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艺术中的自然因素
——以根雕艺术为例
2016-10-11陶新然黄隽瑾
陶新然黄隽瑾
(1.2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浅谈民间艺术中的自然因素
——以根雕艺术为例
陶新然1黄隽瑾2
(1.2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根雕艺术是众多艺术种类中的一种,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根雕艺术可谓源远流长,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根雕艺术早已深入民间,许多民间艺人对此都有着独具匠心的创造,但也有自身发展和传承的局限。本文以根雕艺术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以根雕制作工艺及民间艺人根雕造型特征为切入点,结合作品,浅谈根雕艺术传承情况、现状、未来发展及根雕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作出分析。
根雕艺术;民间艺人;根雕造型特点;现代艺术
根雕是众多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刺绣、织染、编织扎制、民间刻绘、陶瓷制作、工艺画等,虽然根雕只占了很小的比重,但它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是最能体现自然美的一门艺术。根雕是手工艺者根据树根、竹根的树皮、枝杈、疤节、疙瘩、孔洞以及腐朽的纹迹等天然形状、质地、纹理、色泽等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抽象构思充分利用树根本生的自然生态及畸形变形进行减法的艺术加工而成。根雕注重传神,不求形似和逼真,以表现自然天趣为妙。根雕制作一般分为取舍、整形、拼接、雕刻以及后续处理等工序。根雕作品的题材广泛,作品的规格依据根桩的大小而定。品种有几案、桌椅、屏风、手杖等实用品和供居室雅玩、陈列的欣赏品。“三分雕琢,七分天成”是根艺最大的特征。
一、根雕艺术的历史及制作工艺
对木头的雕琢源远流长,并在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最早的原始时期就有对生命原力的信仰,在“万物有灵”①和“互渗律”②这种思维得主导下,原始人认为通过接触、传送、感应等形式,就能达到主体与对象物生命原力的互渗和传感,出现了非洲木雕标志的圆柱形的形象来象征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灵与力的交流;大洋洲的树皮画、X线绘画;爱斯基摩彩色木雕面具幽默着葬仪中的恐惧,悲哀;以及北美印第安人木雕的图腾崇拜,这些原始先民的艺术虽与后来的根雕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材料相同,都是对木头的艺术想象和造型。根雕又称根艺或树根造型,是以各种树木或竹子的根桩为原料雕刻人物、动物等形象,通常也指用根桩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
根雕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延续,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古代就有用玉、石、骨、木及贝类做装饰品,同时也有用树或竹根做装饰品。20世纪80年代在湖北一带出土了战国时代的作品“辟邪”,这是镇墓兽,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纹样,体现动势,这些都是2000多年前的作品。随着历史发展根雕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出现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据《齐书》记载:南齐高帝曾将竹根雕刻的如意赠与隐士。隋唐时的根雕受到皇族的青睐,并出现“神佛”形象。宋代,根雕艺术更加成熟,《太平广记》中记述了树根雕刻的狮子,其“毛爪眼耳足尾无不悉具”。
明代张岱所著《陶庵梦忆》也记载根雕木龙,状如龙,遍体波纹如鳞,重500千克。明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嘉定(今属上海)竹刻艺术家朱松邻及其子朱小松、孙朱三松也擅长以竹根的自然形态雕刻人物、蟾蜍等。清代,根雕名家辈出,作品广布于世。近代学者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记载了明至清代根雕名家50多人。北京颐和园等处藏有不少清代根雕作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根雕有了很大发展。1986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成立根艺研究会,组织并指导根雕创作。中国根雕作品先后到过美国、欧洲、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2011年在中国北京故宫举办的“中华圣根艺术展”引起强烈反响。
