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运为什么会走下坡路

2016-10-10

华声 2016年15期
关键词:开幕式体育

刘念国

几天前我写了一篇孙杨和霍顿对撕的稿子,发到几个熟悉的微信群后,至少被一打以上媒体同行打脸:啊,你居然在看奥运?

而这些人里面,至少有好几个是曾经的文体记者、编辑!

我于是动了心思,打算撸一发真相帝,写一篇奥运盛极而衰的技术帖。

志玲姐姐之前虽然被加国人体摄影家陈老师喷了一脸枫糖,仍淡定地说“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我于是有样学样,先查了故纸堆,再等到各种神数据纷纷出台,才谋定后动。

古代的奥运为什么会衰亡

温故知新,先说古代。

古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起,到公元394年止,经历了1168年,共举行了293届。

公元前776年,伯罗奔尼撒的统治者伊菲图斯努力使宗教与体育竞技合为一体。

伊菲图斯不仅革新宗教仪式,还组织大规模体育竞技活动,并决定每4年举行一次,时间定在闰年的夏至之后。

当时仅有一个比赛项目,即距离为192.27米的场地跑。

这一时期各城邦之间虽有纷争,但希腊是一个独立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发达,是运动会的黄金时期。

特别是公元前490年,希腊雅典在马拉松河谷大败波斯军之后,国威大振,兴建了许多运动设施、庙宇,参赛者遍及希腊各个城邦,奥运会盛极一时,成为最盛大的节日。

后来,由于斯巴达和雅典长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导致希腊国力大减,马其顿逐渐吞并了希腊。

马其顿君王菲利普热心体育,还亲自参加过赛马,随后的亚历山大大帝虽自己不喜爱体育,仍积极支持,并视奥运会为古希腊的最高体育活动。

不过,这一时期古奥运会精神已大为逊色,并开始出现职业运动员。

公元前146年至公元394年,古奥运会由衰落走向毁灭。

罗马帝国统治希腊后,起初虽仍举行运动会,但奥林匹亚已不是唯一竞赛地。

如公元前80年第175届奥运会,罗马帝国就把优秀竞技者召集到罗马比赛,而奥林匹亚只举行了少年赛。

这时职业运动员已大量出现,奥运会成了职业选手的比赛,希腊人对之失去了兴趣。

公元2世纪后,基督教统治了包括希腊在内的整个欧洲,倡导禁欲主义,主张灵肉分开,反对体育运动,使欧洲处于一个黑暗时代,奥运会也随之更趋衰落,直至名存实亡。

公元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认为古奥运会有违基督教教旨,是异教徒活动,翌年宣布废止古奥运会。

“里约奥运会”IP国内遇冷,商家借势营销热情不高

说说里约奥运。

与刚刚过去的欧洲杯相比,国民对里约奥运的关注度大打折扣,商家们借势营销的热情不高,昔日火爆的“奥运经济”未能出现。

体育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张琼表示:“主要受巴西奥运会本身影响,病毒、场馆、政治、治安等问题,民众认可度低,相关消费品购买欲下降。”

上海体育学院经济学院教授刘东锋也表示,今非昔比,奥运营销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如果赞助某个队员,他的表现一般,就存在风险。还有就是,里约奥运会不断出现一些负面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于品牌的奥运营销产生消极影响。

根据里约奥组委的消息,截至8月4日,在售的610万张门票中,只有超过八成的门票(约490万张)被售出。

这个数字远远落后于前两届奥运会,伦敦奥运会时,除了足球比赛外,其他所有项目的门票都销售一空,而北京奥运会,更是史上首个全部门票售空的夏季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公司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体育营销,但是近一两年,尤其是这次里约奥运会,因为奥运注意力下降,我们关注得很少。”世通利方传播集团董事长冯杰称。

中投顾问体育产业研究员朱庆骅也认为:“里约与中国存在11个小时的时差,绝大多数赛事是在北京时间大半夜举行,对中国观众守直播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直播平台逐渐流行开来,观众观看赛事直播的方式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8月4日,里约奥运会开幕前夕,记者走访上海街头发现,商家迎接奥运的热情并不高,与欧洲杯相比可谓大相径庭,欧洲杯期间,大到百货商场、超市,小到烧烤店、酒吧,都纷纷推出促销活动,想要借势分一杯羹。

而本次里约奥运会,不少商家反应较以往“迟钝”,很多还没启动“奥运式促销”,市民也大多没有感觉到昔日火爆的“奥运经济”。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里约奥运会从一开始就不被看好,其社会关注度和纪念价值远不如北京奥运和伦敦奥运,营销价值比较低。再者,中国国内体育用品行业整体正处在新一轮上升期,体育品牌销售压力相对较小,营销投入力度有所下降。”

收视率大幅下挫,中青年观众流失四成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针对里约奥运会的一项重要“成绩单”近日陆续出炉,那就是赛会的收视率情况。目前公布的数据均不及预期,个别数据甚至有大幅下降。

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数据统计公司尼尔森公布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对里约奥运开幕式的收视率:只吸引到2650万人。这比上届伦敦奥运会收视率大幅下降35%。

