发展。※通讯作者:张吉献(1963—),男,河南新乡人,教授。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区域发展。Email:jixian1000@126.com
F299.21; F327
A
1005-9121[2016]08-0052-09
*资助项目:2016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河南省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研究”(SKL-2016-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