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偏离度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2016-10-10段禄峰
段禄峰
(西安邮电大学 产业经济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1)
产业结构偏离度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段禄峰
(西安邮电大学 产业经济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1)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反映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偏离程度的指标之一。以西安市1985—2012年数据为依据对西安产业结构偏离度进行了纵向分析及横向比较,得出西安市产业结构虽然趋于合理,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的结论。为此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西安产业结构偏离度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了优化西安产业结构的具体措施。
产业结构;偏离度;帕雷特最优;就业结构;产值结构
0 引 言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1]3-8。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它是反映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偏离程度的指标之一[2]79-80,[3]64-68。若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于零,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则说明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劳动力转出的推力;若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零,就业比重小于产值比重,则说明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引力。无论处于竞争均衡的发达工业化国家,还是处于结构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将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4]3-8。库兹涅茨、钱纳里、赛尔奎因、克拉克、西姆斯等学者的研究都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由正偏离逐步缩小,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由负偏离向零逐渐靠拢。当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相符,偏离度为零时,则产业结构效益高,劳动者收入相对平均,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本文把三次产业偏离度绝对值之和称为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在一个完全竞争、自由迁徙的社会,人们会采用“以脚投票”的方式进行职业选择,从效益较差的产业流入效益较好的产业。与此同时,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随着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缩小,也逐步向零靠拢,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所谓“帕累托最优”状态。
1 西安市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纵向演进与横向比较
1.1西安市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纵向演进
表1 1985—2012年西安市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西安统计年鉴(2013)》计算整理所得。
由表1可知,L1表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L2表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L3表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G1表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G2表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G3表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Y1表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Y2表示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Y3表示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
由表1、图1还可以看出,西安市产业结构偏离度由1985年的61.14下降到2012年的35.70,说明西安市产业结构整体效益逐步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对此,本文将西安市1985—2012年产业结构状况划分为两个阶段。
图1 1985—2012年西安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情况
(1)1985—2003年间,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在60左右徘徊。由于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相对稳定(30左右),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反复螺旋上升,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反复螺旋下降使得总体偏离度没有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首先,固化的城乡二元体制,把农民束缚在日益减少的土地上;其次,第二产业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加之技术进步也影响了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提高;最后,政府消极保守的第三产业政策和西安相对僵化的思想意识,也制约了就业队伍扩大的可能性。
(2)2004—2012年间,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下降趋势明显,由2004年的58.33下降为2012年的35.70。这8年间,由于政府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都在下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更为明显),在此期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下降,西安产业结构明显得到优化升级。
具体来说,西安市三次产业情况虽有所不同,但总体优化趋势明显。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由1985年的30.57下降到2012年的17.85。为此,本文将这一期间划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5—2003年间,产业结构偏离度在30左右,农村隐性失业现象没有得到改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第二阶段为2004—2012年间,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趋势明显,具体表现为农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增加,说明西安市正由农业社会逐步向工业社会过渡。
西安市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由1985年的-20.32上升为2012年的-11.55。1985—2012年发展趋势出现反复,但总体表现为上升态势(向0靠拢),尤其是2007年后,这种态势更加明显,负偏离呈逐步缩小状态。目前,西安市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1985年的33.22%到2012年的31.55%。28年间第二产业都没有成为西安市就业的主力军,说明西安市第二产业根植性不强,三产间的关联性差,因此无法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如果西安市第二产业不能顺利脱困,西安市产业发展将有直接退到低层次的“三、二、一”结构的危险[5]73-76。
西安市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由1985年的-10.25上升为2012年的-6.30。说明西安市在1985—2012年间,第三产业变化趋势虽反复不定,但总体还是上升趋势(向0靠拢),尤其自2002年后,这种上升趋势比较显著,就业比重快速提升,已成为三次产业中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最为协调的产业。
1.2西安市与全国其它城市的横向比较
下面将2012年西安市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北京、上海及成都、重庆作横向比较,并根据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Y=L-G)和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计算公式(K=∑∣Y∣)计算出2012年西安市与全国及北京、上海、成都、重庆产业结构偏离度情况,详见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与全国相比,西安市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均小于全国水平,说明西安市产业结构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地区的北京和上海相比,相去甚远。北京、上海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均小于5,体现了就业构成与价值创造的深度耦合性,具体表现为资源利用效率高,就业充分,社会和谐安定。另外,西安市产业结构优于同为西部的重庆,但落后于成都。近年来,成都一直致力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使劳动力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合理流动,进而获得了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充分就业的良好效果。
表2 2012年西安市与全国及其它城市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西安统计年鉴(2013)》、《北京统计年鉴(2013)》、《上海统计年鉴(2013)》、《成都统计年鉴(2013)》、《重庆统计年鉴(2013)》计算整理得到。
2 西安市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时序预测
2.1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
下面将1985—2012年期间西安产业结构偏离度数据录入Excel软件中,以绘制散点图,并添加趋势线,判断回归分析模型,然后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F检验,最后确定最佳模型。西安市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拟合方程为:y=-0.001 6x3+0.032 2x2-0.053 9x+29.821。其中,y为偏离度预测值;x为时间序列号,1985年时间序列号为基期1,1986年为2,……,2012年为28(下同)。对发展趋势后推6年,即到2018年终时,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基本为0,详见图2所示。
图2 1985—2018年西安市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拟合曲线及发展趋势
2.2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
同理,西安市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拟合方程为:y=0.003 9x3-0.176 9x2+2.212 9x-20.55。对发展趋势后推4.5年,即到2017年底时,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基本为0,详见图3所示。
2.3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
