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6-10-11胡纯志
胡纯志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农村人才培养。如何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事关新农村建设成败。采用实地调研方法,调查兴安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情况,通过分析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广泛宣传,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强化教材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农广校的体系建设,提高办学能力。
关键词: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6)01—0063—02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美好前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既是目标又是前提,农村生活要宽裕,生产必须发展。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而生产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生产经营者,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一支永不离开的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队伍,是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紧迫而又根本的任务之一。2006年以来,兴安县以农广校为主阵地,培养了大批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头雁,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1兴安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概况
兴安县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2006年,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意见》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印发《2006-2010年广西利用农广校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规划》的通知下发后,兴安县委组织部十分重视,随即研究出台了《2006-2010年兴安县利用农广校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规划》通知,迅速启动以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兴安县农业广播电视学(下简称“农广校”)校充分发挥培训主阵地作用,按县委县政府、组织部的部署和农业局的具体工作安排,从2006年至2015年,分别在溶江镇、漠川乡、崔家乡、白石乡、兴安镇、界首镇等乡镇组织开展了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依托产业招生,采取村屯办班的形式,因地制宜的开设了《种植》、《蚕桑》、《畜牧兽医》、《现代农艺》等专业共13个教学班,招收学员880人。
2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2006年以来,兴安县每年都开办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中专学历教育),每年都为全县农村劳动力队伍注入了高素质的人才。到2015年底,兴安县已培养了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八百余人,此外,还通过实施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分别培训和培育了高素质的农业农村实用人才6073人和800人。这支人才队伍中的绝大部分现已成为农村致富能手,家庭收入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倍以上,他们中有的是种植养殖大户,有的是农民专业合作带头人,有的是农业企业的老总,这支队伍是活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舞台上的骨干力量。
2.2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兴安县参加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的学员们,经过两年系统的学习,不仅学到了农业生科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生产操作技能,而且刷新了思想意识、开拓了视野,明显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在他们的务农创业带动下,兴安县葡萄、柑橘、食用菌、甜玉米四大产业逐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2014年达11726元,在自治区名列前茅,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作用。例如,溶江镇的80多名葡萄种植学员,率先推广普及葡萄避雨套袋技术后,生产效益非常显著,每亩增收在3000元以上,在他们的带动下,该项技术迅速推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有效地推动了全县葡萄产业的发展,至2015年,兴安县葡萄种植面积已达8千多hm2,是全县最大的支柱产业,享有“南方吐鲁番”的美誉。溶江镇莲塘葡萄种植基地,现已成为兴安县特色农业示范区;溶江镇莲塘村的《畜牧兽医》学员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养猪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养猪事业的发展。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在学员蒋雪梅的带领下,他们组织成立了七里圩村三元杂养猪协会,使七里圩村成了溶江镇名副其实的瘦肉型猪养殖示范村。2007级崔家教学班的学员们,在学员蒋远旺的带领下,着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成立了“兴安县宏旺菌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宏旺”牌商标,使兴安县食用菌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15年全县种植面积850hm2,名列全自治区前茅,“兴安县宏旺菌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龙头企业;兴安镇桐木冲教学班的65名学员,利用学到的现代农业创业知识,在学员刘名龙、刘名凤的带领下,冲破传统农业的束缚,成立了“兴安县桐木冲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创办了以“农家乐”为龙头的现代旅游农业,有效的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成为本县在农业领域集体创业成功的典范。冠山教学班的65名学员们,在学员张一波的带领下,成立了“兴安县现代农业专业服务协会”,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和开展社会化服务,有效的提高了全县农业生产力和劳动效率,推动了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步伐。漠川乡的中专班学员们,在当地政府和农业局的引导下,利用所学的现代农艺技术,结合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奋力大造以欧亚迟熟品种“温克”为主打品种的葡萄产业带,在他们的带动下,漠川葡萄产业迅速发展,至2015年种植面积逾万亩,成为漠川乡的支柱产业,被中国葡萄协会授予“中国温克葡萄第一乡”的称号;界首镇兴田村的学员们,在农业局的指导下,采用柑橘标准化栽培技术,迅速打造了柑橘品牌产业,成为柑橘专业村,是本县又一个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学员创业的成功和产业的发展,为兴安县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从几年来的实践看,由于受招生培养指标的限制,兴安县每年的招生任务只有70人,虽然每年实际招生录取人数都有突破,但到2015年,兴安县也只招收学员880人,约占农村人口的千分之三,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3.2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教材滞后
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十四年来,教材组织工作一直较为滞后,一是教材没有统一组织编印,供货不及时;二是部分教材内容没能与农业转型发展同步,没有及时更新。近年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正在积极组织编印教材,使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教材的组织工作有了根本性的好转,但个别实用技术教材内容还没能充分体现南北地域的差异,有待完善。
3.3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经费短缺
一是地方财政还没有将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纳于财政预算,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二是中专班教学经费不足。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中专班,每个专业设置了十六门课程,学制二年,自治区农广校下拨给基层教学班的教学经费是每人1000元左右。一个教学班按50人计算,二年的教学经费就是50000元。而实际的费用(以兴安县农广校为例,)包括授课费、组织管理费、学员中餐费、学员实习费、其他工作经费等共计7000多元,教学经费严重不足。
3.4农广校办学人员不稳定
农广校大多存在办学人员不稳定的现象,特别是县级农广校尤为突出,一是县级农广校事情繁杂,工作辛苦,二是由于农广校定位不清,有的地方把农广校定位为公益二类,在农广校体系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办学人员不够稳定,个别县更是一年一换,很不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
4加强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4.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实用人才在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务农创业的典型事例,把他们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建设美好家园的事实展现在世人面前,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加快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是促进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4.2整合资源,加大培训力度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一是涉农部门要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农广校的主体作用,加快构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培训网络,注重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教育培训。二是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财政要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经费纳入预算,确保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建议将农村中等实用人才培养纳于教育部中等教育补贴范畴,加快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
4.3强化教材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农广校要重视对教材的编印、征订和发放工作,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教材编印工作,整合地方农广校资源参与教材的编印工作,使教材更具地方特色,更具实用性,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上新水平新台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4.4强化农广校的体系建设,提高办学能力
农广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主力军,目前体系还很不完善,与其职能和承担的任务不相称,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农广校的体系建设,明确职能的定位,完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充分发挥农广校体系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