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及匹配度研究
2016-10-12副教授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 赵 红 副教授(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十堰 442000)
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及匹配度研究
■ 赵红 副教授(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十堰 442000)
本文首先对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选取2006-2015年10年间的年度数据为数据统计口径,对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及匹配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居民消费总量的角度而言,我国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拉动效应巨大。受经济发展环境影响,东部沿海地区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匹配度较高,明显高于中东部、西部地区。基于此,提出了夯实两者匹配基础、挖掘匹配潜力的政策建议。
流通业 居民消费需求 匹配度 实证分析
在社会再生产环节中,居民消费需求与商品流通紧密联系。流通业的发展离不开居民消费需求的支撑,可以说,消费是直接推动流通业发展的源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产流通业发展与扩大消费需求,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针对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的背景,近年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汽车下乡”、“手机入村”等惠农政策更是刺激了居民消费需求。据国家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长10.7%。全年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起到了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在居民消费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研究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及匹配度,对于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步伐、实现扩大内需都有积极意义。尤其在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不协调的背景下,分区域研究二者的匹配关系,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稳定增长有着现实意义。
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流通业地位提升、规模扩大,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现代流通业迅猛发展,尤其是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更是奠定了流通业为作先导性产业的核心地位。现代商贸流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命脉,在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依旧保持稳定增速,这与现代流通业的迅速发展息息相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GDP增速为6.9%,其中消费贡献率达到66.4%,较2014年大幅提高了15.4个百分点,起到了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新世纪以来,我国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据国家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长10.7%。十年间(2006-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3.96倍,整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为高速上涨期。即2006-2011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商品物资丰富,我国GDP 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一直处于快速上涨态势。第二阶段为增速趋缓期。即2012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我国GDP增速趋同,均呈现出稳步趋缓的格局。2015年,我国GDP增速为6.9%,为十年来的最低点,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降至十年来的最低点10.7%。可见,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位显著,即保障消费安全、扩大内需、提供就业岗位,又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成为拉动GDP的主导性动力。
(二)我国流通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促进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
新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商贸流通业的迅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攀升,住宿、餐饮、批发和零售业等为全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效降低了失业率,同时也促进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升、提升了居民消费能力。截止2015年,我国批发与零售业共有法人企业194688家,较上年同期增加7.2%,其中以内资企业为主,占比达到95.7%。与2006年的51788家相比,增长了275.9%。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批发与零售企业都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15年末从业人数达到1243.4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5.2%,与2006 年的544.3万人相比,增长了128.4%。住宿和餐饮业共有法人企业49062家,2015年年末从业人员462.4 万人,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7.8%、6.9%。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时期就业不降反升,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66元,较上年同期名义增速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超过GDP增速。由此可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商品物资,同时提供就业岗位,对于促进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图1 2006-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万亿元)、名义增速及GDP增速
图2 2010-2015年我国网上商品零售交易规模(单位:万亿元)及增长趋势图
(三)电子商务新兴业态的崛起,有效释放居民消费需求
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攀升,电子商务这一新兴业态有效释放了居民消费需求,尤其是其高效、便捷的服务即使身处边远山区的居民也能够享有丰富的商品,从而推动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了3.8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3%,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9个百分点(见图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3.24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6%。尤其是在应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2015年先后启动“促进发展规范电子商务专项行动”和“互联网+流通”行动,更是促进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多形式的发展。同时,据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元,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亿,占网民比例达到90.1%。可以说,我国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灵活的上网模式将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新兴业态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天猫“双十一”购物节上,总成交额达到912.17亿元,网民购物热情空前高涨,有效释放了居民消费需求。未来,在“互联网+流通”计划的深入推行下,商贸流通业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导地位更将凸显。
表1 2006-2015年变量序列的ADF检验
表2 协整检验结果
表3 Granger检验
(四)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自2012年我国经济运行进入稳中趋缓的新常态,尤其是2014年实体经济呈现不景气状态。在此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依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连锁经营模式更趋成熟化,遍布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方便居民购物。2015年我国连锁零售企业门店达到25.12万家,如红旗商场、华润万家、百联集团、永辉超市等,尤其是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也着手进驻农村地区,可以预见未来连锁零售企业分布将更趋合理化。其二,商贸流通业网络化应用更灵活,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2015年我国商贸流通业中互联网办公比例上升至81.2%,信息发布、行业动态、货物调配等,都通过网络得到高效传递,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其三,B2B、B2C、C2C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使居民足不出户便可享有丰富的商品资源。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从无到有、不断创新,流通业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不仅给居民消费带来便捷,这也是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证分析
表4 各省市数据描述性统计
(一)变量与数据
