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几时休
2016-10-10寇佳丽
寇佳丽
曾经,几乎国内所有普通人每个月都能收到几条关于中奖、领奖的短信通知。现在,深晓其中含义的我们看到类似消息后不过笑笑而已。曾经,电信诈骗还是撒网捕鱼的模式,非法人员抱着逮着一个是一个的心态,断然不会有“必胜的信心”。现在,突如其来的电话带着对我们身份、个人消息绝对精确地了解,让被下圈套的普通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从山东准大学生的被骗不幸身亡到清华大学教授的千万元损失,人们不禁思索:是骗子太过精明还是被骗的人太缺乏阅历?
退款反倒被骗8000元
就在山东准大学生遭遇诈骗不幸离世、清华大学教授被骗走1700多万元卖房款两个案子被国内大大小小媒体讨论的时候,《经济》记者接到来自上海杨倩女士的电话:“他们的经历和我太像了,模式套路真是一点不差”。
杨倩今年3月从北京离职去上海工作,之前在北京购买的旅游消费券因为地点变化不能使用,于是希望向购买方申请退款。“我原本是通过手机应用买到消费券的,但因为更换生活城市,之前的应用定位不到原来售卖优惠券的中介公司了”。杨倩说,她本来也没抱很大希望,毕竟几百元钱也不是很多。
可是,突然一天有来自杭州的电话,询问她是不是之前的消费券不能使用了,若确定,可以申请退款。杨倩表示,因为涉及钱财,她刚开始还很小心地在网上检索了电话号码所在地、电话所属公司等一系列消息。她告诉《经济》记者:“电话是杭州的,也确实是消费券上标明的旅游项目组织公司的官方电话,而且对方知道我姓名和换城市的事情,疑虑当时就打消了不少”。
杨倩表示希望退款后,对方表示因为就要下班,改天再联系。第二天下午5点左右,她再次接到这个电话,对方告诉她说,退款是银行的权限,因为他们公司只能通过购买积分退款,所以需要杨倩先打一笔钱给公司账户,才能退款。
“我当时还很疑惑,毕竟要我先给钱,不过对方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我不按照要求操作,他们很快到下班时间,就不能帮我完成退款了,”杨倩这样回忆。据她表述,当时气氛很紧张,电话里对方一直催促她,并强调一旦银行关门消费券就可能作废了。
可能是看到她心存疑惑,对方表示,如果杨倩不首先购买8000元的积分,他们是不能退钱的,因为需要积分到一定数量才能一起退还给她。于是,威逼利诱下,杨倩提供了银行卡账号给对方。她告诉《经济》记者:“当时特地找了一张余额比较少的银行卡,觉得对方一定只能打钱给我,而不会把钱拿走”。
随后,对方告诉她一系列数字,这些数字组合起来,也超过她这张银行卡余额,杨倩就没有想太多。然而,就在她输入对方提供的数字后一分钟左右,卡里近万元钱全部不翼而飞。杨倩这才清醒,对方提供的数字是验证码,在自己输入数字的瞬间,对方同时向她卡中打入一笔钱,尔后迅速转走。
“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会知道我卡里的钱,又怎么知道我希望退款的事情”,杨倩非常疑惑地说道。也是在后来,她才逐渐得知,即使手机显示号码所在地是杭州,也不一定属实,去公安部门报警的时候,工作人员表示诈骗人员通常使用境外网络服务器,号码所在地可以通过控制任意选择。而杨倩在网上查到的公司、客服电话也根本是这个骗局的一部分。
受害人身份广泛
如果说山东的准大学生徐玉玉还涉世未深,那么清华大学的教授和上海的杨倩则工作多年,至少我们可以判断其社会认知充足,常识储备并不缺乏。可是为什么面对不同的人群,骗子总能屡次得手?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股权合伙人、知名律师叶庚清曾代理新中国建国以来被告人数最多的合同诈骗案,其中被告人年龄都不大,少有高等教育的经历,而受害人则包括法官、刑事辩护律师等,高学历者大有人在。
“诈骗能够成功与受害人的学识、阅历、年龄没有关系,人无完人,大家都有弱点,都有害怕失去、希望得到的东西,而诈骗人员,尤其是团伙作案的时候,总是能抓住普通人的心理弱点,比如名誉、财务、社会地位、亲情等”,叶庚清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他以房屋买卖为例分析,假如出售房屋方在交易过程中按照中介人员的指导,进行了合理避税,进而促成交易,交易完成后突然接到诈骗人员电话,称出售方逃税,“这个时候受害人自然会心虚也会害怕,诈骗成功的几率就很大”。相反,如果接到电话的人完全没有买卖房屋的行为,自然诈骗成功的几率就很小了。
