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就是最好的创新
2016-10-10雷虎
雷虎
许多年前,王健走到扇厂门口,一位老先生叫他进去看看,“谁知一看就是几十年。”在折扇厂当了20年制扇工匠,做了无数把日用折扇后,王健决定创立自己的扇庄,从匠人变成艺人。
“文人扇需要文人直接参与,一般的匠人是做不了的。”王健坐在不大的工作室里,一边摇扇一边侃侃而谈。工作室有两个房间,前面是茶室,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紫砂壶;后间塞了一张硕大的木桌,桌面被长短不一的竹条挤得满满当当,墙壁上写着三个大字“听扇居”。
而作坊在一个辨不出岁月的房间里,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气味。“这是在煮明矾,最近接连下雨,若不用明矾熏蒸,做扇骨的竹片、做扇面的宣纸都很容易上霉。对我们竹人来说,竹子就是宝贝,如果竹子发霉了,竹人再心灵手巧也难为无米之炊!”
王健把竹人分两种:一曰竹工,做竹蒸笼、竹簸箕、竹篮之流,为了生活便利而加工竹子;另一曰竹艺,做扇骨、笔筒、竹刻之类,为了提高生活品位而把竹子制成艺术品。“要制成水磨玉竹折扇,首先要选用水煮后放置8年的玉竹为原料,再用木贼草蘸水后细细打磨,竹骨会如玉一般温润光泽,符合古人‘君子比德如玉的寓意。若用砂纸打磨,虽然方便快捷,但打磨出来的竹骨缺乏细致温润感。”
说着,王健从身后桌底下拎出一个竹提箱,轻轻推开箱盖,露出一排古朴的折扇:泥金、素面、冷金洒金面……这些扇子虽然外观雅致,但是或扇骨折断,或竹刻磨损,或扇面不全。这些都是各地的藏家委托王健修复的古扇。
有时王健整月就只做一把扇子,时间都花在了修复古扇上。他会根据古籍杂抄中零星的记录,拼凑出扇的特点,然后用几十年来的修为反复琢磨,不惜工本地将它还原出来,这是他的乐趣所在。如今他复制出的有汉朝的合欢扇、唐宋腰扇及明早期的泥金系列、三开扇、半扇等。
他说他要把失传的工艺再研究出来,所以每年王健亲手制作的折扇数量有限,但每一把从创意、设计到工艺都不重样。“文人扇就是文人扇的扇子,就得保持它的端正。传统扇的很多好设计都已经被淡化了,我们丢失了太多好的东西,所以我要复古。我觉得刻意创新就是搞怪,复古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有传统的积累,所以复古就是最好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