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都市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2016-10-10刘宪杰

中国国情国力 2016年9期
关键词:都市京津冀功能

◎刘宪杰

北京都市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刘宪杰

随着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功能调整优化日益提到新的高度。北京紧密围绕农业功能建设目标,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与生态、观光、休闲、体验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农业功能由生产功能向生态、生活功能转变。

都市农业;价值链;综合效益

从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农业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农业在国际大都市城市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逐渐转向农产品应急保障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功能。从北京农业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北京农业总体上经历了由“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都市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也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单一的以农产品生产供应,逐步向农产品生产供应、丰富城市生活和优化生态环境等多功能转变。

加强产业融合,促进农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当农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至5%-10%时,农业将突破“三次产业”划分的界限,与二、三产业逐步融和发展。2015年北京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2亿元,随着农业将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同时,北京市山地多、耕地少,加之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加大,因此,农业在发展空间上更为有限,这就迫切需要加强产业融合与产业升级,打造“高精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

1.加强与旅游休闲产业融合

都市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农产品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美化市容以及为市民旅游休闲提供重要载体的功能。因此,要加强农业与观光旅游、休闲养老、耕作体验等业态融合,推进农业向具有满足城市居民观光休闲需求、生态涵养等功能深度拓展。如日本的“银发族农园”就是农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典型,即专为65岁以上的退休银发族开辟的自然休养村,不仅可以让高龄化社会日益增多的银发老人获得心灵的安宁、规律性与回归自然相结合的健康生活,体验耕种、收获、享用农产品以及把产品馈赠他人的快乐,同时还可以扩大人际交往,追忆往事,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2.加强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目前,市民不仅对都市农业休闲、观光、生态和采摘体验等功能有着巨大的基本需求,还对农业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民俗精神等有着潜在需求。因此,需要加强农业与当地民俗、文化传统和人文艺术等深度融合。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应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丰富都市农业的文化品质。如英国的“麦田怪圈”,就是利用其神秘感,人为创造了很多奇形怪状的麦田怪圈,吸引游客参观。日本的“稻田艺术”,是通过插播、套种等方式使稻田在大地上呈现出预先设计好的图案,在作物成长的不同阶段,颜色不断改变,呈现出“四时风景各不同”的景观。美国的“玉米迷宫”,是在玉米田里创造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在种植玉米之前,先设计一个迷宫图案,按图种植玉米,待玉米长成后,就成了一个玉米迷宫,供游客娱乐参与。

3.加强与高科技产业融合

从高端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来看,都市农业对高科技创新和集成创新有着迫切的需要:一方面,现代智能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高科技向农业生产渗透融合是农业高端化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需要农业技术的集成化、综合化应用。因此,要依托首都高科技优势,加大在农业高科技创新与集成创新领域的公共投入,同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重大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与高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附加值,提升都市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高端高质高效的都市现代农业。如有“番茄联合国”之称的北京市金福艺农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采用物联网技术“感知”温室大棚的环境。透过遍布园区的无线网络传送、实时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的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等六项指标,就能初步判断大棚里的作物是否健康,是否需要通风、浇水等措施。

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都市农业开始进入观光采摘阶段;当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都市农业主要以操作体验度假为主;当人均GDP达到13000美元,都市农业将进入租赁休闲农业。2015年北京市人均GDP为17064美元,已达到中上等国家水平,市民对农业产业链的高端功能需求不断增大。

1.瞄准高端形态,创新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都市观光农业,要表现和突出北京特色,充分利用人才、科技、资本和历史文化等优势,瞄准高端形态,创新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

充分利用菜、稻和果树等田园,吸引游人参观体验、采摘和耕作等,创新农业与旅游、养老、休闲等结合方式,发展集休闲、文化创意、旅游、体验、养老与租赁等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模式。如德国“市民农园”模式,由乡镇市或县市政府提供公有地出租给没有农地的市民耕作体验农作劳动,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租赁期25-30年。政府不干涉市民种什么、如何经营,但其产品不能出售,承租人中途可以退出或转让。目前德国市民农园的承租者有83万人,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北京密云“紫海香堤”创意农业模式,是在香草园中以创意为导引,用爱情这一主题把每个文化创意下的项目活动“串珠成链”,形成了一个集都市型现代农业、情景式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产业三位一体的新兴产业模式。

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创新发展设施农业模式。如日本的温室配套设施和综合环境调控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所开发的设施栽培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全面地对栽培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多因素监测与控制,清选、分级和包装等农产品采后加工作业也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充分利用首都高科技优势,发展以追求高科技和高产值为目标,将科技元素与农业全方面融合,用高科技推动都市农业发展业态升级,拓展都市农业的科技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创新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模式。

