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志愿文化的价值引领与培育路径研究
2016-10-11安炳魁董冰飞刘丹丹
安炳魁?董冰飞?刘丹丹
摘 要:大学志愿者服务是一个系统项目,培育良好的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和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关键词: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引领
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的共享财产。目前,志愿服务已成为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维护社会安稳的一种有效途径,并且志愿服务开展的十分普及。高校作为志愿服务文化培养的主要教育基地,在我国志愿服务文化的培养有着领头羊地位。
一、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的含义和意义
1.高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含义
服务文化是志愿服务活动的本质内核,是各种社会精神力量的群体意识,指导或约束作用的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志愿文化服务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志愿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文化为主的主要特征的精神。是指学生不求回报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专业知识和资源,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行动。
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在校园为基础的学校志愿服务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第二,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为目的;第三,高校志愿服务文化与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一样均属于社会文化的分支,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亚文化。
2.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意义
任何社会事物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上的一些功能的需求。以学生为主通过奉献的志愿服务创造了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的主体,这是一种先进的青年文化。学校志愿者行动体现了集体主义的道德价值,并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还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文化意识。
志愿服务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已成为志愿组织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实践证明,以活动为载体,以服务社会为出发点,注重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精神文明的建设,可以在促进为学校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过程中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二、目前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全力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学校的志愿服务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在组织体系,管理体制,资源整合,工作模式等,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学生的整体效果并没有在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充分发挥,学校志愿服务存在一系列问题。
1.志愿服务文化的现状
(1)理论研究现状。目前,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如李春宏、王杏珍的《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文化内涵分析》、刘家祥的《志愿者行动的价值内涵》等。二是关于学校志愿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如韩晶的《当代大学生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吕丽的《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探讨》、赵曙光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等。
(2)培训现状。在校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文化十分推崇,大部分大学生都希望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但是,由于我国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高,专业课培训志愿服务专业技能的院校较少。缺乏培训,使对认知偏差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存在,使学校的志愿者参与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志愿服务。
(3)实践的现状。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责任感等当代大学生已经充分意识到参与志愿服务的好处,并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参与。
主办单位,学校团委是学校层面的管理指导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功能。多数大学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志愿者协会或服务。进入大学水平,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志愿服务。但从志愿服务的时间点,与节日为主,尤其是在寒暑假有足够的时间,便于有计划地安排周期长的志愿服务。
从志愿服务来看,相当多的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内容来看,如公益活动,生态斗士,社区服务等,大部分的志愿服务内容缺乏专业性,技术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志愿者的更深层次的需求。
2.学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密的组织体系。即使大部分志愿者活动有正式的组织部门牵头开展,但仍旧缺乏严密的管理,尤其是在一次志愿服务结束后,很多组织便不会再与志愿者联系,再有类似的志愿活动还需另行招募志愿者,浪费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
(2)服务对象和内容单一。随着支援队伍的扩大,出现了服务对象狭隘单一的状况,对以后的发展十分不利,甚至有可能丢掉志愿者自身所处阵地,使工作变成一种形式。
(3)志愿服务成长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志愿者虽是一个不求回报,义务帮助他人的组织或个人,但是任然需要一定的服务知识和技巧,而目前的志愿服务培训组织机制非常不健全,零散不专业。
此外,还存在对志愿者自身合法权益的保障匮乏等现状,使得志愿者在这种情况下并未发挥最大作用。
三、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学校志愿服务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需要通过多方努力,寻找对策,以促进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把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成成学生喜爱和支持的项目,使之逐步成为学生讨论、日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采用一些有力的举措,使志愿服务更加平常化、人性化和多样化。
1.正确引导,培养积极健康的志愿服务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观点,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能够得到很多的教育作用和锻炼。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从“少数同学”发展到“多数同学”,从“特别人”到“一般人”,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志愿服务的体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提高竞争力都会有所帮助。
2.抓好学校志愿文化传播阵地建设。学校是志愿服务文化继承发展的阵地。一方面,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增加相关培训课程,通过志愿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和素质。另一方面,要创新学校志愿服务文化。通过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文化活动和白塞,使学校成为志愿服务文化的发扬阵地。
3.还要开设更多稳定的学校志愿服务项目,丰富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内容。学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创立应该遵循适应时代发展、坚持不懈、等原则。这些项目应包括植树造林、公益劳动、校外教育、孤寡老人生活服务、特殊群体救助等。通过仔细论证设计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得开展的服务项目得到广泛的认可。志愿服务可分为非专业化服务和专业化服务。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是更加专业,专业化技能越熟练,志愿服务在社会中占有的地位就越高。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专业和实际情况,提供诸如维修、护理、支教、法律援助、设计服务。
4.构建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活动只有坚持才会成为传统。当前,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建设还处于建设期,很多开展的活动,因为缺少相应的政策保障,都呈现暂短性、少数人参与的特点。因此,学校要敢于打破传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研究和调查从而建立有效的鼓励机制,维护志愿者的志愿热情。只有具备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才能保障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健康发展。政府、社会、学校要齐心合力,共同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为学生志愿服务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政策是学校对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后盾,激励是对志愿行动的充分认可,不仅对志愿者自身有着重要意义,更大的作用是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所以,要把对志愿服务文化的发扬和宣传作为鼓励的重要方式之一。资金支持是志愿服务组织运行及服务的必需品。高校志愿服务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自身没有资金来源。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学校志愿服务的资金短缺问题。提倡建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通过政府补贴、社会赞助、服务创收等多种途径争取资金支持。
5.建设学校志愿主体特色文化。志愿主体文化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进行志愿行动时所形成的一种精神。志愿主体文化包括志愿者文化和志愿组织文化。建设学校志愿主体文化,需要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及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志愿者个人的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志愿组织提供价值引领,社会进行相关的文化和技能培训等。文化对于组织来说,是一种凝聚力量。
四、结语
学校志愿服务文化是志愿服务持续深入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可以说志愿文化是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内在动力。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培育不仅可以增强志愿主体的责任意识和积极心理,还可以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提供创意支持。学校志愿文化服务文化的培养定会唤醒志愿者的责任感和主体精神,从而为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强劲的活力。
该成果为2016年河北省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14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