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的界定与成语的层次性*

2016-10-10刘中富

关键词:语汇现代汉语成语

刘中富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成语的界定与成语的层次性*

刘中富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关于成语的性质范围向来争议颇多,存在各种成语观。产生争议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立场,另一方面是因为成语本身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具有多属性和开放性的语类,任何从单一属性所作的绝对结论,都难免有失偏颇。成语实际上是一个有一定开放性的、具有不同层次的模糊语类。成语有新旧之分,有雅俗之别,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有程度和表现上的差异,在常用性和通用性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可以用分项赋值法确定成语的典型程度。

语类;成语界定;成语属性;层次性;分项赋值法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6.04.005

语言的建筑材料由词汇和语汇两个部分构成,词汇和语汇都包含不同的类型。过去的词汇学研究总是把词汇和语汇一起纳入其研究范围,且以词汇研究为主,语汇研究为辅。随着语词分立观念的确立,语汇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汇学已逐步成为一门跟词汇学并列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当然,尽管语汇学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不少语汇学的基本问题讨论得还不够深入,往往分歧大于共识,影响着语汇学研究的发展与成熟。其中,关于语汇的分类问题就争议颇多,既有分类多少的不同,又有对不同类型性质范围界定的差异。成语作为一个语汇类型,是研究成果最多的,同时也是认识分歧较大的。成语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汇类型?如何界定?范围多大?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讨论,因为它们不仅关系到对成语的科学认识,而且关系到成语跟其他语汇类型的本质区别。本文在学习和借鉴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讨论成语的性质范围问题。

一、学界对成语的不同界定

温端政先生指出:“在成语的理解上经历了由广义到狭义的过程。”①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85页。

对成语的理解也可以说经历了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由因循成说到不断创新的过程。就笔者所见,对成语的界定有几十种之多。大致说来,除个别学者对成语的界定主要是从字面上理解,如“成语是现成的话”②刘洁修:《成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8页。外,大都是多标准的,所采用的标准包括:使用上的现成性或习用性、结构上的定型性、表意上的完整性、风格上的书面性、形式上的齐整性或韵律性、四字格等。以下几种界定有一定代表性:

1.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66页。

2.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整体使用的定型短语。②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5页。比较而言,这是较为完整的定义。

3.成语是相沿习用的成型词组,四字格形式,大都有特定的来源,意义具有整体性,结构具有凝固性。③陆俭明主编:《现代汉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1页。

4.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的,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意义完整的定型短语。它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运用于书面语中。④万艺玲、郑振峰、赵学清:《词汇应用通则》,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72页。

以上界定大同小异,都是采用多标准。由于不同标准之间有时并不能达成一致,再加上表述中使用的词语有的带有模糊性,因此在理解上有时会出现一些差异,在判定一个具体单位是不是成语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在目前情况下,出现认识上的主观性是很自然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应该允许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主观性的背后往往体现着不同的成语观。具体来看,以下几种成语观值得关注。

其一,刘叔新先生从寻求成语的重要特征——对于成语来说比较有意义的特征出发,认为“四字格”形式、出自古代作品或故事传说而历史悠久都不能作为鉴别成语的标准。“如果就人们的成语语感作一番考查,即寻查某些固定语所以被公认为或被多数人看做成语的原因,那会不难发现,成语的独特之处,是在表意方面——表意的双层性。一个固定语,如果有一层字面上(表面上)的意义,同时透过它又有一层隐而不露的意义,而且这隐含着的才是真正的意义,那么就会被大家看做成语。是否具有这表意的双层性,可以把成语同固定语中其他的单位有效地区别开来,区分的结果,是成语或不是成语都大体符合人们的语感。”⑤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39页。按照这种标准,“戴高帽、跑龙套、鹤立鸡群、刻舟求剑、快刀斩乱麻、杀鸡给猴看、牛头不对马嘴、不到黄河不死心、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等是成语,“声色俱厉、身体力行、风和日丽、微不足道、不胜枚举、后生可畏、党同伐异、大逆不道”等都不是成语。这是一种全新的成语观,也是单一标准的成语观。从识别成语的角度看,尽管有些固定语有没有表意的双层性可能也不好断定(这一点刘叔新先生也很清楚),但绝大多数有明显表义双层性的固定语是可以确定下来的,用这种单一标准确定成语,比较方便。当然至于用这种标准确定下来的成语和由此逐出成语门墙的固定语是否符合人们对成语认知的语感,哪怕是学人的语感,是值得怀疑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同刘叔新所圈定的惯用语一样,他的这一番大手术所得到的成语,是仅仅着眼于表意的双层性所确定的所谓成语,是一种另类成语,并不是我们一向关注的‘成语',而我们所讨论的成语,如‘从容不迫、一如既往、等量齐观、不露声色、不胜枚举、胆小如鼠、从善如流、弥天大谎、蠢蠢欲动'等,仅仅因为不具有所谓的‘表意的双层性'就被逐出了成语的范围。”⑥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