2.促进专业合作,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近年来,北京市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培育了一批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截至2013年底,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010个,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达65.4亿元,辐射带动农户46万户,占全市从事一产农户总数的近3/4。

■ 止水自盟 陈宝林/摄

为了更好地促进北京都市农业发展,应积极探索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推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重点由增加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一是创新农业与社区互助的组织模式,加强北京都市农业与城市社区利益关联,促进都市农业良性发展。二是创新农村土地经营组织模式,北京都市农业发展不仅面临空间有限,还面临土地较为分散的问题,因此需要组织利用好有限的、分散的农村土地。如法国为了解决部分农村面积较小的地区土地分散问题,鼓励农民集体生产,形成了以土地合作为主的“农业土地组合”和“农业共同经营组合”等的农村合作组织。

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农业发展良好环境

目前,北京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相匹配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多元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需要从多方面建设综合服务能力全国领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服务体系。

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且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着力构建和完善首都农业信贷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农业投融资体系、农业担保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和涉农企业上市培育体系,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2.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以“221信息平台”和“12316”三农呼叫中心“一网一线”建设为核心,统筹农村数字家园、尚农网和爱农信息驿站等“三农”信息服务站点的服务资源,整合现有涉农信息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渠道,使信息在郊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显著提高。

3.完善都市农业的科技服务体系

加大对高层次农技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人员结构,支持科技人员或机构依托自身技术优势,以技术成果参股农产品龙头企业、专业生产大户,充分发挥人才效应;建立服务都市现代农业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包括精干、高效的公益性推广体系,跨区域的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的科技服务体系,以及民营专业技术服务及科技中介组织等。

加强区域合作,推动跨区域农业合作发展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京津冀三地农业基础差异性大、功能互补性强,加强京津冀农业合作,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需要和重要突破口。

1.抓住契机,更大范围、更高层面谋划京津冀都市农业发展战略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契机,打破行政壁垒,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和凸现特色的原则,以农业合作为突破口,面向京津冀三地对都市农业生态、生活功能的巨大消费需求,从“服务京津冀、服务全国”的战略高度全面规划京津冀都市农业发展,建立农业区域合作磋商机制,构建与京津冀都市圈主导功能相适应的区域农业体系,促进京津冀区域农业要素的有序流动和空间优化配置,构筑功能互补、彰显特色、协同推进的京津冀都市农业圈,以促进京津冀都市农业整体联动协调发展。

2.加强京津冀农业在资本、技术、市场、人才以及自然资源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京津尤其是北京,具有人才、科技、文化和资本等要素的突出优势,而河北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京津可以考虑把环京津地区作为发展的腹地,把环京津地区建成京津六大基地,即生态屏障与水源涵养基地、绿色农牧产品加工供应产业带、农业产业转移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劳务输入基地。而环京津地区可以把京津作为商品市场、资金、技术和产业来源地、旅游客源地。同时,加快实现京津冀在观念、产业、市场、人才和体制方面的融合,加快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的步伐,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政策支撑,构筑农业发展保障体系

都市现代农业要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需要政府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在生态补偿、资金、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为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1.强化生态补偿,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生态功能

从整体上看,农业属于利润较低的产业,其经济效应远远低于生态效应。为了更好地促进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需要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发挥碳汇功能、实施清洁生产、有效实现减排的低碳行为作出适当的经济补偿,使之能够保持与其他行业相均衡的利润平均标准。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探索通过建立生态环境资源的产权,从制度层面积极推进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降低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外在性,从而使都市农业发展走上有序、合理及规范的轨道。

2.划定生态红线,确保都市农业发展空间

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对土地资源需求增大,农业用地保护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都市农业发展日益面临土地制约瓶颈。为切实保护、利用、建设和管理好首都的土地资源,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应着手编制北京环境总体规划,明确环境承载力底线,划定耕地、森林、林地、绿地、河湖水系、湿地和物种等生态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同时在京津冀区域内开展包括空气、水资源在内的联防联控和协同保护。

此外,在资金支持方面,一方面完善财政及信贷政策,继续发挥政府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融资租赁、产权投资和收益权有偿转让等方式鼓励国内外企业以及个人投资,吸纳社会资金进入都市农业发展领域,建立都市农业发展稳定长效投入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在科技政策方面,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多元化高效率的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在人才支持方面,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鼓励区县、乡镇以及村各级政府搭建统一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平台,整合各类教育、培训、科技和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提升培训层次,创新培训模式,形成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合力,加大对涉农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金融人才的供应,夯实都市农业发展的人才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F320

A

10.13561/j.cnki.zggqgl.2016.09.019 ■ 编辑:云霞

猜你喜欢

都市京津冀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