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明媚:智慧城市建设需回归理性

2016-10-10

经济 2016年18期
关键词:智能化智慧理念

袁野

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依旧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利用好信息化、大数据工具,建设新型城镇,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科学发展理念,建设智慧城市,是建设者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近日,就上述问题,《经济》记者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智慧低碳城市处处长郑明媚。

《经济》: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利用大数据工具,进行中国城市和小城镇的改革发展,打造生态、低碳的智慧城市?

郑明媚:智慧城市与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比较符合现阶段的发展诉求,原因有两点,一是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二是中国的IT行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市场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在全球范围内都排名第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再进一步去探讨如何用智能化手段,互联网的服务、应用,来提升、管理城市,进行城市治理,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一方面,中国城镇化建设需要我们在城市治理方面有所提升。我国的人口基数在全球范围内是最大的,未来将有2亿—3亿人进城,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考验。如何把这种考验变成我们的优势,就需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现在说的“互联网+”就是一种城镇管理的新模式。

如何让大数据为城市服务,这就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工作,同时,由市场完成主导工作。提到城镇化,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但是在目前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激发市场的活力,让更多的市场主体为老百姓提供服务,让居民与企业形成互动,通过大数据将居民的诉求集中起来,分析后得出引导性结论,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如此良性循环,形成互动模式。

另一方面,信息化可以使我们很多的应用、服务更加精细化,之前我们提到的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更多的是在讲理念,而“互联网+”及智能化可以形成规模效应,一个APP能将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很多的理念变为现实。

具体来说,现在提倡的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就是对生态智慧城市的深化。在深化的过程中,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手段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通过智能手机、应用平台,让市民参与到建设中来,形成互动,随时随地捕捉、采集城市的绿化、管理、治安等具体信息,向政府反馈,为政府更精细化地管理城市提供支撑。

《经济》:目前我国正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阶段,在您看来,应如何正确地借鉴国外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防止走入发展误区?

郑明媚:早在2000年中国就开始进行信息化、数字城市的布局,尤其在信息化及互联网方面,中国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2009年,IBM提出“智慧的地球”之后,人们开始关注智慧城市,其中响应最强烈的也是中国。但是在开始的几年里,大家都比较徘徊、迷茫,什么是智慧城市,如何建设智慧城市?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厂商也参与进来,提供服务,导致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变成了以企业为主导,直到现在才开始慢慢回归理性,与当地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在经验学习方面,理念可以学习的,但是方式无法借鉴,所以不能单纯地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因为国情不同,政策背景、奖励机制、社会情况以及城市的发展阶段也不同,规划和目标也会有所差异。

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智慧城市建设都必须以人为本。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国城市普遍达成了一个共识,建设前期由政府引导,搭建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未来,在保障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共享。同时,与当地的产业相结合,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产城融合。

《经济》:您怎么看待“一带一路”与智慧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郑明媚:我们在推动智慧城市相关工作时,就在考虑如何融合到国家的大战略中去。可以说,“一带一路”是新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使命,这个战略可以更好地将中国的产品、理念、故事带给“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有利于中国参与全球秩序化建设。而智慧城市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都非常薄弱,智慧城市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城市治理解决方案,搭建交流平台,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猜你喜欢

智能化智慧理念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