问题就在于,很多诈骗都可以用“精准”形容。山东徐玉玉刚刚向教育部门申请了助学金就接到了不该来的电话,而清华大学的教授和上海的杨倩也都是类似的情况。杨倩甚至告诉《经济》记者,自己的经历真的与前两个案子太相似了,希望可以通过媒体提醒更多的人。
特定的经历加上特定的场景,没有遭遇这种圈套的人,大概只能算作幸运。可是,是什么为违法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条件?如果说房屋中介为了利益存在买卖客户信息的行为尚且说得过去,那么,向教育部门申请助学金的信息,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泄露的?
对此,叶庚清表示,我国目前个人信心泄露情况比较严重,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仍然有待加强。“国内对信息源头来源方并没有进行有效控制,刑法对泄露个人信息、买卖个人信息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处罚上存在欠缺”。
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即便如此,个人信息泄露之严重从北京一个城市便可以看出。自2010年到2016年,北京地区经过法院确认的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数量是1.6亿多条。不考虑重复因素,平均每年,有2600多万条信息遭遇买卖、泄露,已经超过北京的常住人口总数。
对此,叶庚清表示,我国尚未制订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如果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特别针对公民个人信息收集、管理的单位及工作人员的义务性规定,相关单位及工作人员也就缺乏了成立上述罪名的前提性法律义务。
虚拟运营商不是根源
尽管社会舆论还在对生命的陨落、信息安全的不可靠唏嘘不已,虚拟运营商却已经开始“背黑锅”了。
依照工信部于2013年5月发布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虚拟运营商指的是“从事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的高级渠道商,即通过折扣价采购基础运营商的服务,利用自己的渠道、包装方案转售给用户。其中,“虚拟”是指其自身不自建、不拥有基础通信设施。而虚拟运营商之所以“中招”,与实名制落实有关。有观点指出,是虚拟运营商管理不严导致电信诈骗频发。
“尽管虚拟运营商的确不如基础运营商管理严格,但绝对不能完全责怪它们,国内电信运营商都有一定问题,实名制落实中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资深电信分析师马继华这样告诉《经济》记者。
根据他的分析,运营商都乐意推广实名制。为什么呢?
实名制的用户越多,越容易管理、统计。但是,不管虚拟运营商还是基础运营商,都不敢在这个问题上过于“强势”。“实名制是半路杀出来的,很多号码以前没有实名制,单方停机必然引来大量投诉,进而影响考核,工信部对电信运营商的考核十分严格,不达标的后果比较严重,或高额罚款或影响配量指标”,马继华这样强调。
两难境地下,实名制自然容易出漏洞。根据他的分析,有3种情况常常导致实名制“名不符实”。第一种是渠道商拿到手机卡的时候就已经实名了,这样卖卡方便,使用者和注册者不是同一人。第二种是买卡的身份证是假的,分销商或小摊贩很难识别假证,即便能力达标或许也没有核实真实性的动力。第三种就是身份证是真的,不过持有者并非本人,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遗失、偷窃情况下。
马继华向《经济》记者确认,虚拟运营商的销售已经因为近期的诈骗案件受到严重影响,经济损失自然不必说,未来发展也恐愈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