其二,周荐先生在学界不少学者认为成语具有书面语性质的基础上,提出成语具有经典性的主张。“所谓经典性,是说某个熟语单位出自权威性的著作,由于该熟语所从出的著作具有权威性,熟语本身也具有了一种权威性。”据此,认为“经典性是成语所具的一个重要特点”,“成语之外的他类熟语不像成语这样具有经典性”。由于成语具有经典性,“因此可以说,成语本身不存在什么时代特点或地域特点,或者说,时代性、地域性不是成语这类熟语的本质特点”。“成语这类熟语绝大多数都只有一种形式。”①周荐:《熟语的经典性和非经典性》,《语文研究》1994年第3期。他还对成语的经典性和成语的判定问题做了进一步阐释:“成语多出自权威性的著作,如十三经、官修和私撰的正史、子书和集书中的名家作品,因而具有经典性;成语之外的别类熟语,如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则很少出自权威性的著作而多是随机的口头创作或出自俗白的作品,因而不具经典性。”成语的经典性表现在意义内容上和结构形式上,从两个方面看,成语都是雅言。“判定一个熟语单位是否为成语,须看其具备不具备成语的特征。成语的特征,依我们看来,有两个:一个是形式上的,即四字语式;另一个是内容上的,即含有古朴、典雅的语素成分。……具体地说,形式上的标准只是个相对的标准,内容上的标准才是绝对的标准。如果一个熟语单位只是在形式上具备四字语式,而内容的表达所依赖的却是通俗、直白的语素成分,那么,它就只能是个俗语而不是成语;如果一个熟语单位虽然在形式上不具四字语式但在内容的表达上所依赖的是古朴、典雅的语素成分,那么,他就有可能是成语,或至少是有向成语转化的可能的古代他类熟语单位。”②周荐:《论成语的经典性》,《南开学报》1997年第2期。说到底,就是把成语限定在出自权威著作、含有古朴和典雅语素成分的雅言范围,不承认有俗成语的存在,像“一口咬定、一门心思、一五一十、一头雾水、一年半载、一声不响”之类都绝对不能视为成语。这种成语观当然不失为一种解决成语性质范围问题的尝试,也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区别成语与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俗语类,但这并不符合人们对成语认知的语感,有抹杀成语多样性之嫌。

