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收藏要拼眼光
2016-10-10
于佳乐
2013年10月,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以上亿元高价成交。自2004年香港苏富比开设了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后的短短十年,中国当代艺术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逐步开启当代艺术拍卖市场“千万时代”乃至“亿元时代”。
尽管不少业内人士对此提出质疑,指出该事件纯属炒作行为,或属偶然现象。但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旭却不以为然,他曾表示:“近几年有诸多新老买家在高价购买大件艺术品,比如王中军、刘益谦。艺术品收藏在中国有广泛群体,尽管经济环境不景气,但在全球收藏家中中国藏家就占90%以上,这个市场仍然巨大。”
张铁林一幅《润物无声》书法作品拍8.5万元,倪萍一幅水墨画20万元起拍,最终飙升至118万元成交,众多被抬高价格的作品无疑给当代艺术市场带来了不少提振作用。上文提到,艺术收藏要看其价值,那么作为艺术收藏分支的当代艺术又该注重什么?目前呈现哪些特点?藏家又该如何投资当代艺术品?
当代艺术乘势而上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之所以现在的展览普遍用“当代艺术”的提法,是因为用“现代艺术”的名词容易与已有过的“现代派艺术”混淆,同时,“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迈克·摩西教授曾总结世界各国当代艺术品收藏的现象:新富阶层往往喜欢新形态的艺术。因为在几千年来,大量的艺术精品已被博物馆或是“财大气粗”的私人收藏家所垄断,在市场上能看到流通的艺术精品实属凤毛麟角。就像毕加索画作一样,大家都喜欢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但是很少有人能收藏到毕加索最好的作品,这使得人们开始向当代艺术品收藏市场倾斜。
对此,有收藏当代艺术品十余年经验的王怀告诉《经济》记者,中国也同样出现新富阶层喜欢收藏当代艺术品的现象。
首先,当代艺术品收藏具有投机性。优秀的艺术品在如今市场上流通虽然不多,但如果藏家能独具慧眼收藏到当代艺术的代表作,其作品在未来升值空间一定非常大,并且还能与当代艺术家进行交流。
再者,当代艺术品收藏市场较紧俏。中国传统艺术品在世界拍卖市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价格已经被抬到‘天价,对于一些刚入行的新手或者中等水平的富人而言,无法承担传统艺术高价背后的风险,所以当代艺术的入行门槛也就成为了这些人的不二选择。
除此之外,王怀认为当代艺术收藏市场发展如火如荼的主要缘由还有:其一,当代艺术具有表现当代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其二,当代艺术能够满足生活所需之余,将余资投入艺术品。其三,私人美术馆、美术馆、收藏馆、私人会所等大批量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当代艺术的销量。
新手入场带动收藏市场蓬勃发展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镜清曾表示:“不能单纯认为国内经济总体下滑,拍卖市场也随之下滑。实际上艺术品收藏市场仍稳步发展,入行新买家每天也在不断攀升,2013年我们增加了450个新买家,2014则是700多个。
“无论是近两年当代书画大涨,还是写实油画全面开花,其背后推动力量都源于刚踏入市场不久的这些新买家。”陆镜清说道。
无独有偶,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也察觉到收藏市场现已有大量的新人入场。同时他也预测,新入场的藏家,注意力往往容易集中在当代作品上,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是带动整体收藏市场逐步回暖的原因之一。
对此刘尚勇分析,首先这些新买家刚入场一般较为谨慎,无论其本身资金实力多少,对于处在较高价位的近现代书画和古代艺术品仍保持着敬畏之心,所以当代作品市场价格的多元化满足了这些新手藏家的刚性需求。
