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释伊
——南充清真寺木雕艺术人类学考察
2016-10-11李东风
李东风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以儒释伊
——南充清真寺木雕艺术人类学考察
李东风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人类学认为任何艺术都不是唯美的,和人们的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生产技术、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考察南充清真寺木雕艺术,能够明显地体会到“以儒释伊”在木雕艺术中的表现,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综合,文化“共生”、“交融”,形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以儒释伊”的做法是非物质文化传承可以的借鉴实例。
以儒释伊;清真寺;木雕艺术;伊斯兰文化;人类学
2012年10月20日下午我和好友武文丰及研究生数人考察了清真寺中的木雕艺术。南充清真寺位于南充市人民南路267号史家巷。尤努斯•冯勇是其掌教。据尤努斯•冯勇介绍,该寺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雍正三年重建,现正殿中仍有两块有清代题记的木刻保存至今。由于保存得当,现清真寺内有各种木雕图像约100余块。
尤努斯•冯勇在介绍木雕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以儒释伊”。“以儒释伊”亦称“以儒诠教”或“用儒释教”,是明清时期的穆斯林学者们“本韩柳欧苏之笔,发清真奥秘之典”[1](93)的历史创举,也是数代穆斯林精英求得伊斯兰文化生根落脚于中华的睿智之举。诚如先贤刘介廉所言“经则天方之经,理乃天下之理,天下之理而不使天下人共闻之共明之,甚非圣人著经之意也”。[2](130)吸取宋明理学思想,运用儒家学说对伊斯兰教的教义进行解释,将儒家文化中与伊斯兰文化有共同之处的文化意义进行综合,形成伊斯兰教中的“汉学派”,是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外来宗教的一种保护法。杨仲明在《四教要括》中用“义以穆为主,文以孔为用”进行概括。“以儒释伊”,有利于中国伊斯兰教学的传播与发展,也为植根中国的伊斯兰教文化留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文”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而作为审美范畴,“文”与“饰”意义相通,[3](22)是其物化表现。尤努斯•冯勇对木雕艺术颇有研究,以自己的伊斯兰教阿訇的身份解读寺内的木雕艺术,更具有说服力,也对他的信众有一定的影响。现在我们在南充清真寺中所看到的木雕,显然是用儒家文化来解释伊斯兰教。在中国,一直以来是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社会,其它文化相对儒家文化而言都处在边缘状态,中国的伊斯兰文化也是如此。故伊斯兰文化会自觉地借用儒家文化解释伊斯兰文化。艺术人类学强调对艺术现象的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化的思考,不能仅关注艺术本身,应该考察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将其置身于历史发展的语境中,研究艺术形式生存在特定空间里的相互关系。清真寺中木雕艺术融合了儒家文化的特点也是伊斯兰教在内地生存的自然现象。这种融合有效地保存和发展了伊斯兰文化。
图1 椅子
在尤努斯•冯勇自己收藏的木雕艺术中有一件窗前放置梳妆时用的小椅子(图1①),这把椅子与众不同,造型乖巧,结构严谨,做工较为精细。把实用与审美完整地结合了起来。椅子坐下的小抽屉设计巧妙,将实用与审美结合的较为巧妙。这把小椅子中间的木雕,雕工精湛,构图奇特。松树、鹿、蝙蝠成对角线构图,主题突出,造型生动,与生活中的情境极其相似。该图所表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寓意的“福禄寿”三星(图2)。蝙蝠代表“福”,鹿谐音“禄”,松树象征“长寿”,三物合一为“福禄寿三星高照”之意。三个象征含义分开来看,是人们基本的生命价值观的反映。福的概念,在世俗中是很广泛的,也可以解释为福运、福气、幸福等等。我想伊斯兰教信徒们虔诚礼拜,也是希冀降福家门,福运绵长。禄在汉族文化中是“禄神”,意指官职禄位。该木刻中的鹿四肢修长,生动活泼,是祥瑞的福兆,也代表着平和、安祥。寿星在汉族人的心目中,是位喜乐神,非常受欢迎。他的形象图被挂在墙上、案头、或在寿礼上,人情味很浓。而该作品中用松树象征长寿,巧妙地回避了伊斯兰教对偶像崇拜的禁忌。这件木雕作品从构图、表现手法来看,并非文人画的特征,是由艺人依据生活的经验或写生草图创作完成。这与千里之外的临夏砖雕所遵循的创作原则几乎是一致的,临夏砖雕以面向生活的自由创作为原则,将作品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图案的选择在符合伊斯兰文化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地创作,从而有了吸收儒家文化的契机,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选择。就是这一把小小的椅子,即使不考虑艺术风格学角度的研讨,也是一件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有文化变迁痕迹的实物。承载着文化变迁的因子,记录着多民族文化的长期交流和发展的史实。
图2 福禄寿三星
图3 经架
