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解读
2016-10-10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策划/执行 本刊编辑部
甘肃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解读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近日,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农业部等国家部委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和要求制定的《甘肃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出台,本期,本刊编辑部从基础与环境、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战略重点与发展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对我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进行解读。
基础与环境篇:走出特色新路子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农业部的精心指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着力打造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三个国家级示范区,突出发展草食畜、苹果、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和酿酒原料六大特色产业,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支撑水平稳步提高,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走出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发展新路子,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是: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农民增收途径,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目标多元等重大考验,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厚植优势、转型升级,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和“十百千万”工程。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到2020年,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科技支撑进一步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设施装备更加先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基本确立,全省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实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具体发展目标: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蔬菜、水果等产品供应稳定增加,总产量分别达到2300万吨、600万吨;肉类、奶类、禽蛋、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121万吨、76万吨、15万吨、1.7万吨以上。
战略重点与发展布局篇:提高现代农业整体效益
“十三五”期间,重点突出三大战略重点:第一,粮食功能区与国家种业基地建设,科学划定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国家种子生产基地能力提升,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第二,生态农牧业与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创建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高原寒区草原生态畜牧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大力推进生态屏障试验区、国家级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第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与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区域布局:示范引领区。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农垦国有农场、龙头企业种养基地及条件适宜地区为重点,发挥规模优势与管理优势,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机械化服务,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加快推进区。支持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陇东优势产区和城市近郊区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田间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和城郊生态休闲农业。
重点攻坚区。大力改善陇南丘陵山地和陇东陇中旱作农业区生产条件,优化种养结构,完善良种良法配套,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加快高寒牧区、南部山区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产业布局:粮食产业。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中东部旱作区主攻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加快旱地玉米、马铃薯机械化耕种收进程。稳定河西及沿黄灌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陇中、陇东旱作农业,把旱作农业区建成全省粮食主产功能区。
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马铃薯、草畜、中药材、果蔬、种子、酿酒原料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农品物流业,建设兰州“高原夏菜”物流集散与配送中心,以酒泉、张掖、武威、白银、定西、天水及农垦等果品、蔬菜产区为重点,建设大中型产地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和冷链物流园区,形成完善、便捷、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
地方性特色优势产品,积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地方特点、优势明显的农、林、畜、水产等地方特色农产品。
主要任务篇:实现生态农业新篇章
坚持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坚持强基固本,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改造提升基本农田质量,加快农机化装备与支撑条件建设,突出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坚持提质增效,提高农业综合水平:加快建设以旱作农业区为重点的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主产区),优化品种结构,加快集成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确保有效供给。
坚持协调发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示范引领协调发展,发展绿色生态休闲农业,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循环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
坚持开放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坚持向东推进向西开放,开展品牌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农产品加工优化升级,激发农产品流通活力,构建新型营销体系。
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富民产业扶贫,增强农业公益性与生产性服务能力,完善金融支持与保险保障,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重点工程篇:“十大”工程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大力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改良工程,配套实施平整耕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工程。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设施装备提升工程。实施主要农作物(牧草)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强新型适用农机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提高整地、种植、植保、收获、农产品加工等环节机械化水平。
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工程。围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农业防灾减灾、农产品加工、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加强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关。
产业提质增效与重点工程。继续推进国家级、省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全覆盖工程,推进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农田高效节水示范区建设,实施果品、蔬菜、中药材、现代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实施国家级草原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苜蓿等优质饲草产品生产基地、牧草种子生产基地和防灾减灾饲草料储备基地。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合,抓好农业信息化载体建设,深入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互联网+”特色产业领军企业。
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业提升工程。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区,壮大和提升以马铃薯、草食畜、果品、中药材、蔬菜、葡萄酒、特色小杂粮等为主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带动性强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示范基地和产业基地、加工园区和加工企业集团。
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和完善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开展公共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装备、队伍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加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初、中、高级“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工程。实施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工程,规范、稳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劳务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重点支持其提升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能力,促进合作组织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
生态农业与环境改善工程。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实施废旧农膜回收、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处理与循环利用。
保障措施篇: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支持保护体系。在稳定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转变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采取财政贴息、股权投资等手段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
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在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上求突破,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加强地方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依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与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执法水平。
建立健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省、市、县三级农业现代化工作协调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围绕规划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研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统筹协调推动重大工程的实施。
规划实施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