根雕制作时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根”。一块自然根不经加工就是一件根艺作品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但具有自然美的根却是极其丰富的,到处都有。能否发现它的美,这取决于人的审美能力。对于根艺大家往往能慧眼识根,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根雕创作的根材,主要是两个来源:一是捡。从山坡上、道路旁、农家园林丢弃的桩头、废根中挑选。二是从市场上选购。这一系列过程叫做相根。寻觅根材也不能没有重点。根艺家的经验是:奇特的根往往生长在环境险恶、艰苦的条件下。而平原、沃土里的根,则很少有奇特的形态。因此要根据生活环境,确定寻根的重点方向。
自然界可供选择的根材很多,有乔木、灌木、藤萝、竹子等。古人进行根雕创作的根材有檀香、紫檀、樟木、松、竹、藤、桑等,其特点是质地坚硬、光滑、细腻,纹理清晰,适宜进行艺术加工。
进行完材料的选择之后就可以准备根雕的工具及辅助材料了。一般说来进行木雕创作的工具,如锯、木锉、凿子、刻刀、扁铲、斧头、木钻、木锤、刨子等,都可以用来进行根雕创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剪刀(剪枝用的剪刀)、刀子、毛刷、砂纸(布)、粗细布、棉纱、绳子等。特殊加工,如火烤、蒸煮、防虫处理时还需要一些特用工具。
根雕制作最强调的是“三雕七借”和意向造型,不管是什么根材,创作什么题材,都必须遵守这个原则。以模仿根自然形态为主,少量、局部雕琢为辅,使雕磨过的部分和根的形态尽量融为一体,不露雕琢的痕迹。
根雕作品是供人们欣赏或使用的艺术品,一旦开裂或被虫蛀,便会影响它的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根材的防腐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防裂处理有多种方法,如自然干燥法、蒸煮法、烘干法、浸泡法。在防裂蒸煮时加上适当的漂白粉、杀虫药,可将里面的虫菌杀死。用经过防裂、防虫、防霉变处理的材料制作的作品,一般不会出现干裂、变形、虫蛀、腐烂、变色的现象。
二、民间艺人对根雕艺术自然性的体现
根雕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见中国对这门自然天成的艺术的喜爱和追求。尤其是发展到今天,根雕艺术的制作群体多数在民间,这次有机会在包头认识了几位制作根雕的老艺人,他们大多没有过专业训练,有的是早年在单位出出板报,或做些工艺美术等工作,退休后自娱自乐;有些是个人爱好,自己研究。但都坚持创作,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收藏。(见图1③)
图1 岳德君的根雕作品
我拜访了一位已经70多岁的艺人,叫岳德君,他的家里摆满了这些年制作的根雕作品、奖状、奖杯。还有很多作品被他人收藏或卖掉了。仙女(图1右)这个根雕让笔者想起了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只对脸部进行刻画,其他部位全部放弃。不同的是一个是树根一个是石头,但都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岳德君是1984年退休后开始玩根雕,并在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根艺展获一等奖。根雕是寻找弃美的艺术,岳德君戏称为捡破烂者。溜公园、逛大街、甚至翻山越岭,总会留神根子。最有趣的是上大青山挖死树根,三五人一伙,带上咸菜干粮,背着采掘工具,蹬三个钟头的自行车,到山脚下羊倌住处换饭和水,然后沿山阴山阳处寻找死根,当然也有空手而回的时候。岳德君说:“要想创作一件出奇的根雕作品,必须有质量好的根才行。质量好指的是:本质细腻、坚硬、色泽美、形象奇。必须有日积月累的锻炼,才能发现很好的根材。”所以在根艺的制作工艺上相根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岳德君和他的根友们最常去的是包头周边的哈德门大沟,翻山越岭为得到一个好根也是蛮辛苦的。岳德君说:“选根的时候要选质地硬的树根,放到水里能沉的才好。”他们最常用的是榆木,榆木生产温带,树高大,遍及北方各地。榆木木性坚韧,纹理通达清晰,硬度与强度适中,耐腐蚀性强,一般透雕与浮雕均可适应。在选根的时候不光要选合适的木材,如果能找到符合“稀、奇、古、怪”这四个条件的根那就锦上添花了。岳德君说:“根艺只能做减法。”根据树根的形象减去一些不需要的,把艺人构思好的形象逐渐清晰化,而不能人为地添加东西,所以根艺是最自然天成的艺术,与中国的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相得益彰,这也是根艺受中国人喜爱的原因。岳德君今年七十多岁,根雕已经做不动了,所以无法看到他的工具以及制作过程。不过跟他一起做根雕的朋友们现在还在制作根雕。(图2)。
