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G2
2016-10-11王余紫萱
王余紫萱
一
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初一仿佛听到时光的钟在心上沉沉地敲了一声,荡开凉薄的回音。
她沉默地翻开伍尔芙的《奥兰多》,看见这个终生在爱与死之间作茧自缚的天才,在春光潺潺、矢车菊盛放的英格兰乡下写道:“生命的内核一片空荡荡,就像一间阁楼上的屋子。”
初一愣了片刻,心中蛰伏的某种力量好像安静地爆发了,在烧毁了一些东西的同时也雕刻了什么。
二
很多时候,你并不期待的某些东西总是突兀地出现在你面前,比如,高三。
此时的初一正安静而茫然地坐在教室的中间位置。前排尖子生讨论题目的声音与后排后进生聊天的声音混合得恰到好处,用来“承前启后”的中间几排,倒是安静得很。中等生就是如此,处于“出类拔萃”与“桀骜不驯”之间,永远无法被好与坏鲜明定义。而初一从高一开始就被卷入其中。
她确实是个不擅长学习的孩子,她的心愿也从来不是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而是成为一名芭芭拉那样的艺术家,用生命去诠释绘画。但她也知道,她与这个梦想之间始终隔着点什么。
是墙吧。
一堵名叫“现实”的、厚实而坚固的墙,来自于与父母无数次的争吵和老师那责备不认可的眼光。
三
“我想成为海里的浪,风中的云,但我还是小小的我。总有一天我要跳出自己的身躯,我要摇晃天空,像一百把小提琴。”
直到这张明信片在初一整理试卷时飞出,她才恍然想起,世界上还是有人打碎过那堵墙的,比如送她这张明信片的L。
那时的L和自己一样,狂热地向往着自由。她说:“初一,我每夜疲惫得快要看不清世界时,都会闭上眼想想梦想的模样。因为文字对于我的意义,足以照亮青苔满布的阴湿现状。我可以对自己无言以对,但却总是在提笔的瞬间开始滔滔不绝。”
L的坚定铿锵是初一在多年以后仍能清晰记起的莫名感动。
四
“6月18日,晴。今天看了张晓风的随笔《浪掷》,很有感触。‘年老的浮士德,坐对满屋子自己做了一生的学问,在典籍册页的阴影中他乍乍瞥见窗外的四月,歌声传来,是庆祝复活节的喧哗队伍。那一霎间,他懊悔了,他觉得自己的一生都抛掷了,他以为只要再让他年轻一次,一切都会改观。那我呢?会不会某天当我运行在所谓的正常的人生轨道上时,因为看见了一幅塞尚的油画而懊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能鼓起勇气打碎那堵墙,最终还是走上了一条与他人无异的庸常道路?我害怕寻找答案。”
初一轻轻搁下笔,合上了她的日记本。
五
思索良久,初一还是给L发了短信。已经怀揣着文字梦在外旅行了两年的L肯定更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吧,初一想。
回复很快就到了,长长的。
“初一,你还记得以前我们看过的那本《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吗?摩西奶奶说:‘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那么你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路呢?既然学习带来的压抑让你不愿将生命浪费在拷贝般的日子里,绘画也许就是你的救赎。只要足够虔诚、足够坚定,一堵小小的墙,难道真的如想象中的那样坚不可摧吗?人生是这样的辽阔,有邈远的天涯在等,有无限的明天在等,相信自己,勇敢追求,好吗?”
初一静静看完回复,微微一笑。抬起头,她看见一群少年正在窗外的绿茵场上飞奔,青春与梦想似乎正在他们的脸颊上、胸膛上闪闪发亮。
然后她低下头,只回复了一个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