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6-10-10刘怀坤甘肃省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靖远730600

甘肃农业 2016年20期
关键词:整片吡唑白粉病

刘怀坤(甘肃省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靖远 730600)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刘怀坤
(甘肃省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靖远730600)

通过试验,评价供试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确定最佳施用剂量及对小麦的安全性,为防止小麦白粉病提供科学依据。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小麦白粉病:Erysiphegraminisf.sp.tritici

试验作物:小麦,品种为宁春33。

(二)作物栽培及环境条件

试验设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刘川乡张滩村,属黄灌区,海拔1 512m,前茬作物为马铃薯套种玉米。小麦种植时间为2016年3月25日,底肥施农家肥45t/hm2、硫酸钾0.30t/hm2、二铵0.30t/hm2、尿素0.375t/hm2,采用小麦单一种植模式,行距为0.15米,周围作物为小麦、玉米、马铃薯,喷药时小麦处于扬花期,小麦白粉病为发病初期。

二、试验设计和安排

(一)药剂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以喷清水为空白对照。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见表1。

表1 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二)小区安排

1.小区排列。

A、B、C、D、E为表1中的5个处理,Ⅰ、Ⅱ、Ⅲ、Ⅳ为四次重复,田间排列图:

ⅠBAECDⅡⅢDEABC ⅣECBDA CBDAE

2.小区面积和重复。

小区面积:小区宽1.2m(8行),长20m,面积24m2。

重复次数:重复4次,共20个小区。

(三)施药方法

1.使用方法。

小麦白粉病初发生时分小区均匀喷雾,每公顷每次用药液量为750L。试验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各处理小区每次用药量依次为1.44g、1.80g、2.16g;对照药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各小区用药量为1.20g,小区用水量1.80kg。

2.施药时间和次数。

分别于2016年6月10日、6月17日9:00-10:30点各施药一次。施药时小麦处于扬花期,小麦白粉病为发生初期。

3.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试验期间,除喷施供试药剂和对照药剂外,再未用任何农药。

三、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一)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1.调查时间和次数。

施药前(6月10日)调查病情基数,第二次药前(6月17日,即第一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7天(6月24日)、第二次药后10天(6月27日)分别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调查。

表2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结果处理

2.调查方法。

每小区对角线固定五点取样,每点查0.25m2植株,小麦起身拔节期调查基部1~5片叶,抽穗后调查每株的旗叶及旗叶下第一片叶。

白粉病的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3.药效计算方法。

用(1)式计算病指、(2)式计算防治效果。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二)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据田间观察,试验药剂各处理区植株生长正常,叶色淡绿,叶形正常,麦穗生长良好,无任何不良影响,说明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小麦安全,无药害产生。

四、结果与分析

生物统计方法: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药效评价:通过试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600g/hm2、750g/hm2和900g/hm2第一次药后7天防效分别为73.5%、75.6%和78.1%,第二次药后7天防效分别为80.9%、83.4%和85.6%,药后10天防效仍分别达到77.2%、80.9%和82.0%。

结果分析:试验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制剂量600g/hm2和750g/hm2第一次药后7天防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第二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10天防效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性;制剂量750g/hm2与900g/hm2第一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7天防效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性,第二次药后10天防效之间无显著差异性;试验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制剂量600g/hm2与对照药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制剂量500g/hm2第一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10天防效之间均无差异显著性,说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病叶率低、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使用。

五、结论与讨论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应在小麦白粉病初发生时,每次每公顷用600~900g(有效成分150~225g)兑水750公斤喷雾,施药间隔期7~10天,连续2~3次,喷药要求均匀周到。

(编辑:刘国华)

S435.121.4+6

B

1673-9019(2016)20-0034-02

2016-08-25

刘怀坤(1974-),男,甘肃靖远人,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整片吡唑白粉病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眼眸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纠缠
怪脾气的云娃娃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新型多氟芳烃-并H-吡唑并[5,1-α]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八十三团红提葡萄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