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为何越来越不想读书
2016-10-12
农村孩子为何越来越不想读书
近些年来,随着农民工群体规模日趋扩大,不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打工子弟,农民孩子的教育愈来愈成问题。“读书亏本”、“读书无用论”开始在农村不断蔓延。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的孩子们越来越不想读书呢?
“读书亏本”在农村蔓延
部分家长认为“读书亏本”周口市太康县陈老师说,在农村,对很多家庭而言,似乎难以改变乡亲们的“读书亏本”的观念,“读高中读穷一个家,读大学读垮一个家”,这是不少农村孩子家长坚持的理论。
她说,1997年大学生自主择业后,很多农村人变得很现实。一个农村孩子一般来讲,从小学到一所二本大学,估计需花费6万至10万元。上完大学,他很有可能找不到一份与他的付出成正比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除去房租、水电和生活费之后,一般也所剩无几。
农村家长勒紧裤腰带供孩子上大学,得到的结果却是孩子就业困难,不得已滞留于他乡,被高房价、高物价挤压而蜗居于城市之中。于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怀揣大学梦,不再梦想挣扎、蜗居于城市。
不想大学后还让父母操心“我家有4个孩子,我是老大,家里的全部开销,都由爸爸来承担,要供养3个学生,妈妈还要照顾一个小弟弟。说起上学,村里人总说:‘你要是正在打工,你弟的房子也快盖好了。’仔细一想,的确如此,我要是在外打工,爸爸就不用那么辛苦了。每个人都有梦想,我的梦想是考清华北大,不为别的,只为以后全家人都能幸福生活。转念一想,如果不能保证可以考个好大学,考个一般的大学又能怎么样呢。我们村里有不少大专生和本科生,我觉得他们过得很一般,不少人毕业后还是外出打工了,没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有在城里买房子的,还需要父母在老家找亲戚东拼西凑。我不想这样。”这是一个农村小孩的日记,越来越多的农村小孩都有类似的想法。
学与不学都没用,早晚都得去打工“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学不学都一样,早晚都得出去打工,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呢。每次看到我的同学都出去打工了,我都会心动。我曾试着把要出去打工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妈妈说,不管考上考不上,学还是要上的,没有知识在城市里打工都很难,她就是不识字,所以每次外出打工,她都要跟着我爸或我姑,寸步不离。每次妈妈这么说,都会让我觉得,让我上学并非是为了考大学,而是为将来打工打基础,只有现在打好基础,将来工作时才会轻松容易。”
“即使这样,我还是希望自己能读到高中,现在看来,这个愿望怕是不能实现了,爸爸说,一个女孩子读完初中认几个字就可以了,再读几年无非是多花钱,最后还不是要出去打工?”这是另外一个农村小孩的日记。陈老师说,看着这样的日记实在让人心酸。
孩子们为何不愿“跳龙门”
原来农村孩子都希望通过“高考”跳龙门,现在很多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法立足于城市,很多人就会觉得上大学“不值”、读书“没用”,很多孩子辍学外出打工。而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首先,是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农民工中很多人只能住在工棚里或几个人住一个屋子里,让妻儿都在城市居住的可能性太小。这就导致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孩子还要跟着爷爷奶奶过,爷爷奶奶帮助再生产下一代的农民工。
我们总说教育,其实教育应该是两个含义,除了学校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一个施教者应该是父母,在农民工的家庭里,这个教育资源现在可以说完全缺位,由祖辈来扮演。但祖辈不是最合适的施教者。
所以,很多留守儿童或者因为没人管而不愿意读书,贪玩而毁了学业,或者比较懂事的也像上述例子一样,想为父母分担而想提前打工挣钱,或受现实困境影响认为挣钱是第一位的,还有即使读了大学很多农村的孩子也难以在城市立足……种种此类使得农村孩子读书的观念越来越淡。
其次,孩子本该有教无类。实际上,也有一些父母是带着孩子一块在城市打工的;一些城市也设了打工子弟学校,但这些学校教学质量不是很好。而且近些年来有一些大城市为了所谓的城市形象,对这类学校进行了多方面限制,甚至撤掉了不少打工子弟学校。
孔子时代就讲有教无类。即使孩子的父母只是在城市居住,没有工作,没有创造税收,只要孩子是我国公民,他在任何居住地念书理应没有障碍。现在,农民工的户口虽然不是城市的,但他们多少年来在城市创造价值,创造税收,但他们的孩子却不能在城市读书?这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荒诞的。
第三,名校配额制事与愿违。正因为基础的中小学教育得不到保障,导致现在农村孩子上好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少。名校在招生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向农村生源做一些倾斜呢?
这个事情比较复杂,名校下去招生的时候,城市和农村所占的额度都提前定好。配额制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优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当下,这个难度就更大了。
名校下去招生的时候都是面对一个个学校,这些招生的老师再往下走也不过走到县级中学,县级中学里的学生既有城镇户口的孩子,又有农村户口的孩子。当然,农村户口里读书比较好的孩子大概都进了县级中学,但除此之外,城镇户口的孩子占比也不小。可以说,名校是从县级中学多招了一些学生,但招来的就未必是农村户口的学生。
第四,高校扩招所致。搞扩招,刚搞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录取率高了,考上的可能性也大了,但实际上是把难题往后推了,等到考生毕业就不好办了。
经过信息的反馈,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明白,很多孩子本来就不是特别拔尖的,考不到名牌大学,考个二本、三本学校实际用处不大,还不如去学点技能,进职业学校。
(《同舟共进》2016年06期、《河南商报》2011.12.0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