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奥运
2016-10-10
华声 2016年15期
现代奥运会自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办首届以来,第一次出现了难民代表团(由10人组成),他们不代表任何国家,而是代表全球超过6500万的难民群体。
他们正在赛场上把体育给予的重获新生机会,传递给每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难民同胞。
国际奥委会组建这支难民代表团,是为了呼吁人们重视全球难民危机。尽管他们遭遇过难以想象的磨难,但任何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天赋、技能与精神力量,赢得尊重和喝彩。
或许,他们不是竞技水平最高的运动员,但却是最伟大的追梦者……
奥运在过往的100多年时间里,曾经循环往复地被用来作为政治工具,攻讦政敌国家,释放政治谎言。美国用过,苏联用过;欧洲用过,亚洲用过。
美苏冷战期间,1980年美国联合60多个国家共同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抗议苏联出兵阿富汗。
为了报复,1984年苏联等19个国家也相继宣布拒绝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而这次,悲剧没有重演……
每届奥运会之前,全球媒体都会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东道主的筹备工作,而对于近来深陷政治和经济双重危机的巴西,外界唱衰的论调尤甚。
让人感慨的是,本届开幕式效果完全没有因为预算吃紧而打折——虽然没有奢华的排场,没有炫目的特效,但它却是低调而美丽的一场环保盛宴……
“里约奥运会”IP国内遇冷,商家借势营销热情不高;收视率大幅下挫,开幕式中青年观众流失四成……
奥运走“下坡路”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像春晚一样,此前“巍峨庄严”、不容置疑的神圣感和仪式感,已轰然倒塌。
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就像我们要理解尼采的“上帝死了”,最基本的,是要意识到“上帝死了”并不是一件坏事一样——上帝虽然死了,但我们已经不需要上帝;在上帝之外,我们更可以积极寻找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