报道称,这也是NBC自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以来,收视率最低的奥运会开幕式。

更重要的是,奥运开幕式越来越难吸引年轻人的关注,18岁到34岁年龄段的观众大约流失了43%,而这个年龄段的观众是电视台非常看重的受众群体。

此外,观众也纷纷抱怨电视台在转播奥运会开幕式期间,插播了太多商业广告,打击了原本就不太积极的观看欲。

目前,NBC寄希望于美国奥运明星能够保障整体收视率不再进一步下滑,而效果也并不理想——初步数据显示,NBC的里约奥运正式赛事首日的收视率也没有起色,与伦敦奥运会相比,收视率大约下降了28%,可能创下近5届奥运会的新低。

凭我曾经在电视圈打过酱油的经验,以芒果台为例,一档节目同比、环比若下降10%,属于妥妥的灾难性事件。

除了体育大国美国,澳大利亚电视台公布的收视率数据也不尽如人意。

澳大利亚电视7台(就是那个在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入场时插播广告,此外在奥运奖牌榜上弄错中国国旗表示“毫无保留”道歉的澳洲电视台)的里约奥运开幕式,仅仅吸引到全澳225万人观看,是近几届奥运会中收视率最低的。

该台的数据还显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吸引到全澳241万人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283万人观看,而2000年在澳大利亚举办的悉尼奥运会开幕式,则有683万人观看。

问问你的孩子,他(她)有多久没看电视了

江河日下的电视,拖累了江河日下的奥运。

奥运会的鼎盛与电视的收视息息相关,当大家对电视的热情降低的时候,奥运会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对赞助商来说,奥运会曾是梦幻般的营销平台——一个窗口(电视)、数以亿计的消费者。

但现在这个完美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异军突起的新媒体,已经占用了消费者更多的时间,而且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信息消费方式。

重要的是,它们代表的是更加个性、精准和数据化的营销方式。

除非奥运会能以当初绑定电视的速度和热度绑定这些新媒体,否则奥运会作为营销平台的效果会大幅下降。

可以想象,奥运比赛本身,有很多画面还会继续让观众赞叹:梦想、更好的成绩以及那些成功或者失败的让人动容的故事。

遗憾的是,尽管连续半个多月供应如此多的故事没有变化,可变化的是我们——我们已经越来越远离那个全家人都守着电视的状态了,或者问问你的孩子,他(她)有多久没看电视了?

一锅乏善可陈的乱炖

还是我前面提到的、微信群里的那些曾经的文体记者、编辑们——

体育记者、资深军迷A君:个人认为,现代奥运会的很多项目没有太大意义,很少人练习,也带动不了公众的健身热情,商业上也不成功,仅仅是为了比赛而设置。

譬如田径项目上好多没有实际意义的投掷项目;譬如射击比赛过于细分的气、小口径枪支的项目,打一个五毛硬币大的目标,有什么现实意义?还不如拿麦克米兰Tac-50狙击步枪比赛打2000米外的目标,简单粗暴刺激(笑)!

体育编辑、英超死忠粉B君:奥运会项目很多没有存在感,当今很多主流运动(单项)协会都排斥奥运。比如足球,23岁以下参加,只有几杆老枪。随便拿一个英超前几名的俱乐部,完全可以吊打奥运会足球冠军。

体育记者、赛车死忠粉C君:奥运会就是一锅乏善可陈的乱炖,属于外行看热闹。网球最屌的是温网、澳网、法网等,基本没奥运什么事;至于篮球,除了NBA其他都是渣;拳击是业余的;自行车是二把刀。至于赛车,没有拉力赛、越野赛、沙滩赛、泥地赛,也没有一级方程式、三级方程式、GP2、F3000、美国冠军方程式、福特方程式、康巴斯方程式,连卡丁车都没有……

上帝死了

我个人以为,以上的原因都对,但都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人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就像春晚一样,即便办得花团锦簇,也很难再现昔日荣光。

除了“80后”“90后”春节期间可能更喜欢选择外出旅游等其他方式过大年,更重要的是,“看春节晚会”不再是除夕守岁必须履行的过年仪式。

换言之,“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春晚和奥运一样,此前“巍峨庄严”、不容置疑的神圣感和仪式感,已经轰然倒塌,这才是雷霆万钧的一记重拳。

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就像我们要理解尼采的“上帝死了”,最基本的,是要意识到“上帝死了”并不是一件坏事一样——上帝虽然死了,但我们已经不需要上帝;在上帝之外,我们更可以积极寻找存在的意义。

在当今世界,不管是人还是事,一旦成为神,或者神圣的仪式,众生往往是可悲的,也是排斥的。

这就不难理解,形式大于内容的奥运豪趴,今天为什么会江河日下了。

猜你喜欢

开幕式体育
Chengdu Universiade Opening Ceremony Venue开幕式场馆介绍
The Cultural Export in the Opening Ceremony开幕式中的文化输出
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的“半身少年”
我为体育狂
《人民日报》十九大开幕式报道话语分析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