图2 张师傅(左二)和岳师傅(右一)
图3 张师傅葡萄、荷花根雕作品
张师傅和岳师傅一样,他家也摆满了自己做的根雕作品。岳师傅的根雕比较写意、粗犷、古朴,更多的保留树根原始的形态,很少雕琢,更多地让观赏者发挥想象,而张师傅的作品雕刻的就多些,精致、质感光滑细腻、打磨次数多、形象逼真,二者各有千秋,就看观者喜欢哪种类型的了。
张师傅这几个作品(图3)是在原树根上雕刻的。这些根雕形成不同的颜色是树皮和里头的差别并不是人工上的色或添加的东西,雕刻非常精细,打磨出的质感很好。葡萄是一颗颗雕出来的,荷花叶也是先雕最后在打磨形成的质感。这些突出凹陷镂空真是下足了工夫,他说,这些凹进去的地方,是用雕刀伸进去,用锤子锤出来的,这些作品在雕凿的时候要小心,要是凿多了就无法补救了,所以都是凿一点,看看效果,然后再雕,这样反反复复耐心去做。张师傅说他们现在做根雕时间会拖得很长,没有太多精力一次完成,所以一个作品有时要放很长时间去慢慢修改,有的作品是几年前的还没有雕完。但是很幸运,这里正好有一个张师傅刚淘回来的树根,还没有开始雕刻。我可以看看在开始的时候这些艺人是怎么构思,怎么做减法。这个根是从亲戚那里弄来的,别人看来要扔的东西却在这些艺人眼里看出了乾坤,等待成为艺术品。张师傅说这个树根比较长,可以雕一个老人拿着拐杖,一直伸到树根的顶部。或者雕一个老寿星上面是葡萄藤。岳师傅说可以雕一个身披彩衣的仙女,正好利用这个树根表皮的不平整的麻点。我觉得这个创意不错,更接近树根原本的质感。接下来张师傅带我到他的工作台。一个不大的空间,摆着各种工具。张师傅给我介绍了他的雕刻工具。各种型号的雕刀、打磨器、电钻(头部会转)、小锥头和卡尺、锯,打磨器头上包的是纱布。在拿到一个树根时,先要构思好形象,有时候会用铅笔在整个树根上勾一个大型,确定一下大的比例关系,比如头的位置要雕多大和全身的比例,勾勒基本动态,然后用大雕刻刀雕刻大形,用锤子和雕刻刀结合剪去不要的部分,大形出来后用小雕刻刀再做深入雕刻,与此同时还在不断修改,等形象都出来了再做最后的精细雕刻,雕刻出最细小的部分,眼睛、一些修饰等。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能够把握住这些形象实属不易。这些民间根艺家雕刻的形象最多的是寿星、仙女等。有一个仙女的根雕接近尾声,人物头部雕刻细致还有耳环,耳环不是后加的也是原来树根上雕刻出来的。张师傅说这个已经雕刻完毕,接下来就是拿打磨器打磨,在打磨过程中有些不满意的地方还要修改,等打磨好就上保护漆,清漆就可以。有的也上蜡,但都是亚光的,为了接近自然效果。这样一个作品就完成了。最后张师傅又给我看了他的一些大件作品。龙的这件作品很令人震撼,体积大,把树枝的错综盘结利用的完美,整个龙有骨有肉,像活的一样,延伸形态逼真。再看看细节,头部是最精彩的,胡须、眼睛、龙角,甚至能感到龙的抖动,龙的身体盘环上升,好像是悬在空中,随时会飞走。令人不禁感叹这些艺人的想象力对物象的顺势改造令人惊叹。岳师傅说这些根雕雕好后会找适合它们的根做底座。我问两位艺人孩子有谁学你们的手艺,他们说谁都不想学,现在年轻人对这个不感兴趣,也没这个耐心。根艺现在大部分都是这些老人的自娱自乐,他们不爱打牌玩麻将,做出这些根雕有他们的价值,老有所乐。
图4 张师傅的工作台及其制作根雕的工具
图5 张师傅根雕作品——龙
三、根雕艺术的传承
根艺这门艺术延续了2000多年,从最初的实用到现在更多的审美欣赏,更多的是传统形象与技术的再现。在形式、方法、造型上都有些许变化,但是追求自然和在自然的形态中发现造型的魅力始终没变。根艺用它独有的形态展示着树根这种自然材料的趣味,从视觉、触觉、甚至味觉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像岳德君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形似,让观者自身通过形体联系,用最少的雕刻完成作品,让树根自然形态充分展示,用很少的语言表达更多的意味。而张师傅的作品则展示的是技艺的高超,形象的逼真,细节的雕琢,质感的玲珑,惟妙惟肖。根艺这门独特的艺术对于造型艺术也有一定的启示。保留原始形态,放弃过多细节刻画,形象的似与不似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现在的根雕制作大多市场化了,作品也都是延传着过去的老套路,形象上少有创造而且工厂制作代替手工制作,使根雕作品程式化,缺少个性创造。在形象创造上取材立意老化,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像这两位老艺人的后辈也没有人会继续制作根雕,他们也只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娱自乐。类似的民间手工艺制作一般都是承传的结果,现代人对机械因素越来越依赖,动手能力愈来愈弱,远离了对自然物的亲手接触,削弱对自然的真切感受。这种情况下,手工及手工艺产品就有了特殊意义。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传统手工艺被人们忽视,脑袋里更多的是“机械、自动”等字眼,少见传统文化的踪影。这也是根雕只能局限在老一辈人的喜好上,与现代的审美趣味脱节的主要原因,而现代人的多元、速度、图像信息的迅猛发展是否可以更多的体现在根雕艺术上?与一些综合材料能不能结合?在质感上可否借鉴一些现代元素?如金属、冰冷、甚至可以尝试节奏化,及重复、符号化的表现,一些根雕与根雕的组合,现代雕塑与根雕组合,不同质感的雕塑与根雕组合?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等现代元素的材料能不能和根雕组合,造型上的三维视觉到二维的变化,打破传统形象尝试符号化的表现。对自然的尊敬可以结合现代生活节奏,更新的根艺创造可以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对根艺产生兴趣。如何在根艺追求自然与人们现代生活结合方面找到突破口,是根艺更好更有魅力的发展方向。
