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生活情趣有多重要
2016-10-10
讲究生活情趣有多重要
经过爱,见过美,人就拥有一种强大和勇敢,能对抗世俗的粗糙。
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中,写到了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母女的生活。即使在“文革”那样艰难的日子中,她们还是要按照老礼为章家送来一小盆长满花蕾的水仙。“每根花茎的部位套上五分宽的红纸圈。如果有四个花键,那就并列着有四个红色纸圈。水仙自有春意,而这寸寸红,则带出了喜庆气氛”。
她们家买豆腐乳,要去特定的商店,用六个很漂亮的外国巧克力铁盒装着。康同璧的女儿罗仪凤还给章诒和演示捧着盒子也要挺拔走路,“她捧起装着铁盒的布袋,昂首挺胸地沿着餐桌走了一圈。那神态、那姿势,那表情,活像是手托银盘穿梭于巴黎酒店菜馆的女侍,神采飞扬”。
章诒和按照罗仪凤所说“心里想着快乐的事”,一路上精神抖擞买回了豆腐乳,她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原来贵族的气质就是“‘坐销岁月于幽忧困菀之下’而生趣未失,尽其可能地保留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
章诒和的父亲章伯钧与章乃器这对知己在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会晤就是在康家,章伯钧穿的是一身老旧的中式丝绵衣裤,唯恐走在街上,目标太大,被人认出来惹麻烦,而章乃器穿的是洁白的西式衬衫、灰色毛衣和西装裤,外罩藏蓝呢子大衣。章诒和问他:“章伯伯,你怎么还是一副首长的样子?”章乃器举着烟斗对章诒和说:“这不是首长的样子,这是人的样子。”
即使在政治的阴霾中,末日的钟声已经敲响,他依然要活成人的样子。而人是什么样子,就是高贵的、坦荡的、真诚的、美丽的。美食与美衣全都能拯救人于沮丧之中,一个人专注于审美的过程,就是悦纳自己,滋养身心的过程。
这个过程妙不可言。
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现在很多人穷,往往穷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没有精气神,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暴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就是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枯萎。
要想活出人的样子,就要捡起曾经被遗落的审美。别管有钱没钱,都要偶尔穿得漂漂亮亮的去公园,听一场音乐会,享受一次在饭店吃饭的服务,优雅是一种姿态和专注,是以精神的丰盛来对抗现实的束缚。
生活需要惊喜,也需要逃离,从鸡毛蒜皮的物质世界,暂时逃离到精神的天堂中。
哪怕明天依然什么改变都没有,你赢了这一天,也是胜利者。
(《幸福·悦读》)
婚姻里的“心气儿”
前不久,我的一个朋友闹离婚。
细究起来,二人离婚也没有什么大的矛盾。比如说离婚前吵的那一架,就是因为几盆花。春节快到了,她想买几盆花装饰家里,去了花市之后,挡不住摊主的说辞,买了最贵的几盆花。回到家里,老公骂她败家,说还不如买吃的喝的实惠。于是大吵一架,开始翻旧账。她指责老公没有上进心,老公指责她整天胡折腾。“这过日子不就是拼的一股‘心气儿’吗?如果我们连这股‘心气儿’都没了,那还过个什么劲儿呀?”
事实上,在婚姻中,有太多关于“心气儿”的事情,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辞:
“我觉得我对她已经够好的了,可是她还有更高的要求,实在达不到,就算了吧。”
“我倒是想多赚点钱,买房子买车,但是想想那得多累呀,还是算了吧。”
“我也想带妻子旅游,到处玩玩,可是想想一出门就车堵人多的,很麻烦,不如在家里。”
诸如此类的话,往往都是能改善婚姻生活的新方案,但是到了最后,全都变成了空想,或者不算数的许诺。这样的日子,过起来没有让人继续下去的“心气儿”。
我们都是普通人,而不同的却是“心气儿”。有的夫妻想着现在吃点苦,先攒下一笔钱,等将来买一套更大的房子;有的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还有的是夫妻一起做生意,希望将来开一家更大的店面……“心气儿”是小家庭描画的幸福蓝图,是过日子的希望,也是让婚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头。试想,如果夫妻的“心气儿”是一样的,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鸡毛蒜皮的事儿上?
有的婚姻持续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看上去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没有了新婚的恩爱,这应该就是“心气儿”没了。于是,日子越过越没有滋味,出轨或者婚姻冷暴力便成了续集。“心气儿”可以是一件具体的物品,也可以是一项美好的计划,也可以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有了“心气儿”,无论婚姻之路碰到什么样的大风大浪,都可以坚定地走下去。(《幸福·婚姻版》)
来看看日本的隔代育儿法
久保田佳代子的丈夫是日本研究脑神经学的顶级人物,佳代子攻读了丈夫大量关于儿童脑发育方面的书籍,并把从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育儿中。给孩子换尿布时要跟他打招呼。在为孩子做其他事的时候也一样,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听不懂就懒得这样做。
要给宝宝穿色彩丰富的衣服,培养色觉。在儿童脑发育过程中,颜色对孩子大脑的刺激非常有益。背着孩子可以从早期锻炼平衡感。5个月以后孩子的脖子可以撑住头的时候,尽可能背着孩子玩,这样可以迫使孩子自我调节身体平衡,从而早期锻炼孩子通过肢体运动保护自己的能力。
不跟孩子使用儿语。孩子终究要成为社会人,从儿童的语言和行为过渡到成人的语言和行为过程中,对孩子来说要承受诸多不安和相当长的时间。
经常给孩子一些可选性问题,比如问孩子喜欢哪一个玩具。人总要面对取舍和抉择,从早期锻炼孩子去选择那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很重要。
教孩子数数时不仅从0到10的顺序教,还要从10到0的顺序教,告诉孩子0的存在非常重要。
要对孩子投入充分的热情。在关爱中长大的孩子和在缺少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绝对不会一样,孩子的自信心和精神状态都会因此受到极大影响。
(《新华每日电讯》)
老年人要对自己好一点
尽管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但在体检支出方面却存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工作的人花得更多,老年人却花费较少。
正常情况下,我们会预期老年人体检花钱多,尤其是在中国的环境污染加重、老年人慢性病高发以及突发性疾病案例增多的情况下,老年人应该增加在体检方面的投入。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工作的人在体检方面投入更多,当然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体检往往是单位付钱。
为什么中国的老年人对自己这么抠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对自己的养老收入来源并没有信心。不管是来自国家的养老金还是对子女的期望,老年人都不确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好把钱存起来,有备无患。
老年人对待体检的态度之所以是可有可无就选无,正是因为如果体检结果没问题,老年人会觉得花了冤枉钱;如果体检出来有问题,那么他们也无力或不愿支付高额费用去看病。
另外,中国父母对子女比较慷慨,但子女对父母孝顺不足。不过这也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当老年人依靠子女养老时,他们往往通过各种方式将子女提供的资源转移给孙辈;又或者当他们依靠子女养老时,他们的生命往往延续不了几年了。人们养育子女到成年,至少有十几年的时间;而依靠子女,往往只有几年。
整体看来,是老年人在持续供养年轻一辈。一方面收入低,一方面支出多,不仅包括人情往来也包括代际转移,两方面相叠加,使老年人无法过多考虑养老问题。而即便看起来中国老年人有很高的储蓄率,这或许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为自己的未来未雨绸缪,实际情况可能是,他们要把钱花在子女身上。
养老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时间不等人。一方面养老政策的调整异常紧迫,另一方面,老年人真应转变观念,对自己好一点。(《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