其三,温端政先生对成语性质范围的分析深入独到,颇具影响力。“所谓成语,实际上是四字结构的描述语加上四字结构的表述语。”“由四字(即四个音节)构成的成语,有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在结构上‘二二相承'。多数表现在语法或语义结构上,有的表现在语音结构上。”“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成语定义为‘二二相承的描述语和表述语'。”③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9-70页。温先生对“二二相承”的解释是:“‘二二相承'有两个含义,一是不论语法结构还是语音结构都采用‘二二相承'式;二是语法结构虽然不是‘二二相承'式,但语音结构或习惯读音仍是‘二二相承'式。前者属于完全意义上的‘二二相承'式,后者属于不完全意义上的‘二二相承'式。”④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96页。这个界定符合人们对成语的传统认识和实际语感,可以比较有效地区分成语与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其他语类,所以响应者众。值得讨论的一点是,根据温先生对表述语和描述语的界定,表述语和描述语似乎都应该是叙述性的。“表述语都是通过判断或推理体现某种思想认识”;“描述语的特点,是描述人或事物的形象和状态,描述行为动作的性状”。⑤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0-63页。根据这样的说明,照一般人的理解,成语都应该是谓词性的。可是在给成语分类时又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为体词性成语和谓词性成语两类,书中也把“一丘之貉、花花公子、红男绿女、露水夫妻、纨绔子弟、四乡八镇、靡靡之音”等体词性固定语视为成语,似乎有内在矛盾。不过我们也注意到,温先生强调叙述性是语的主要特征,是为了区分语跟词、专名语、专门用语等其他定型语言单位;同时在讲到描述性成语时,也把“井底之蛙”作为描述性成语的比喻式用例。如果把描述语解释得更清晰些,或许就能释疑。另外,温先生明确提出成语有雅俗之分,“成语内部并不那么单纯,并非都是雅语,还有所谓‘俗成语'”⑥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74页.。“成语中有俗成语,而且随着新成语的出现,俗成语越来越多。”⑦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93页这对认识成语的范围有启发性。还有,温先生对有关成语划界的几个具体问题的分析也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提出“对那些‘两可'的,应当允许有‘过渡性'的不同处理意见”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平息目前在成语认定上的某些无谓争执,体现了一种发展观。

应该说,尽管对成语的界定争论颇多,但每一种对成语的界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都认识到了成语的某个或某些本质的或非本质的特征,大都能够圈定成语的典型部分、主体部分。当然也应该承认不同的界定有深浅之分,有离事实远近的差别。对成语认识产生分歧的原因既跟研究者认识问题的角度、研究的目的有关,也跟成语自身就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具有多属性、多层次的模糊集合有关。

二、成语是带有层次性的开放系统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认同汉语成语都是四字格形式的观点。这既是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也是考虑到了语言事实和实际语感。“《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收条目17934个,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17140个,约占总数的95.57%;非四音节构成的有794个,仅约占总数的4.43%。”①周荐:《论成语的经典性》,《南开学报》1997年第2期。我们初步统计了李行健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第3版)(长春出版社,2006)收条目的情况,词典条目数为5000条(此为词典“凡例”数据),非四字格的只有246条,占总数的4.92%。其中三字格的只有“莫须有”和“破天荒”两个,而这两个一般是作惯用语看待的。五个字及五个字以上的条目很多是应该作谚语处理的,同时收入李行健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谚语规范词典》(长春出版社,2001)的就有61条。②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0-53页。其实除这61条,像“一物降一物”“冰炭不相容”“无风不起浪”“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长江后浪推前浪”“水至清则无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百闻不如一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英雄所见略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使功不如使过”“学然后知不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疾风知劲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覆巢无完卵”“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欲速则不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树欲静而风不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山雨欲来风满楼”“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也是应该作谚语处理,或者作格言、名言处理的。246条中还有几条是应该处理为歇后语的,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其他的,大都可以划归惯用语,如“依样画葫芦”“挂羊头,卖狗肉”“照葫芦画瓢”“快刀斩乱麻”“恨铁不成钢”“一鼻孔出气”“小巫见大巫”“太岁头上动土”等。所以,把成语限于四字格不仅方便操作,也符合成语存在的客观实际,更重要的是符合人们的语感。

除了四字格这个共同的形式特征,从不同的属性角度看成语,成语都是有层次的,有典型成员,也有非典型成员,甚至是类成语。

(一)有雅俗之分

从上文所述可知,学界对成语的雅俗问题是有不同意见的。有人主张成语属雅言,不存在所谓的俗成语;有人主张成语有雅俗之分,既有雅成语,也有俗成语。其实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有层次区别,有的是大雅大俗,也有的是不雅不俗,还有的是有点雅或有点俗。我们把成语的雅俗色彩分为三个等级:雅、通(即不雅不俗)、俗。雅和较雅的归雅,俗和较俗的归俗,不雅不俗的归通。比较下列A、B、C三组成语:

很明显,A组多有来源出处,带有典故性,一般含有文言成分或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大都用于书面和知识分子人群,典雅庄重,属于雅成语,也是最易被认可的成语。但是也应该注意,成语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些过于典雅的古代汉语的成语,由于各种原因,现代已经完全不使用了。它们是历史成语,已退出现代汉语成语的行列,如“傲睨万物”“拔本塞源”“椿萱并茂”“捶骨沥髓”“措置乖方”“总角之好”“贯朽粟腐”“孤雏腐鼠”“神龙失势”“室迩人远”“贿货公行”“腹诽心谤”等。查阅大型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库),这些成语的使用次数均为0。B组通行于书面语和口语,没有明显的雅俗色彩,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普遍使用,人们一般也把它们视为成语,是通用成语。C组多在口语中使用,带有明显的俗白色彩,但它们都是固定的四字语,读音上都是“二二相承”的语步,语义上都是叙述性的,也都是整体作句法成分,把他们视为成语人们是可以接受的,它们是俗成语。需要指出的是,方言中存在成语。一般而言,方言成语都是俗语色彩很浓的俗成语,但是只有已进入共同语层面的带有方言色彩的成语才能成为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成员,如“人小鬼大”“人多眼杂”“狗撕猫咬”“偷鸡摸狗”“零打碎敲”等。纯粹的方言成语只是方言成语,跟通常所说的成语不是一个系统,如“粗声愣气”“死拉活扯”“闲言烂语”“笑眉喜眼”“成群打伙”“接二赶三”等。①张光明:《忻州成语词典》,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

(二)有新旧之别

成语是历史的产物,生命有长有短。有的成语曾经存在,现已消亡,如前论及的历史成语,它们属于死成语。有的成语源远流长,现今依然使用,它们属于固有成语,是没有任何争议的成语,绝大部分成语属于此种类型。有的成语是晚近产生的,甚至是当今才产生的,它们属于新成语。现代汉语的成语由固有成语和新成语组成。以下A、B、C三组成语代表了历史成语、固有成语和新成语三种情况:

在对待新成语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有人强调成语的历史性,不承认有新成语的存在。有人虽然承认成语也有新成员,但认为数量极少。“词汇中有相当数量的新造词,但成语中的新成员却极为稀少。20世纪后50年中出现的固定词语,勉强可以算得上成语的只有十几条。”②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8-259页。有人认为对新生的四字格是否是成语,“应当允许有一个‘考察期',在认识不一致的时候,暂不要下结论”③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95页。。总体而言,学界对新成语的认定是比较保守的。我们认为,如果新生的四字格是叙述性的固定语,结构上“二二相承”,在语用上有相当的复呈性,特别是有了表意的“双层性”的,就不妨视为成语,除上例之外,像“高歌猛进”“尘埃落定”“多快好省”“传经送宝”“软磨硬泡”“污泥浊水”“小打小闹”“论资排辈”“崇洋媚外”“对号入座”“求同存异”“鞭打快牛”“破旧立新”“激流勇进”“精打细算”“奖勤罚懒”“遵纪守法”“战天斗地”“优胜劣汰”“保驾护航”“假冒伪劣”“粗制滥造”“车匪路霸”等都是新成语。成语研究理应重视新成语的搜集整理,探求其特点和规律;成语词典的编纂也应该适时、适量收释新成语。

(三)有常用非常用的区别

从成语在语言生活中使用的情况看,成语的使用频度表现出极大差异:有的常用,有的不太常用,有的罕用,不同的成语在现实语言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我们查阅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语料库),找出了《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里C字母中首条至首字为chɑo音节的所有四字格条目在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古代汉语语料库的使用次数,情况如下(条目后的数字“-”号前的是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号后的是在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