其次,收藏当代作品门槛低。一方面,当代艺术所需知识性较普遍,易于欣赏和引起共鸣。以2400万港元落槌的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为例,笔下面具的独特造型,充分表现了当下人们烦躁不安的精神状态,尽管带有卡通色彩和调侃味道,仍给人以沉重感和压抑感的思想,引起现代人的共鸣,最终得以高价拍出。
另一方面,当代作品艺术家都在世,不存在真伪鉴定的问题。2013年底闹得沸沸扬扬的苏轼“功甫贴”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就此事也指出,先且不谈“功甫贴”的真伪问题,整体事件首先就对古代书画市场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信心,尤其是对刚要进入或者刚进不久的古代书画新藏家,对他们信心打击更为明显。
“所以说,我预计近两年的古代书画市场不会有太强劲表现。”王怀如是说,“资金需要有出口,古代书画受挫,会让更多的人将资金转移到当代艺术领域中。也正因为如此,随着这一波新藏家的到来,当代艺术作品在未来三五年内将持续走上升道路。”
收藏者需要眼光
古代书画市场不景气,却赋予当代艺术市场活跃的机会。借此诸多新手藏家跃跃欲试,准备开始“艺海泛舟”,可是面对浩如烟海的当代艺术品收藏市场,收藏者该如何理性选择?对此青岛宏达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慧慧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收藏者要有眼光。马慧慧认为,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我们开始回味21世纪时,最能代表我们这个世纪艺术的一定不是齐白石,而是类似于像曾梵志或者具有创造当代艺术形态、提供我们研究当代艺术资料的艺术家们。“所以说,收藏艺术品不能照单全收,要看艺术家真正的潜力。”
好的收藏者要有自己的一套收藏系统和倾向,要深入收藏所看好的其中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位艺术家可以是自成一派,可以是属于这个艺术群落的佼佼者、可以是他在过去艺术基础之上提供了新东西。但最重要莫过于这个艺术家能创作出凸显个人美学素养,反应当代生活状态,并且能够给未来制造影响的作品。
其二,收藏者要避免人云亦云。虽然当代艺术近些年逐步走入大众化,但是,懂得艺术市场的人毕竟占少数,大部分收藏者还会存在只要是具象的、画面感强烈、有流行符号的、有被拍出高价钱历史的艺术家创作就是最好投资的观念。
“从表面上看,这样的选择虽无不妥之处,但实则不然。”马慧慧表示,“有些画面感强烈的,恰恰是工艺品。那些拍出高价钱的,很可能是炒作结果,或者说,即使这位艺术家有一幅作品拍到了‘天价,也并不代表这位艺术家的创作件件都是精品。”
“传统的艺术品和名人字画在市场上已有定价,其评判价值、艺术定位、价格定位早已成型,只要收藏者没走眼,基本都能保本。但当代艺术收藏则不同,其有全新的评判标准,而这个评判标准现在仍处于探寻之中。”马慧慧说,“所以未来的当代艺术品价格会随着价值判断发生改变。这就要求藏家对当代艺术品收藏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和热爱艺术的执念。而人云亦云地盲目跟从,在未来将会面临较大风险。”
其三,收藏者要避免迷信名气。“三高”(社会地位高,作品价格高,宣传影响高),一直以来似乎是收藏最好的标准。特别是刚入行的藏家,对于整体收藏市场还不了解时,往往喜欢重金投资“三高”艺术家,误认为这些艺术家给自己带来的是只赚不赔的买卖。
但实则不然。马慧慧表示,常以艺术家名头为投资标准的藏家实则是“没文化”。
“诚然艺术家名气与其作品存在连带关系,但有些艺术家的名气却是被制造出来了,大量的媒体宣传、铺天盖地的画展把气势搞得非常浩荡。但是,艺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内在文化价值,会逐渐改善整个市场的不良风气。未来,评判作品的标准就不再是名气,而是真才实学。”马慧慧说道。
马慧慧向记者举例,考云岐是收藏当代艺术品的知名人物,他通读国内外艺术史书籍,时常与知名策展人、艺术家广泛交流,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梳理出当代艺术发展的清晰脉络和表现形式。通过十多年时间,考云岐收藏了几百件艺术品,并且几乎容纳了当代艺术的各种类型:绘画、装置、摄影、雕塑等,堪称一部“微缩中国当代艺术史”。
所以说,“当代艺术品收藏并不是简单的差事,收藏者要具备敏锐的眼光。”马慧慧最后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