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的研究
2016-10-11向英韦德斌费永红钟维李永维李晓
向英 韦德斌 费永红 钟维 李永维 李晓芝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在桂西南山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设7个密度,副处理设3个品种,调查不同玉米品种生育期、植株性状、穗部性状和产量等指标。【结果】3个玉米品种的生育期、植株性状的差异主要来自品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小。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的穗部性状影响不同,正大999的穗粗、穗行数和玉美头105的穗长、穗粗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大,其它穗部性状受密度的影响较小。正大999在种植密度为6.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8125.00kg/hm2;正大619在种植密度为5.40万株/hm2时产量较高,达8305.00kg/hm2;玉美头105在种植密度为5.4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7435.00kg/hm2。【结论】综合产量及成本因素,平展型大穗品种正大999、中穗型品种正大619和紧凑型品种玉美头105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6.60万株,hm2、5.40万株/hm2和5.40万株/hm2。
关键词: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F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6)01—0004—05
引言
【研究意义】广西玉米大田单产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本区域区试水平,广西玉米生产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造成广西玉米单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管理粗放,种植密度偏低。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能发挥品种杂种优势,是提高单产水平的有效途径。【前人研究进展】周灵芝(2012)研究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逐渐减小,秃尖长、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京科糯2000、都市丽人和玉美头601在种植密度分别为4.80万-5.40万株/hm2、5.40万-6.00万株/hm2和5.40万-6.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李凤海等研究发现,不同玉米品种的耐密性差别很大,铁单12辽单35和丹玉39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4.80万株/hm2、5.2500万株/hm2和5.25万株/hm2。赵霞等研究表明在6.00万-8.20万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郑单538籽粒产量表现较好。王向阳等研究发现,产量随种植密度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耐密型玉米杂交种洛玉4号在种植密度为6.00万-7.50万株/hm2产量最高。【本研究切入点】目前国内有较多关于玉米单一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的报道,而有关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在当地适宜种植密度的研究报道则较少。【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测定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确定不同玉米品种在当地的最佳种植密度,为当地农民种植不同玉米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提高玉米的高产栽培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平展型大穗品种正大999、中穗型品种正大619和紧凑型品种玉美头105。
1.2试验方法
试验在广西百色市靖西县新靖镇那耀村那武屯科研基地进行。于2011年8月8日播种,12月29日收获。试验为裂区设计,采用大垄双行的种植模式。以密度为主区,品种为副区,设4.2、4.8、5.4、6.0、6.6、7.2、7.8万株/hm2共7个密度,分别以B1、B2、B3、B4、B5、B6、B7表示;正大999、正大619、玉美头105三个品种,分别以A1、A2、A3表示。选择土壤肥力中等以上、肥力较均匀、排灌方便田地进行,4行区(行距70cm,行长5.0m,株距因种植密度而异),种植17d后施苗肥,每667m2尿素300kg,复合肥150kg,其它田间管理、施肥水平与当地大田生产一致。
1.3调查方法
1.3.1不同品种各处理的生育期 调查和记载播种期、出苗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调查标准为各小区内植株50%以上为记载期;
1.3.2植株性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进行株高、穗位高的测定;
1.3.3穗部性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个果穗考种进行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和秃尖的测定,计算平均值;
1.34产量 实收中间2行计产,普通玉米折算成标准含水量14%的产量。
1.4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及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种植密度下3个玉米品种的生育期
不同种植密度下3个玉米品种的生育期见表1。由表1可知,同一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生育期除A1正大999的吐丝期外,其他时期均为一致。种植密度为B3、B4、B5、B6、B7的正大999吐丝期为10月11日,比种植密度为B1、B2的吐丝期早1d。不同品种之间的生育期有一定的差异,A2正大619和A3玉美头105的生育期相同,A1正大999的出苗期与前两者相同,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分别比其它两品种推迟3、2、6d。