才大难用0-0才高八斗25-5

才疏学浅42-19材大难用0-0

财竭力尽0-3财匮力绌0-1

财运亨通18-3彩凤随鸭0-11

餐风沐雨2-1餐风宿露9-5

残杯冷炙1-10残编断简1-7

残兵败将54-14残羹冷饭2-1

残山剩水8-5残垣断壁69-0

残渣余孽25-0蚕食鲸吞9-5

惨不忍睹297-22惨不忍闻8-27

惨淡经营167-8惨绝人寰132-0

惨无人道169-18沧海横流52-17

沧海桑田140-23沧海一粟56-1

藏锋敛锷0-1藏垢纳污13-13

藏龙卧虎79-13藏头露尾12-42

藏污纳垢48-1藏形匿影1-3

操之过急171-7草草了事20-5

草菅人命48-27草木皆兵53-31

侧目而视45-30恻隐之心167-214

参差不齐358-37层出不穷862-21

层峦叠嶂57-19曾几何时338-35

曾经沧海29-10差强人意77-37

插翅难飞17-15插翅难逃17-5

插科打诨79-9茶余饭后135-0

茶余酒后22-11察言观色92-35

姹紫嫣红173-8豺狼成性2-7

豺狼当道2-33谗言佞语0-4

馋涎欲滴45-21缠绵悱恻92-9

谄上欺下5-0谄谀取容0-3

长此以往243-7长风破浪14-3

长歌当哭28-3长年累月208-0

长篇大论176-14长篇累牍7-6

长驱直入219-87长袖善舞28-3

长吁短叹122-119长治久安787-29

常备不懈50-1怅然若失110-11

畅所欲言375-9超尘出俗0-1

超尘脱俗9-1超凡入圣37-47

超凡脱俗135-1超群出众26-12

超群绝伦12-2超然不群0-2

超然绝俗1-2超然物外56-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的成语古今汉语都常用,如“恻隐之心”“长驱直入”;有的成语古今汉语都不常用,如“餐风沐雨”“残羹冷饭”;有的成语古代汉语用得多些,现代汉语用得少些,如“惨不忍闻”“豺狼当道”;有的成语现代汉语常用,古代汉语不常用,如“常备不懈”“操之过急”;有的成语古代汉语用,现代汉语不用,可能它们根本就不是现代汉语的成语,如“彩凤随鸦”“谄谀取容”;有的成语现代汉语使用,甚至常用,古代汉语不用,它们很有可能是现代汉语的新成语,如“茶余饭后”“长年累月”;个别的古今汉语都无用例,它们是否有成语资格是值得怀疑的,如“材大难用”。我们不妨把以上成语划分为三个层次:使用次数50及50以上的为常用成语,使用次数在20—49的为次常用成语,1-19的为不常用成语。以上成语收入《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的有:才高八斗、才疏学浅、残兵败将、残垣断壁、残渣余孽、惨不忍睹、惨淡经营、惨绝人寰、惨无人道、沧海横流、沧海桑田、沧海一粟、藏龙卧虎、藏头露尾、藏污纳垢、操之过急、草菅人命、草木皆兵、侧目而视、恻隐之心、参差不齐、层出不穷、层峦叠嶂、曾几何时、曾经沧海、差强人意、插翅难飞、插科打诨、茶余饭后、察言观色、姹紫嫣红、馋涎欲滴、缠绵悱恻、长此以往、长年累月、长驱直入、长袖善舞、长吁短叹、长治久安、常备不懈、畅所欲言、超凡入圣、超凡脱俗、超然物外。除个别成语外,情况跟我们的判定相符。

在相类的四字组合中,特别是相同语模的四字组合中,常用不常用,或者说使用频率的高低常常影响我们对其是不是成语的判断。“没……没……”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语模,“没”后可以分别嵌入不同的单音名词、单音动词、单音形容词,或者是单音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性的语素构成“没×没×”式四字格,如“没头没脑”“没头没尾”“没日没夜”“没皮没脸”“没心没肺”“没肝没肺”“没情没义”“没滋没味”“没完没了”“没着没落”“没遮没拦”“没遮没挡”“没羞没臊”“没大没小”“没老没少”“没深没浅”“没轻没重”“没早没晚”“没白没黑”等,其中“没头没脑”“没日没夜”“没心没肺”“没完没了”“没大没小”“没轻没重”常被收入各种成语词典或常用词表,而“没肝没肺”“没情没义”“没遮没拦”“没遮没挡”“没羞没臊”“没深没浅”等则少见收入。查阅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库),它们的主要差别就在于使用频率的不同上。