考察南充清真寺的木雕,研究其雕刻的内容,从建筑装饰,家具装饰都透出地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结合的信息。即在民间艺术传统的发展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适应环境,融合进来,使本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而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审美诉求最终将占据主导地位。在南充清真寺里有一块整木雕刻而成的经架(图3),该经架可以自由开合,用经文装饰而成,可谓巧夺天工。这个经架将一块木头雕刻成如几案一样的书桌,外轮廓类似马扎一样的夹子形状,中间凹,两头翘。该经书架子,借鉴了旧时汉族木匠整木开合枕头的技术,经过用宽锯锯,线锯锼,凿子剃等工具做成。这样的物件只有心灵手巧善于动脑子的木匠才能完成,折叠是为了收拾携带方便,更是手艺的一种显示。在经堂摆放这样一个经架显得很有书卷气息,与儒家文化的“文质彬彬”相类。此外在经架中用经文进行装饰,与汉字的装饰有相似之处。上面的镂空装饰用伊斯兰经文,就更显得与众不同,再架上一本经书,个中的情味正是主人身份的显示。艺术人类学家方李莉指出,在人类的文明中,任何艺术都不是唯美的,“不会是仅仅提供欣赏和娱乐的。它是和人们的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生产技术、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4]这个木雕经架在实用与审美结合的同时,也将宗教文化、生活方式等融合到了一起,一个小小的经架携带着多种文化信息,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生命力。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对木雕经架的文化融合和传承经验进行审视与探究,不仅有助于伊斯兰艺术生命力的延续,对我们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具有启示作用。
尤努斯•冯勇喜欢的老物件中有一件梳妆台前用的插屏,是民国时候的老东西,插屏上的镜子尚且完好,做工精细,镜框上装饰有钿片,屏座雕有花卉图案。这个插屏让我想起了唐代白行简《李娃传》:“帏幙帘榻,焕然夺目;妆奁衾枕,亦皆侈丽。”阿訇大都蓄胡须,美髯飘飘,照着镜子打理一番,别有趣味。
图4 衣架
图5 四季平安
伊斯兰教徒不仅仅做礼拜时要净身,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极讲究卫生,进门时要洗洗手。清真寺里还保存着完好的衣帽架(图4),尤努斯•冯勇阿訇给我们介绍了如何使用,现在看来还是科学的。衣架下端以两块墩子木作足,里外两面浮雕回纹,墩上植立柱,前后两个镂雕卷草花站牙抵夹。站牙②上部和下部分用榫与立柱和座墩连接,两墩安装用小块木料攒接的棂格。站牙立柱上设有横杆,二端出挑,雕有纹饰,衣袍搭在横杆上,谓龙门架。中间是有“四季平安”的镂空雕图案(图5),其它花板雕刻花卉图案,蝙蝠图案等,体现了主人的价值观念。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物质文化可以进行变异、创新、重构,而无形文化部分必须保持原生态,不能重新创造。南充清真寺的木雕“以儒释伊”看上去是属于重构、创新了的文化,但是从非遗的角度且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它并不是封闭化的传承,在不改变文本约定的渊源与民族归属的前提下,是特定地域文化语境中交流、变异、综合的结果,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文化迁移的结果。在交融的同时丰富了文化记忆,增强了文化积淀,更能体现深层的文化价值。清真寺木雕的例子给我们一个启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尊重其自身发展的需求,让它在自我选择内在价值传承中的途径,并不是一种封闭式的传承方式。
清真寺里还有雕刻精美的经箱、香插等。由此可见回、儒文化的交融,也能感受到清真寺中的生活意趣。正如其香插上所写“兴来每福往,胜事空自知”的诗句,在这浓浓的宗教环境中自我完善着人格修养。
南充清真寺木雕体裁广泛,多以美好祝愿为内容。在清真寺里的建筑构件中,有两幅“平升三级”的木雕图案,还有“瓶安富贵”、“平安如意”等几幅花窗图案。“瓶”这一题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瓶作为实用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就已出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瓶的种类增多,质地纷杂,功能用途也逐渐分化,除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实用性功用外,也发展出陈设和把玩等纯粹审美性的功用。在这些花窗上就能看到完全不同造型的瓶子,甚至还有方瓶。“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因其谐音“平”,被取“平安”之意,受到人们的喜欢,因而常常被运于日常装饰中。在木雕图案中就有平安富贵(牡丹、花瓶、几案)、平安如意(瓶、如意)、玉堂和平(瓶、玉兰、海棠)等各种组合。此外还把花瓶与植物及其它器物等相组合,如书、剑、笛、琴、等,象征文武双全或琴棋书画、高雅静仪。这样的木雕图案分明就是汉族民间艺术中常用的文化符号,它且进入了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与寺庙的建筑融为一体,可以想象出“以儒释伊”的观点已被广大的伊斯兰教徒所接受,应用到了各个地方。
在南充清真寺木雕中还有苍松、翠柏、梅兰竹菊、卷草等植物形象;有松鹤、喜鹊、百鸟、鸣鹿等动物形象。这些表现内容看起来是汉文化的常用装饰符号,实则传达着伊斯兰文化的意义。这些植物纹样连绵不断、枝叶繁茂,象征着宇宙万物的节奏感和顽强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穿插、盘绕等装饰手法,让其密密麻麻又不显得繁复,满满当当又不显得拥塞,富丽堂皇而又不显得张扬,工整纤细而又不显得小气。传统的伊斯兰装饰通常以满花的手法用几何、植物和文字等三类纹饰进行,极少出现人物形象。这与其教义相关。在伊斯兰教中,圆形象征着真主独一无二、完美无缺,地球只有一个中心等宗教观念。而正方形是从圆形中演化出来的。正方形四条边象征着四季、四方、四种美德、四种味觉等神学思想。[5]在南充清真寺里有一部分窗户的雕刻就完全采用几何纹饰装饰,图案繁复,交错生辉。