为充分研究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及匹配度,在实证研究中选择了以下变量:流通业发展水平衡量指标,即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X);居民消费水平衡量指标,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本文数据来源口径的选择以2006-2015年10年间的年度数据为统计对象,通过国家统计局(http:// www.stats.gov.cn)官方网站、中国统计年鉴等按主要行业分类计算。检验工具使用Eviews 6.0软件。
(二)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分析
1.单位根检验。对经济模型的检验,必须确保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若出现非平稳序列,必须进行差分处理,否则可能会导致检验无效。通常,单位根(ADF)检验是检查和确保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由此,对所选取的变量X、Y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类型为有常数项、无趋势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X序列P值较大,即以100%的概率接受原假设,Y序列P值较小,即以14.89%的概率接受原假设。二者均存在单位根,由此,进行差分分析。经一阶差分后,变量依旧存在单位根,再次进行二阶差分,变量在5%置信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即X、Y为二阶单整,即I(2)序列。
2.协整性检验。在X、Y两变量为同阶单整序列的前提下,进行协整检验,能够动态掌握变量间长期波动规律。本文采用EG两步法,对X、Y进行协整检验。
第一步,利用Eviews 6.0软件得到协整方程Y=1.265*X+560.715 。
第二步,以协整方程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2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协整方程残差在置信度5%以下是平稳的,即流通业发展(X)与居民消费需求(Y)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Granger检验,来说明变量对其他变量当期值是否有影响(见表3)。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在置信水平下10%下,当滞后期为1、2时,我国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呈单向因果关系,即流通业发展水平是居民消费需求的Granger原因,而居民消费需求不是流通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当滞后期为3时,两个变量呈现双向因果关系。我国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居民消费需求。同时,随着居民消费需求升级,也能拉动流通业的迅速发展。
4.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一元线性自回归模型,将流通业发展水平衡量指标(X)作为自变量,居民消费水平衡量指标(Y)作为因变量。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消除异方差,得到方程:
Y=1.192*X+580.461
即流通业发展水平每增加1%,居民消费水平则增加1.2个百分点。
综合而言,我国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发展流通业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同时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也能够促进流通业的发展。从向量自回归模型来看,虽然流通业发展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较小,但我国是人口大国,从居民消费总量的角度而言,我国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拉动效应巨大。
(三)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匹配度分析
1.数据描述性统计。为计算我国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匹配度,对除西藏(部分数据缺失)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4)。
2.匹配度分析。采用协同学理论模型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指标与居民消费需求发展评价指标进行实证检验,构建原始指标数据矩阵(模型1)及匹配度评价模型(模型2),利用SPSS 17.0软件计算指标权重及匹配度。
参照学术界通行做法,将匹配度(D值)以0.8、0.5、0.3为界,分别表示优质匹配、良好匹配、勉强匹配、不匹配。统计结果显示:第一,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省份匹配度分别为0.817、0.89、0.855、0.808,实现了优质匹配。说明沿海城市流通业的发展拉动了居民消费需求,反之,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也促进了流通业的发展。第二,贵州、甘肃、宁夏、新疆省份匹配度分别为0.261、0.27、0.276、0.228,表现为不匹配状态。说明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水平滞后、居民收入水平有限,二者难以有效匹配、相互促进。第三,山西、辽宁等匹配度较低,分别为0.45、0.4。说明中东部省份流通业的先导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影响了匹配度。第四,匹配度参差不齐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如发展规模、结构、功能等;二是经济发展环境因素,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三是居民消费能力因素,这取决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促进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优质匹配的政策建议
(一)促进流通业均衡发展并引导发展方向,以适应居民消费领域的急速变化
实证结论说明,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是相互促进、相互共生的,流通业是为居民消费服务的,就必须与居民消费相适应。由此,促进二者的优质匹配必须“两手抓”。一方面,必须促进流通业区域均衡发展。我国地域广阔,地理、气候、交通等因素导致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亦不可避免。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流通业发展相对发达,与居民消费需求匹配程度较高。而西部地区甚至呈现不匹配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流通业资本投入不足,导致其发展缓慢,进而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的优质匹配,应站在全局高度,从宏观上把握流通业投资状况,避免投资集中于大中型城市的情况,从而促进各地区流通业的均衡发展,以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在正确的方向上引导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摒弃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构建科学的流通理论体系,用理论来指导流通业实践,通过发展流通业促进居民消费。研究居民消费特征,如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需求、消费理念、消费结构等,通过居民消费促进流通业的发展。
(二)优化居民消费环境,适度提高居民消费率
加强流通业监管手段和力度,净化流通市场环境,提高居民消费信心。目前,我国流通环境欠佳,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居民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以提高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在此基础上,必须适度提高居民消费率,更好地与流通业发展相匹配。处理好消费率与投资率的关系,调整消费政策,改革消费体制,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处理好城镇、农村居民的消费关系,改变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环境,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处理好消费需求与对外贸易的关系,研究消费周期,夯实消费基础,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消费环境。处理好即期消费与储蓄的关系,提升消费能力,培育消费热点。
(三)建设和完善流通渠道,创新流通经营手段
重视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和先导地位,借鉴国际经验,推进流通渠道建设。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确保货物流动顺畅、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加强供应链管理,减少流通环节,推进流通渠道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加快流通人才培养,推进要素市场的培育与市场化进程。同时,更新观念、立足长远利益,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支持并鼓励企业树立创新、时尚意识,不断创新流通经营手段,探索新型流通业态。全面升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促进传统流通业的转型,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促进与传统流通业的融合与互补。创新流通方式,提升流通渠道科技含量,发挥流通对消费引导、促进的作用。积极探索居民消费热点,加强企业培养、引导消费的意识,吸引中青年消费群体。
(四)发展现代流通业,挖掘与居民消费需求匹配的潜力
进一步推动现代流通业向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尤其是在流通领域中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流通业的现代化服务水平。借鉴国外大型流通企业经验,引入网络信息软件,推动现代流通业的网络化管理,提高流通效率,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以健全市场体系为载体,优化商业设施配置,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加快边远地区以及农村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促进城乡流通业的均衡发展。科学分析商品的供需情况,努力繁荣农村商品市场,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以促进消费增长为主线,提高流通产业规模化以及组织化程度,搞活流通、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区域流通业的均衡发展,推动居民消费需求有序和科学发展。
1.熊曦,柳思维.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匹配度——以全国各省 (区、市)的数据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5,29(9)
2.王德章, 张平.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4,28(5)
3.依绍华.流通业对扩大内需的促进机制及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5)
4.王亚龙,史伟.技术创新视角下流通业促进居民消费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8)
F7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