同理,西安市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拟合方程为:y=0.000 3x4-0.017 2x3+0.425 7x2-4.046x-6.106。对发展趋势后推2.5年,即到2015年中时,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基本为0,详见图4所示。
图3 1985—2017年西安市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拟合曲线及发展趋势
图4 1985—2015年西安市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拟合曲线及发展趋势
2.4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
西安市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拟合方程为:y=-0.003 3x3+0.064 3x2-0.108 2x+59.643。对发展趋势后推6年,即到2018年年底时,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基本为0,详见图5所示。
图5 1985—2018年西安市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拟合曲线及发展趋势
3 促进西安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
3.1促进西安市第一产业发展的措施
21世纪以来,西安市第一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由2000年的44.6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7.76亿元;而产值比重继续下降(个别年份稍有反弹),由2000年的6.91%降到2013年的4.46%,详见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西安市2000年以来,产值比重大大低于就业比重,产业结构正偏离过大,农村隐性失业严重,农民收入较低,这也成为西安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西安市应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打通居民在城乡之间迁徙、就业、居住、医疗、教育、社保等一系列制度性障碍,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消除隐性失业现象。加强职业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和知识型转变,增强农民走向市场的自信心和决心,培育农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创业和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意识。依托西安市农业科技优势,按照要素禀赋选择适用技术,加快土地流转,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经营转变,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表3 2000—2013年西安市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西安统计年鉴(2013)》、《2013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整理得到。
3.2促进西安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措施
西安市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42.89%降至2005年的41.14%,随后又有所回升,2010年达到近14年来的最高峰,为43.39%,2013年为45.36%。这说明西安市已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西安市在某些科技、文化、理论创新方面接近甚至超越了国内发达地区,但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导致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等问题。另外,西安市产业规模普遍偏小,缺少大型企业集团,无论是西飞公司,还是陕飞公司、陕汽集团,其经济规模都无法与世界甚至国内某些大集团相比,缺乏像三星、东芝或海尔那样的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为此,西安市目前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从体制、机制、观念、意识等发展理念方面创新,建立有效的产业服务体系和创新机制。具体地: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孵化产业及地域性优势资源深精加工产业;二是建设入区企业急需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投资咨询中心、产权交易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及投融资机构等;三是调整重化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关系,建立军转民平台、科研院所与市场(企业)对接平台,以科技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机制,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劳动者充分就业;四是在优势产业领域加快培育功能互补、协作有序的产业集群,促进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适应产业发展、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的产业集聚区,培育大型企业集团茁壮成长的土壤。
3.3促进西安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措施
目前虽然第三产业已成为西安市的主导产业,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行业劳动生产率较低,无论是就业比重,还是产值比重都与发达地区相去甚远。2013年,虽然西安市服务业增加值达2 548.7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2.18%。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西安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总量远远落后于同处西部的重庆(5 256.09亿元)、成都(4 574.2亿元),只和近邻郑州(2 584.4亿元)相差无几,同时,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的“瓶颈”劣势明显,信息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知识产业、教育产业还未步入正轨,丰富的旅游资源产品尚处于初级层面。
众所周知,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因此,西安市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转变发展方向,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新兴服务功能方面。在发展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一般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着重打破行业垄断,提高人员素质,加快发展就业弹性高的金融保险、商贸物流、邮政、房地产、交通运输、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技术服务、信息传媒、咨询设计、文化创意、职业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提高产值比重和劳动者收入,使第三产业成为就业的主力军[6]90-96。
4 结 语
2012年,西安市人均GDP为51 166元,已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目前西安市正经历三个转变,即: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中等收入地区转向发达地区。近十年来,西安市产业结构整体效益逐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力逐步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由于体制、机制惯性,风俗、习惯影响以及利益集团阻扰,西安市产业结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为此,西安市要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加强职业培训,避免产业转型升级中资本、技术挤占劳动力,出现结构性失业现象;正确处理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以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和劳动力梯度转移;引导产业发展与生产力配置的合理流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转型升级,开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王立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基于省级数据的初评研究[J].财经论丛,2014,30(4).
[2]李丽萍,黄薇.武汉市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趋势[J].统计与决策,2006,22(8).
[3]朱相宇,乔小勇.北京第三产业就业潜力与调整升级:基于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国际比较与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4,32(2).
[4]闫肃.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分配:基于VAR模型的初评研究[J].财经论丛,2012,28(1).
[5]段禄峰,张鸿.城乡一体化视域下的西安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析[J].生态经济,2011,27(8).
[6]徐向龙.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特征与互动效率研究[J].学术研究,2009(5).
(责任编辑王栓芹)
A Study on Devi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With Xi'an City as an Example
DUANLufeng
(InstitutionofIndustrialEconomy,Xi'anUniversityofPostandTelecommunications,Xi'an,Shaanxi,710061,China)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iation is one of indexes reflecting the deviation degre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output value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Xi'an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iation wasanalyzed vertically and compared horizontally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Xi'an from 1985 to 2012. It was concluded from the above analysis that Xi'an industrial is far away from the developed regions despite tending to be reasonabl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Xi'an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iation by establishing the mathematic model, and then put forward concrete measures to optimize Xi'a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deviation;Parlett optimal;employment structure;output value structure
2015-09-30
段禄峰,男,山东枣庄人,西安邮电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区域经济管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L124);陕西省软科学基金项目(2014KRM06);西安市软科学基金项目(SF1415-1);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J30)。
F241.1
A
1008-5645(2016)03-0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