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手暴力,你正经历

2016-10-11钟煜

孩子 2016年10期
关键词:布丁共情暴力

钟煜

孩子本身不是被暴力的对象,但裸露在暴力的环境里。

场景一:

商场里,玩具区,一位愤怒的母亲终于克制不住,一声暴喝:“买什么买,天天买!”对着哭闹的孩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暴喝。这一闹,把两三米外正在挑零食的小布丁糖吓了一跳,连忙问妈妈:“他们怎么了?”妈妈说:“小孩子家家的,别管别人家的事。”但小布丁糖仍然不时回头看着现场,连零食都没心思选了,直看到那个倒霉孩子被一路骂着拖走。

当天晚上,5岁的小布丁糖就尿床了。

场景二:

一伙熊孩子在院子里玩,大明和二毛抢一根棍子,大明力气大,抢过棍子,打了几下二毛。二毛倔着和大明打成一团,滚在地上。这时,边上小豆包大哭了起来,哭声引来了他们的家长,纷纷回过神来劝架。见小豆包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莫名其妙的妈妈心痛地说:“又没打你,你哭什么,胆子怎么这么小啊!”

许多家长都充分认识到了棍棒教育的危害,特别是一批注意学习,有较先进育儿理念的家长,她们学习父母效能,学习正面管教……尽力采用温和的教育方式。但最后,他们依然如同咨询室里的小布丁糖妈妈一样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从来不对孩子使用暴力,努力营造温暖、友爱的环境,为什么孩子还是出现了种种问题呢?

这,就要谈到表面不明显,其实很重要的“二手暴力”——孩子本身不是被暴力的对象,但裸露在暴力的环境里。

按影响的大小,二手暴力的分类如下:

A.重要他人被暴力,比如家庭暴力,父母亲被暴力的场景。

B.目睹小朋友被暴力。

C.目睹普通人被暴力。

神经心理学告诉我们,所有的人类都长着一种叫共情神经元的神经细胞,这个神经元的作用是:当一个人快乐时,另一个人也会受到感染,也会感觉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成年人的共情神经元可以被大脑皮层所调节,而孩子则不同,越小的孩子,共情神经元越开放和丰富,尤其是对重要他人和同类所开放。比如孩子往往对父母的情绪很能理解和共情。

所以,当孩子裸露在暴力环境里时,相当于孩子也在被暴力——所谓“打在别人身上,痛在孩子心头”。

这时候,孩子通过共情神经元也经历着暴力时,身上的压力系统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大脑里的恐惧系统开放着。于是问题就来了:如果孩子被打,是有实际应对对象的,孩子身上的压力激素有地方发泄,发泄完,可能孩子身上的压力激素就用完了。但孩子没有被打,大脑就找不到债主:跑,还是不跑呢?哭,还是不哭呢?压力就这样存在在身体里了。

哭,其实是孩子裸露在暴力环境里,遭受压力自发应对时的方式,但二手暴力的困难和危险就在于这些位置:

许多家长往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家长们不理解在二手暴力下,成年人能关闭共情神经元保护自己,就类似于超市里,小布丁糖的妈妈就不会感觉到心惊肉跳,而会在理性层面去隔离掉伤害。但孩子不能,妈妈也不理解孩子的状态,因此,小布丁糖会被妈妈教育:“别多管闲事。”

紧接着,妈妈的不理解,会让孩子再次受到创伤。寻求父母支持的压力系统被“刷”地一下关上后,孩子身上的压力激素就一直保持在高位,当晚可能就会有噩梦或者遗尿。孩子有可能再次被称为“胆小鬼”,或者因为尿床而自责。

如果有些暴力场景里孩子受创太大,孩子看起来有可能“遗忘”了,其实最后成了漂浮记忆,影响今后的人生。如果妈妈不在孩子身边,孩子身上也没有伤痕,又记不起来,就很难明白发生了什么。

当家长就是被暴力的对象时。这种情况,孩子更加没有支持,创伤更大。

所以,再碰上二手暴力要怎么办呢?

大前提就是:家长的稳定非常重要,这时候你就是孩子的安全岛:

第一招,制止二手暴力,或者报警。在一些西方国家,如果发现打孩子(包含语言暴力)的家长,是直接可以报警的,而不是“别人家的事”,当我们在公共场合发现别的孩子被打,为了咱们家的娃不要被二手暴力,请挺身而出制止(目前国内也已立法)。

第二招,如果在孩子身边,把手放在孩子的背心位置,问孩子当下的感受,并随即将孩子带离暴力场景。

第三招,与孩子讨论二手暴力场景,家长也可以谈谈自己小时候的二手暴力经历。孩子在为经历暴力的人打抱不平时,可以认可孩子的勇气说:“嗯,宝宝坚决认为这种事不应该发生,妈妈也是这样认为的。”同时告诉孩子自己单独时怎么面对,强调寻求更有力量的成人的支持。

第四招,如果家长就是被暴力的对象,那么该报警或者做心理咨询时,请千万不要顾及面子及钱包。

第五招,如果孩子没有明显诱因的情绪和行为上不对,请注意二手暴力的存在。如果孩子太小,完全忘记了,可以从直接补充安全感入手,比如使用加强皮肤接触法等方法。

猜你喜欢

布丁共情暴力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反性别暴力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暴力”女
迷你布丁
布丁三贱客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