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果桑复合经营模式探析
2016-10-10赵晓峰
赵晓峰
(千阳县蚕桑工作站,陕西千阳 721100)
千阳县果桑复合经营模式探析
赵晓峰
(千阳县蚕桑工作站,陕西千阳 721100)
针对千阳县蚕桑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千阳蚕桑产业从传统植桑养蚕向“采茶、摘果、养蚕”于一体的果桑多元化复合经营模式转型的有效路径,分析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与果桑复合经营的生产效益及社会生态效益。
千阳果桑复合经营探析
当前,随着县域农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面对市场逆境、劳力困扰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新常态,对以“植桑养蚕”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利用我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历史悠久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发挥千阳古丝绸之路重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发展蚕桑产业,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现实问题。为了确保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千阳县立足“突破发展、转型升级”核心目标,转变发展思路,引进果桑、茶桑栽植,使千阳蚕桑产业由单一的传统植桑养蚕向资源综合开发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变,进一步巩固了丝路重驿文化成果和植桑养蚕特色优势。
1 基本情况
1.1县情概况
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呈“七山二塬一分川”。全县辖7镇97个行政村,总人口1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4万人,全县耕地面积2.3万hm2,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 955元。
1.2产业现状
千阳是古丝绸之路重驿,群众自古就有植桑养蚕的传统习惯和操作经验。从2001年起全县蚕桑产业历经“五个万大会战”、“十个做大,三个优化”等促进农民增收工程实施,基地规模迅速壮大。特别是2006年以来,千阳作为全国首批50个重点县之一,列入了国家“东桑西移”工程计划,先后争取实施了万亩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设、蚕茧生产基地恢复重建、蚕茧生产基地巩固提高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了秦岭以北陕西最大的优质桑蚕茧基地。到2010年底,全县桑园面积达到4 600 hm2,年养蚕3.5万张,生产鲜茧1 345 t,实现收入2 690万元。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日趋推进以及城乡养老保险、鼓励农民进城等民生保障制度的逐步深化,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转移外出打工,由于从事蚕桑生产相比于其他产业的比较效益偏低,加之受养蚕生产风险和茧价起伏等不稳定因素制约,导致全县蚕桑产业规模下降。2011年,陕西鲁桑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功落户千阳,先后引进果桑、茶桑栽植,逐步探索出了“采茶、摘果、养蚕”于一体的果桑多元化复合经营模式,有效回避了传统蚕桑产业基础大而不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的现实问题,巩固了蚕桑产业主导地位,开辟了多元化增收的新渠道。截止2014年底,全县桑园面积1800 hm2,发展果桑、茶桑353.3hm2,年生产桑叶茶70 t,浓缩桑果汁140 t。
1.3龙头企业
全县现有2家蚕桑领域龙头企业,其中千阳县荣盛茧丝绸有限公司于2002年通过招商引资投资兴建,是宝鸡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现有职工260人,拥有自动缫生产线6组2400绪。近年来,公司先后承担实施了“东桑西移”、 缫丝废水处理循环回用节能减排、热风循环烘茧机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在基地原料不足、生产成本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通过积极实施技术改造、原料调剂、开展节能降耗等有效措施,依然保持了企业平稳运转,职工队伍稳定。陕西鲁桑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于2011年成功落户千阳,已建成果桑示范基地213.3 hm2,茶桑示范基地140 hm2,引进年产3万t桑果汁生产线1条,桑叶茶生产线1条,桑叶茶、桑果汁等系列产品已陆续研发成功并上市销售。
2 发展思路
发挥丝绸之路重要驿站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蚕农(基地)”现代蚕业经营体系,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蚕桑系列产品深加工步伐,延伸产业链条,推行集约化、轻简化高效养蚕技术,带动我县蚕桑产业由传统植桑养蚕向以果桑为纽带,实现“采茶、摘果、养蚕”于一体的果桑多元化复合经营模式转型,促进蚕农持续增收。
3 发展优势
3.1产业基础牢固