(四)有通用非通用的差异

雅成语多用于书面语,俗成语多用于口语,通用成语无明显雅俗色彩,既适用于书面语,也适用于口语。如果从语体分布的角度,也可以把成语分为书面成语、口语成语和通用成语三个层面。有的成语带有鲜明的书面语色彩,主要在典雅的书面语中使用,这是书面成语,如“为虎作伥”“龙吟虎啸”“狗尾续貂”“狼奔犬突”;有的成语带有明显的口语色彩,主要在直白的口语中使用,这是口语成语,如“虎头蛇尾”“鸡零狗碎”“鸡飞狗跳”;有的成语没有明显的语体色彩,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通用,这是通用成语,如“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狗仗人势”。

虽然绝大部分成语没有明显的使用人群和表现内容的限制,一般由各行各业的人们自由选择使用,用来表现各种事物现象,但是也有一小部分成语有特定的适用领域和表现内容。前者属于通用成语,后者属于行业成语或专用成语。比如,“广种薄收”“刀耕火种”“精耕细作”“退耕还林”等是农业成语;“薄利多销”“供不应求”“炒买炒卖”“血本无归”等是商业成语;“教学相长”“程门立雪”“尊师重道”“师道尊严”“为人师表”“照本宣科”等是教育业成语;“起承转合”“平铺直叙”“字斟句酌”“大处落墨”“文不对题”“冗词赘句”等是跟写作相关的成语。

(五)意义的整体性程度不同

成语表意的整体性或完整性向来被视为成语的特点之一。对成语表意完整性的解释虽有文字上的差异,但基本意思都是强调成语的意义不像自由短语那样,其实际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高度融合的。所谓表意的“双层性”,所谓“意在言外”,都是过分强调成语这一表意特点的结果。事实上,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有意限制成语的范围,而是按照多数人的语感看成语,那么成语意义的整体性是有程度差异的。

“在不同的成语里,整体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语义关系都可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成语里的各个词保存自己语义独立性的程度存在着差别。”①张永言:《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第123页。据此,成语可以分为融合性成语、综合性成语、组合性成语三类。

融合性成语的整体意义已经不能从构成部分的意义或成语的整体字面义推导出来,字面义已经失去实际使用性,整体意义就是唯一的实际使用意义,整体意义是在特定语源和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的深层意义,如“风声鹤唳”“四面楚歌”“完璧归赵”“黔驴技穷”“阮囊羞涩”“鲁鱼亥豕”“朝三暮四”“洛阳纸贵”等。要理解这类成语的真实意义必须了解成语形成的理据和源头,所以词典在给这类成语释义时,一般都要探求语源。这类成语的语义整体性最强,最具经典性。

综合性成语的整体意义(严格说应该是成语的深层意义)可以从构成部分的意义或成语的整体字面义推导出来,整体意义是在构成部分的意义或成语的整体字面义基础上形成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如“对牛弹琴”“一箭双雕”“认贼作父”“胸无点墨”“汹涌澎湃”“和风细雨”“形影相吊”“雾里看花”等等。这类成语都有表意的“双层性”,有时实际使用的意义就是字面意义,所以词典在给这类成语释义时,常常在解释字面意义的基础上,解释深层意义,甚至为字面义和深层义分别立项。这类成语的语义整体性也比较强,但比融合性成语弱。

组合性成语的整体意义跟构成部分的意义组合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这类成语理据性最明显,分析性最强,如“违法乱纪”“虚情假意”“乐极生悲”“见义勇为”“勇往直前”“赞不绝口”“自高自大”“坐享其成”等等。这类成语的语义整体性较弱。

(六)结构的定型性表现有异

成语结构的定型性或凝固性向来也被视为成语的特点之一。对成语定型性或凝固性的表现主要从构成成分的不可更易性、不可增删性、不可位移性几个方面来解释。所谓构成成分的不可更易性是指不能用别的词(哪怕是同义词)去替换成语中的词,如“画蛇添足”的“画”不能用“绘”替换,“添”不能用“加”替换,“足”也不能用“脚”替换。所谓构成成分的不可增删性是指不能增加或减少成语的构成成分,否则,或者不说,或者改变了成语的性质,如“有张有弛”不能说“有张又有弛”,也不能说“有张弛”;“亡羊补牢”若说成“亡羊要补牢”、“亡羊再补牢”等,就失去了成语的性质。所谓构成成分的不可位移性是指不能改变构成成分的语序,如“尊师重道”不能说“重道尊师”,“投笔从戎”不能说“从戎投笔”。

