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新闻语言使用中的不和谐现象探析
2016-10-09郭磊张海楠
郭磊+张海楠
摘 要 和谐的新闻语言总是与语言内部结构的和谐要求相符合,与特定的时代需求和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相符合。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中,一旦新闻语言的内部结构和外部体系不符合新闻语言和谐的要求,就会在新闻语言使用中出现不和谐的现象。
关键词 新闻语言;不和谐;内部结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010-01
和谐的新闻语言总是与语言内部结构的和谐要求相符合,与特定的时代需求和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相符合。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中,一旦新闻语言的内部结构和外部体系不符合新闻语言和谐的要求,就会在新闻语言使用中出现不和谐的现象。
1 新闻语言内部结构关系的不和谐
在我国,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原则适用于新闻语言的和谐化构建,汉语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都具有规范与统一的标准,1955年召开的全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确定了现代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中华民族共同语”。这次会议明确了中华民族共同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3方面规范、统一的基本原则。新闻信息的传播有赖于新闻语言,新闻语言在语音、词汇与语法诸方面违背了汉语普通话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的规范和统一原则,新闻语言自身就会存在不规范与不和谐的现象,在社会中造成不良的影响。
1.1 违背新闻语言对语音的特定要求
语言具有示范作用,准确的读音是对新闻语言使用者发音的基本要求。目前,新闻语言中读音不准确,语音识读,不了解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异读词被混淆,方言语音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新闻语言语音的不规范势必会影响新闻信息传播的准确性、权威性,甚至以讹传讹,造成新闻语言的不和谐。新闻语音的不规范将会误导人们对正确语音的认识,导致语音发音的混乱,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和谐新闻语言生活的构建的。
1.2 违背新闻语言恰当使用词语的特定要求
使用语言要选择最恰当的词语,与不同语体、语境、风格、文风的要求相适应。一定数量的间语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连成一定意义的句子,词汇构成最基本的意义单元,恰当的词汇运用是意义明确的基础之一。在语言中词汇是最活跃的部分,它能及时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它的快速发展也很容易导致词汇运用的混乱。新闻语言的词汇使用一旦不恰当,不但会造成新闻语言的不和谐,而且还可能会伤害到受众的心理感情。词汇使用的区域性,词义表述的模糊性,方言词汇应用的混乱,外来词汇引用不符合汉语构词与表达规律,古语词、新造词和简称、缩略语的使用不规范等都是新闻语言词汇使用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1.3 违背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的特定要求
语法强调的是语句表述得对不对、通不通,属于逻辑范畴,是新闻得以准确报道的句子结构基础;修辞要求的是语句表达得美不美,是新闻信息报道语言形象生动、鲜活明快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中不仅要做到语言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而且修辞应用也应该有的放矢,为表达服务。新闻语言乱用古汉语语法形式结构、外来语法形式和方言语法形式的不规范套用不仅不符合汉语普通话的现代语法结构形式,也不符合新闻语言的和谐要求。重叠、附加、量词、语序等使用方式的不当,词性与词类的误用,句子成分搭配不当和残缺、语序颠倒失调、句式杂糅、关联词错位与标点使用的错误都会造成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误读,从而影响传播效果。使用恰当的修辞方式能增加新闻语言的可读性和易受性,使新闻语言能有自己的语言个性,能够改变以往宣传说教式的新闻语言风格。反之,不仅会使语句产生歧义与语病,还会使新闻语言失去其内在传递事实的鲜活生命力。
2 新闻语言外部体系关系的不和谐
新闻语言承载着新闻事实表述与信息传播的使命,新闻信息的告知功能、宣传功能、舆论引导功能。传播文化知识和消遣娱乐的功能都是由新闻语言实现的,作为一例,强势语言,对社会起着引导的作用。新闻语言的使用如果不考虑语言与受众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等,新闻语言的和谐就不可能实现。同时,新闻语言的不和谐现象不仅仅影响新闻信息的报道传递,还关乎整个社会的语言净化和纯洁的问题,基至关乎社会人文精神的环境构建。
2.1 社会道德层面中新闻语言不和谐的现象
语言歧视现象。新闻语言的歧视是新闻媒介在报道新闻时有意或无意给予报道客体不公正、不真实的主观评价,这种评价往往给报道客体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因为歧视性的语言不仅表现出相关新闻媒介缺乏人文关怀和同情心,而且也会对报道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语言歧视现象主要表现为:地域性歧视,即把某地区存在的一些个别不好现象歪曲化、夸大化和绝对化,用歧视性的语言描述该地的现象和介绍该地,最终使受众对该区域形成一种不好的印象。性别歧视,新闻用语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倾向对女性以弱势的角度予以报道,并对女性的身体和生理特征加以渲染和强化。身份和职业工种的歧视,即用明显的歧视性语言表述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对人格尊严的漠视,对待做了错事的人,常以一刀切的方式加以完全否定,不问青红皂白,把一切相关的贬义词都使用上,不对发生事实进行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给当事人一个客观与公正的评价。
语言暴力现象。语言暴力是指企图说服、控制和强迫别人接受新闻传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语用现象。在语言表达中传者把自己认知的信息态度倾向强加到报道中去,至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和攻击性、挑逗性的强势话语,使事件相关人在精神上受到侵犯和伤害。语言失信现象。这一现象表现为:媒介运用一些空话、大话、套话和概念化的语言,千篇一律的话语模式和种种陈词滥调;语言所包含的信息量单一有限和存在误差,新闻报道脱离事实原貌,歪曲和篡改新闻事实,编造和杜撰新闻要素,任意拔高或贬低人物。这严重背媒介语言要求:用语恰如其分,表扬不随意提高,批评不讽刺挖苦,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用词、行文诚实可信,权威准确的准则。
2.2 民族文化层面中新闻语言不和谐的现象
中国民族文化是以和谐为美,和谐美的本质论对语言的影响是注重语言表现形式的均衡、对称,崇尚语言表现行为的含蓄、关爱、文雅、亲和与适度,主张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的语言思想;言语行为表现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意识观念,中华民族的语言诉求倡导对尊老爱幼、孝亲中正、爱国泽家、礼仁忠信、尚礼精神、伦理道德等民族价值观的弘扬。新闻报道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外壳”时刻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和谐的新闻语言不仅能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还能展现本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起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作用,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相反,不和谐的新闻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背离的,用粗俗、冷硬、无序的语言报道各种新闻事件,缺乏人文关怀,既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也与当下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对立。
总之,和谐的新闻语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是由新闻语体的传插特性决定的。新闻传者、新闻内容、新闻媒介、新闻受众和新闻效果每一个环节的失衡都会导致新闻语言的不和谐。因此,分析影响新闻语言和谐的根源,应从新闻传播体系的各要素着手,探索新闻传播要素对新闻和谐语言构建的影响及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23.
[2]陶冶.“新闻语言”岂能没心没肺[J].今传媒,20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