千阳植桑养蚕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好,并且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小蚕共育、大棚养蚕、省力化饲育、方格蔟上簇等关键技术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加之蚕桑产业具有投入小、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广大群众容易接受。同时,自鲁桑源公司落户千阳以来,经过近年来的试验示范,建成优质果桑基地333 hm2,形成了一整套果桑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范和实践经验,拥有了桑叶茶、桑叶挂面、桑果汁、桑果酒等系列桑产品研发技术,并在省内外销售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苗木繁育、建园管理、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等产业链完备。
3.2技术力量雄厚
近年来,随着蚕桑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发展,造就了一支坚强有力地技术服务队伍,培养了一大批蚕桑方面专业人才。全县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3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13人,形成了以县蚕桑站为中心、以镇蚕技站为纽带、以村蚕桑合作社为基础、以示范户为辐射的四级服务网络体系,建成了柿沟蚕桑专家大院。同时,鲁桑源公司在建设过程中,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程嘉翎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薛忠民农艺师长期指导生产,形成了强有力的专家技术支撑体系。
3.3市场前景广阔
果桑适生范围广,果叶两用,属亟待开发推广的新颖果品,目前全国栽培面积较小,发展果桑产业前景广阔[1]。桑果是国家卫生部公布的“药食同源”农产品之一,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果桑及果桑产品消费出现了明显增长,尤其是果桑饮品已成为市场畅销、支撑行业发展的新亮点,市场看好,蕴藏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4 发展模式
4.1生产模式
以成龄果桑园为例,按照周年生产时令季节顺序,5月上旬果桑开花末期采芽叶生产芽茶(约占全年产叶量1%),削弱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向果实集中;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桑果采收榨汁期,适量采收部分桑叶生产桑叶茶(每条留上下各5-6片以外的叶子,约占全年产叶量20%),同期进行小蚕集中共育(一日两回育),采果桑幼叶喂蚕至四龄末;桑果采收结束(蚕四眠起),6月中旬结合果桑夏伐,推广地面或制作简易蚕台五龄大蚕条桑育,采叶喂蚕7~8 d,推广方格蔟或塑料折簇自动上簇技术,并依据实际情况,确定采茧适期交售鲜茧,果桑园后期按规范进行日常管理。
4.2运营模式
以鲁桑源公司和荣盛公司为龙头,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蚕农(基地)”现代蚕业经营体系,由龙头企业提供果桑苗木,合作社、农户按标准建设联盟果桑基地,桑叶、桑果由鲁桑源按保护价统一收购,蚕茧由荣盛公司统一收购,整个生产过程当中的技术服务由县蚕桑工作站承担。
5 效益分析
群众发展联盟果桑建园株行距按1m×2m,667 m2栽330株,以红果2号为例,667 m2桑园均可产桑叶1 500 kg以上,产桑果1 500 kg以上,五龄采取条桑育至少可以养1张蚕,桑叶制茶、桑果榨汁、鲜茧缫丝,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赢的局面。
5.1经济效益
5.1.1制茶
芽叶按总产叶量的1%计算,667 m2桑园可产15 kg,按10元/kg计算,农户收益150元;可生产芽茶1.5 kg,按1600元/kg计算,企业收入2400元。
后期桑叶按总产量的20%计算,667 m2桑园可产300 kg,按2元/kg计算,农户收入600元,可生产桑叶茶45 kg,按400元/kg计算,企业收入18 000元。
5.1.2桑果
667 m2桑园产1 500 kg桑果,公司回收价格6元/kg,农户收入9 000元。
5.1.3养蚕
除去制茶和一至四龄用叶(制茶采叶约315 kg,一至四龄用叶约112 kg)的桑叶外,667 m2桑园还可产桑叶1 073 kg左右,可保证至少1张蚕的用叶量,按张种产茧40 kg计算,单价40元/kg,农户收入1 600元。
上述三项合计,667 m2桑园农户收入11 350元,除去人工、肥料、农药以及蚕种款等投资,单位面积纯收入至少在1万元左右,是目前单纯植桑养蚕桑园面积收入的2.5倍,按每667 m2桑园2人作务,每人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仅仅50多天的劳作时间,平均每人每天收入100元,是其它工种(除技术工种外)收入的2倍,且全年其余时间除日常管理外,还可从事其它行业增加收入。
5.2社会效益
发展果桑产业,可充分整合利用蚕桑文化旅游生态资源,融合了产业、文化、旅游、运动、养生、休闲等各类发展要素,使基地成为蚕桑产业链延伸的源头活水,既是对传统蚕桑产业的补充和延续,又是推进现代蚕业突破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遇,成为带动农户增收、农民致富、企业赢利的辐射源,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3生态效益
桑树根系发达,适生范围广,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良好的生态效益。据测算,每年每公顷桑园可比无林地多涵水300 m3,减少泥沙流失45 t,在无其它植被的情况下,有桑园的农田区1年的固沙能力达到3 067.8 kg/km2,比无桑园农田区的侵蚀沟减少57%[2];每公顷桑树年吸收CO2约49.29 t,折合纯碳13.43 t,年释放氧约为35.85 t[3]。
[1]苏超,张明学,李耀文.陕西省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北方蚕业,2013,34(1):43-44.
[2]王冲.生态桑园与畜牧业[J].北方蚕业,2006,27(3):17-18.
[3]秦俭,何宁佳,黄先智,向仲怀.桑树生态产业与蚕丝业的发展[J].蚕业科学,2010, 36(6): 984-989.
赵晓峰(1982—),男,大学本科,助理农艺师,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