从成语的整体来说,这样讲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们就把成语限定在四字格,除了不可增删性这一条之外,具体到不同类型的成语,特别是具体到个体成语时,其定型性会有不同的表现,或者说其凝固程度有差异。有的成语含有生僻的古语成分,在流传的过程中,就有可能用浅近的同义或近义成分去替代,如用“拔”替代“揠”,“揠苗助长”也说“拔苗助长”,用“扑”替代“投”,“飞蛾投火”也说“飞蛾扑火”。还有一些成语因人们的选择习惯不同,存在同义形式,如“安如磐石——安若磐石”“不足为奇——不足为怪”“插翅难飞——插翅难逃”“别出心裁——独出心裁”“别具只眼——独具只眼”“谈古论今——说古论今——说古道今”等。所以,成语的构成成分也不都是一成不变的,变易性在有的成语的发展过程中还是有所体现的。至于成语的构成成分发生位移的情况在有些成语中更是时有发生,特别是并列结构的成语,不少都有通过构成成分的位移形成的倒序同义形式,有的甚至其使用频度都不分伯仲,如“千山万水——万水千山”“光明正大——正大光明”“千疮百孔——百孔千疮”“背井离乡——离乡背井”“闭月羞花——羞花闭月”“冰清玉洁——玉洁冰清”“不卑不亢——不亢不卑”“残垣断壁——断壁残垣”“晨钟暮鼓——暮鼓晨钟”“胆战心惊——心惊胆战”“荡气回肠——回肠荡气”“见多识广——识多见广”“翻天覆地——天翻地覆——地覆天翻”,等等。非并列结构的成语有的也能发生位移,只是位移以后结构发生变化,意义也往往有所不同,如“威风八面——八面威风”“茅塞顿开——顿开茅塞”“独具匠心——匠心独具”“重温旧梦——旧梦重温”“春色满园——满园春色”“大快人心——人心大快”“大名鼎鼎——鼎鼎大名”等。若考察在特定语境中,言语表达时成语所发生的更易成分、增删成分、成分位移现象,情况更复杂,表现更突出。这说明对有些成语而言,既有定型性或凝固性的一面,也有灵活性或变通性的一面,原因在于汉语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成语结构的定型性同样不是铁板一块,有的完全定型,如“蜀犬吠日”;有的在某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千山万水”。

从结构的角度判定成语时,跟定型性相关的形式因素还有一些值得考虑。如果一个成语的两个直接成分中有不能独立运用的,其定型性就比都能独立运用得强,如“胆大包天”的“胆大”可单独使用,“包天”不能单独使用,“胆大妄为”的“胆大”和“妄为”都能单独使用,“胆大包天”的定型性就比“胆大妄为”强。一系列成语形成特定结构模式的,结构定型性较强,如“一丘之貉”“一技之长”“一念之差”“一面之词”“万全之策”“不刊之论”“不白之冤”“匹夫之勇”“乌合之众”“心腹之患”等形成了“××之×”构式,仅《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就收了这种构式的成语110多条。“虚假情意”不是成语,“虚情假意”是成语;“真实情感”不是成语,“真情实感”是成语;“情意真切”不是成语,“情真意切”是成语;“成就功名”不是成语,“功成名就”是成语;“遵守法纪”不是成语,“遵纪守法”是成语;如此等等。这说明“虚假情意”“真实情感”“情意真切”“成就功名”“遵守法纪”这类平列结构不够凝结,“虚情假意”“真情实感”“情真意切”“功成名就”“遵纪守法”这类穿插结构较为凝固。

三、分项赋值法可确定四字格成语的典型程度

从上文对成语各种属性及其层次性分析可知,成语是一个模糊范畴,大致可以分为典型成员层、非典型成员层和外围成员层三个层次。确定一个成语是哪个层次的成员,其典型程度有多高,应该有一个综合指标。用分项赋值法可以确定这样一个指标。

