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语言要有时代特征
2016-10-10顾永琦
我叫顾永琦,来自江苏南通,50岁开始做家具,前后经历不到20年时间。以前对家具是个门外汉,便开始“现炒现卖”。首先研究家具史,从宋代到清代,发现家具其实是汉文化的完美表达。
现在很多人说明式家具好,其实不是。真正好的家具在宋代,可惜实物少见,我们能从宋画里看到它们的风格、品位与精神状态。《维摩图》中的插屏式罗汉床,屏围结构非常完美,多角度构架结构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我们还能在画中看到木材收缩造成的内角缝大、外角缝小的物理现象,从绘画中足见宋人做事的认真精神。
我就是从解决硬木变形开裂这个问题进入家具行业的。变形开裂,是中国硬木家具的普遍现象,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首先得研究木材的内在结构,然后对它进行处理。我用蜡做导热介质和置换介质,把蜡加热升温到100℃以上的时候,木材中的水汽化,蜡进入其中把水置换出来。经过这样处理的木材不受空气中湿度的影响,变形开裂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研究这项工艺,我花了5年时间。
后来有人按照这种方式处理木材,但失败了。核心问题是没有掌握科学知识,木材处理最难把握的是时段性临界点,我们中国的匠人大多缺少这方面的理论知识。
北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中,圆凳形体丰满,大气从容,从七开光构造就能看出当时设计者的科学与美学理念是何等先进。为什么不用六开光或八开光呢?因为这两件圆凳比一般的体量大,如用六开光会有缺圆的感觉,用八开光则腿太密,啰嗦不大气。从一张圆凳,足以见得当时设计人的文化、艺术、科学、思想和修养。这就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语言。
家具是为人服务的,得满足精神需求和生理需求。精神代表美观,生理代表舒适。中国的传统家具坐上去不舒服,是因为没有人体工学的介入,更没有美学的介入。
人体工学是个概念词,美国人1944年提出,中国人1977才逐渐应用。记得杨利伟上太空的那把椅子吗?那是按照他的坐印来设计的,因为只有最大接触面才会产生最小冲击力。我受到这把椅子的启发,开始用人体模拟技术来设计椅子。南官帽椅看似传统,但每个部位都有变化、张力和弹性,椅子和身体接触的部分就是坐姿的副形,坐上去之后没有压迫感、痛苦感,很舒适。一把真正的好椅子,不经意地坐上去是没有太多感觉的。
其实我们现在的理论水平、工艺水平比过去都高,为什么仿制的家具还是貌合神离、不得要领呢?因为制作家具的人大多文化艺术层面较低,没有读懂宋代家具的设计语言,更没有精神层面的表达。科学知识的缺失,是手工艺行业里的通病。
其实无论做什么,手艺并不是太难,只要用心和认真,都能达到一个高度。在北宋晚期前,手工艺人与画家都是匠人,社会地位差异不大。随着家具普世化,社会需求量大增,不具备手艺技能的农民扔掉锄头改行做家具,于是大批粗制滥造的产品涌入市场,手艺人原有的品位、品质、社会地位便随着混乱的市场状况降至冰点,手艺人也成为低下阶层的代名词。这一现象到明朝晚期尤为严重,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去长辈、父母对子女讲:学门好手艺,荒年不饿手艺人。但近代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聪明孩子、社会精英都远离手艺,以考大学为出路,如此一来,我们的工匠精神该从何谈起?我们的根在哪里,路又在何方?
民族兴盛发展不能没有钱,但我们得先把事业做好再去追求经济利益。前几年爱马仕副总裁来参观,我对他说:“你们用了170年成为世界第一奢侈品,我现在做家具才13年。中国人起步晚,再过5年,我要超越你们。”以丝为单位标准制作家具就是我的底气,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承中国传统家具的精髓,把新的设计理念、现代系统设计工程、高精密度加工工艺及治标又治本的材性处理技术全面融入到家具设计、生产中去,让每一件作品成为一段历史,承载中国人认真做事的精神,并找回我们民族原有的大匠精神,把家具做出自己的风格、语言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