从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来看,艺术对于一个社会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具有媒介作用。艺术在文化传播过程承载着社会的相关信息,并将其展示出来,往往能把抽象的价值观、宗教观变为具体的符号。清真寺里的这些木雕装饰纹样将宗教观念、价值观直接表现出来,也是“以儒释伊”的具体体现。人类学认为一种社会事实有其产生的语境,应当将其放在这种特殊语境下进行研究。美国人类学家哈彻尔说:“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她多次提到,在艺术研究中,“需要知道艺术的产生地、艺术的制造者、艺术的用途、艺术的功能,以及它对制作者意味着什么。”[6](1)意即强调对艺术的研究要在其文化语境中进行。清真寺文化涵盖面很广,不仅仅在于该文讨论的木雕艺术方面。清真寺的重要功能是举办各种宗教活动,每周的礼拜是常规化的群众性的宗教活动。伊斯兰教徒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清真寺里的所有东西与教制密切相关,是伊斯兰文化的最主要的传播地点,装饰纹样也就成为了教育教徒的不可缺少的载体。考察清真寺的木雕艺术就能体会到“以儒释伊”在清真寺建筑场所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教制文化、教育文化和建筑文化形成了清真寺的主要内容,发挥着其重要的社会职能,将文化的融合渗透到整个清真寺中,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是多元文化的综合,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生”、“交融”,形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中华民族文化能为世界和平提供思想资源,“以儒释伊”的做法就是重要的借鉴实例。
注 释:
①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作者本人拍摄。
②明清家具部件名称。用来固定立柱的牙子,北京匠师叫“站牙”,即《清代匠作则例》中所谓的“壶瓶牙子”。
[1]马彦虎,回族清真寺汉文匾额楹联选辑[J].回族研究1991(4).
[2]沈毅,试论刘智哲学宇宙论对朱熹理学本体论思想的“中介化”过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6).
[3]王朝闻,中国美术史 夏商周卷[M].济南:齐鲁书社,2000.
[4]方李莉,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J].民族艺术, 2005(1).
[5]赵洋,伊斯兰教纹样与象征意义[J].艺术探索,2006(6).
[6]Evelyn Payne Hatcher, Art as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thropology of Art, Second Edition[M].London: Bergin& Garvey, 1999.
【责任编辑 徐英】
Explain Muslim Culture with Confucianism——An Art Anthropology study on the art of wood carving in Nanchong
LI Dongfeng
(Fine Arts Department,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
The Anthropology think that any art is not aesthetic , and people's religious culture, politics and economy, production technology linked to lifestyle closely.I examine Nanchong Mosque wood carving art can obviously understand the "Confucian interpretation of Islam" in wood carving art of performance, but also can feel the d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ulture of “symbiotic" and “syncretic " to form a rich and colorful Chinese folk culture and art." In the Confucian interpretation of Islam" can be reference to an instance of the non-matter cultural heritage.
Explain Muslim Culture with Confucianism; Mosque; wood carving art; Islamic culture; Anthropology
J322
A
1672-9838(2016)02-031-04
2016-01-25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川渝明清建筑木雕艺术资源数据库》(项目编号:14YJC760065)及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嘉陵江流域移民背景下的明清乡土建筑研究》(项目编号:DYWH1413)的系列研究成果。
李东风(1967-),男,陕西省绥德县人,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