所谓分项赋值法是这样一种分析方法:根据成语的不同属性设置不同分值,每种属性的分值按照层级分为几个等次,级次不同分值不同,属性等次高的得分高,反之则低;所有属性项的分值之和就是体现成语典型程度的指标,分值越高典型程度越高。每个成语都可用这种方法确定它在成语集合中的层次位置。

我们先划分上文分析的六种属性的层次,确定分值。雅俗属性分为雅、通、俗,分别赋3分、2分、1分;新旧属性分为固有、新,分别赋2分、1分;常用属性分常用、次常用、非常用,分别赋3分、2分、1分;通用属性分通用、专用,分别赋2分、1分;意义属性分融合、综合、组合,分别赋3分、2分、1分;结构属性分完全定型、不完全定型,分别赋2分、1分。

下面,我们根据所划定的分值,尝试给一组现代汉语成语赋值,进而从其得分的多少看它们属于成语的典型化程度。

守株待兔:雅俗属性3+新旧属性2+常用属性3+通用属性2+意义属性3+结构属性2= 15

打草惊蛇:雅俗属性3+新旧属性2+常用属性3+通用属性2+意义属性2+结构属性2= 14

厉兵秣马:雅俗属性3+新旧属性2+常用属性3+通用属性2+意义属性2+结构属性1= 13

老马识途:雅俗属性3+新旧属性2+常用属性2+通用属性2+意义属性2+结构属性1= 12

得不偿失:雅俗属性2+新旧属性2+常用属性3+通用属性2+意义属性1+结构属性2= 12

广种薄收:雅俗属性2+新旧属性1+常用属性3+通用属性1+意义属性1+结构属性2= 10

大吃大喝:雅俗属性1+新旧属性1+常用属性3+通用属性2+意义属性1+结构属性2= 10

贼喊捉贼:雅俗属性1+新旧属性1+常用属性1+通用属性2+意义属性2+结构属性2=9

残汤剩饭:雅俗属性1+新旧属性1+常用属性1+通用属性2+意义属性1+结构属性2=8

狗撕猫咬:雅俗属性1+新旧属性1+常用属性1+通用属性2+意义属性2+结构属性1=8

掐头去尾:雅俗属性1+新旧属性1+常用属性1+通用属性2+意义属性1+结构属性2=8

连哄带骗:雅俗属性1+新旧属性1+常用属性1+通用属性2+意义属性1+结构属性1=7

从所得分值看,上面一组成语,“守株待兔”“打草惊蛇”“厉兵秣马”“老马识途”“得不偿失”是典型成语,“广种薄收”“大吃大喝”“贼喊捉贼”是非典型成员,“残汤剩饭”“狗撕猫咬”“掐头去尾”“连哄带骗”是成语的外围成员(也可以叫做类成语)。

四、结语

不同学者对成语有不同的认知,存在各种成语观。观念的不同一方面是因为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立场,另一方面是因为成语本身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具有多属性和开放性的语类,任何从单一属性所作的绝对结论,都难免有失偏颇。学者对成语的理性认知又跟社会大众对成语的感性认识不同,学者们往往严格区分语类,试图找出成语跟其他语类明晰的界限,社会大众常常模糊地使用成语概念。在对成语的性质范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不宜把成语的范围限制得太窄,可以允许部分成语跟其他语类兼容,只要是使用时整体作句法成分、形式结构上是“二二相承的四字格”、内容上又具有叙述性(个别的也可以是指称性)的固定语,就可以视为成语。

Definition and Gradation of Idioms

Liu Zhongfu
(College of Liberal Arts,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Shandong 266100)

Different viewpoints have been competing in the dispute over the property and definition of idioms.Having been accep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idiom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roperty and openness,so any absolute conclusion of the dispute from the point of any single property would be partial.Idioms have their gradation in terms of being new and old,refined and vulgar,structurally shaped or not,completed or not in meaning,and in common use or not.It is suggested that an idiom's level of typicality can be decided by the Idiom's Five Properties Grading System(IFPGS).

language category,idiom's definition,idiom's property,gradation,IFPGS

H136.3

A

1001-5973(2016)04-0050-10

责任编辑:孙昕光

2016-05-26

刘中富(1963— ),男,山东临沂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语汇现代汉语成语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
拼成语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猜成语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