注 释:
①“万物有灵”是爱德华·泰勒从意为“灵魂”的拉丁词anima推衍出来的。他认为,对灵魂的信仰是一切宗教之源,而灵魂的观念来源于人们对梦的感知,他们在梦中看到了曾经故去的人们,并能同他们交流。一种精神性的东西的存在,是原始人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解释,这也就是他们灵魂不灭的思想。这个灵魂和人的形体可和可离,人们死去便是这个灵魂离开了人的形体,又找到了新的寓所。灵魂不灭的观念被原始人从自身推及到自然万物,不仅是生物,就是非生物,也是有灵魂的。太阳、月亮、高山、河流、树木、岩石、雷雨、星辰等等,都无不寄寓着这种灵魂。人们与这种灵魂的交际手段也就是各种仪式了。
②对神秘的生命源力的信仰,不仅仅在于人们相信这种神力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人们还相信这种神力是流动的,是生生不息的。各种物质之间也因此而形成了相应的神秘联系。与此相关,在原始人的思维中,一个自然物、一个造型物等都可以既是他们自己,又“是”一种其他的物质;自然物与自然物之间、自然物与造型物之间、造型物与活动主体之间都可以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接受和传送各自的神秘力量。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曾把这种思维特征定义为“互渗律”。
③图1由作者本人于2016年1月27日在岳德君家中拍摄。
④图2至图5由作者本人于2016年1月29日在张师傅家中拍摄。
【责任编辑 徐犀】
Shallow Discussion on Natural Elements of Folk Art
TAO Xinran1HUANG Junjin2
(1.2Art Institut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The root carving,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arts and crafts, is one of kinds of art.Dating back to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he root carving art has a long history.Although the root carving art is embedded among common people and is showed great originality by folk artists, it also has its own limit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root carving art, the thesis, taking its crafts and folk artists’ shape characteristics as a point of penetration, shallowly discusses the heritag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root carving art.At the same time, it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oot carving art and modern art through work.
root carving ar;folk artists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ot carving; modern art
J32
A
1672-9838(2016)02-049-05
2016-05-06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内蒙古文化传播的历史考察》(项目编号:2014J162)阶段性成果。
陶新然(1987-)男,辽宁省锦州市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士研究生。
黄隽瑾(1988-),女,浙江省慈溪市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见习编辑,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