2.2不同种植密度下3个玉米品种的植株性状
3个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株高和穗位高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种植密度对正大999、正大619的株高及3个品种的穗位高影响较小,在品种内的差异无显著性。玉美头105在B4处理下的株高与B1、B5、B6处理有较大差别,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品种之间的株高、穗位高则有所不同,正大619的株高比正大999和玉美头105高,而玉美头105的穗位高则低于其它两个品种。
2.3不同种植密度下3个玉米品种的穗部性状
2.3.1不同种植密度下3个玉米品种的穗长和穗粗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的穗长、穗粗的影响不同(见表2)。正大999、正大619的穗长及正大619的穗粗在密度间的差异不显著。玉美头105在B3处理下的穗长最长,其次为B1,两者与B2(穗长最短)处理均有显著差异性;正大999在B3、B5处理下的穗粗较粗,与B4(穗粗最细)处理的差异达显著水平,B2、B3、B5处理的正大999穗粗均较粗,达4.70cm以上。不同品种的穗长、穗粗差别不大,整体上正大619的穗长比其它两个品种要长,而正大999的穗粗则优于正大999和玉美头105。
2.3.2不同种植密度下3个玉米品种的穗行数和行粒数由表2可知,正大999在B1处理下的穗行数最多,为14.53行,与B2、B7处理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种植密度对正大619、玉美头105的穗行数及3个品种的行粒数的影响均不大,在品种内无显著差异性。正大999的行粒数在B1密度下最多,达33.00粒;正大619的穗行数最多为14.07行,对应B1处理,行粒数在B2和B6密度下达最大值,为34.67粒;A3玉美头105的穗行数和行粒数分别在B7、B4处理下最多,为13.53行、32.67粒。3个玉米品种的穗行数和行粒数之间的差别均较小。
2.3.3种植密度对秃尖和千粒重的影响
3个玉米品种的秃尖及千粒重在品种间的差异很大,而受种植密度的影响均较小(见表2)。正大999、正大619、玉美头105分别在B1、B5、B5处理时秃尖最短,对应2.97cm、2.00cm和0.87cm,分别在B6、B2、B6处理时千粒重最重,对应300.33g、310.00g、277.67g。在不同品种间,正大999的秃尖最长,其次为正大619、玉美头105最短;正大619的千粒重相对较重,正大999次之,玉美头105则相对较轻。由此可见,本试验的3个品种的秃尖和千粒重主要受品种间差异的影响。
2.4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正大999在种植密度为B5时产量最高,达8125.00kg/hm2,除了与密度为B1的产量差异极其显著外,与其它种植密度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正大619在B3、B5、B6及B7处理下的产量较高,与B1处理(产量最低)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密植为B6的产量最高,达8414.50kg/hm2。玉美头105的在种植密度为B3时产量最高,达8125.00kg,hm2,明显高于B1处理的产量,差异极其显著,与其它密植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3讨论
玉米高产主要是通过新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两方面获得,而种植密度是这两方面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玉米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超出该范围后产量则有所下降(陈传永等,2010)。种植密度较小时,玉米单株营养和水分、光照条件均较好,但由于群体密度过小导致群体产量下降;当种植密度较大时,玉米个体间对养分、水分和光照的竞争激烈,群体产量由于单株产量低也未能获得高产同。因此,适宜的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来体现。而玉米的生产发育既受种植密度的影响也受品种间差异的影响。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则由品种自身的特性决定。本试验通过设计7个种植密度(4.20万-7.80万株/hm2),探讨3个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在所设计的条件下,3个玉米品种的生育期、植株性状的差异主要来自品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小,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的穗部性状影响不同,除了正大999的穗粗、穗行数和玉美头的穗长、穗粗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大外,其它穗部性状受密度的影响较小。正大999在种植密度为6.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产量为8125/kg/hm2。说明正大999种植密度为6.60万株/hm2较适宜,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当地的种植条件不同有关。正大619在种植密度为7.2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8414.50kg/hm2,在5.4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次之,为8305.00kg/hm2,即正大619在7.20万株/hm2或5.40万株/hm2时均能取得较高的产量,考虑到高密度种植的植株易倒伏,且劳动力及成本均需加大等因素,生产上正大619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40万株/hm2。玉美头105在种植密度为5.4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7435kg/hm2,表明玉美头105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40万株/hm2。
4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当地的土壤肥力、气候环境等条件,综合产量及成本因素,平展型大穗品种正大999、中穗型品种正大619和紧凑型品种玉美头105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6.60万株/hm2、5.40万株/hm2和5.40万株/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