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白黑蓝四大皇城

2016-10-09

环球人文地理 2016年8期
关键词:马拉喀什皇城菲斯

木城

在马拉喀什,无论是王宫还是普通民居,外墙都是清一色的陶土红。近千年的峥嵘岁月,仿佛被凝固在清一色的陶土红墙之中。

拉巴特街道宽阔笔直,可以直通大西洋海岸,平坦细软的海滩近在咫尺,大西洋的海风带来氤氲的湿润水汽,是全球著名的夏季度假胜地。

世界文化遗产——梅克内斯古城区,拥有蜿蜒徘徊的古城墙和众多的马格里布式古城门,因此梅克内斯也有“多门之城”的美称。

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刚穿过镶满蓝色瓷砖的城门,就一头扎进了比蜘蛛网还复杂的小巷里,还没来得及看清菲斯古城,就已经迷路了。

摩洛哥是世界级旅游胜地,在无数旅行者眼中是近乎神化的“此生必到地”。

事实上,摩洛哥被彻底神化自有道理,其四大古皇城——菲斯、梅克内斯、马拉喀什、拉巴特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据。从卡萨布兰卡出发,真正的皇城之旅开始了——取道温暖的红色皇城马拉喀什、充满霸气的白色皇城拉巴特、相对年轻的黑色皇城梅克内斯,最后抵达千回百转的蓝色皇城菲斯。

在四大古城之间辗转往复的路上,可以领略到太多的风情:古罗马时代的遗迹、中世纪的阿拉伯风貌、亘古不变的海滨渔村、迥异多变的撒哈拉奇景、历经时光洗礼的显赫城堡和宅院……

这一路,大海与沙漠、雪山与绿洲、庄严与喧闹、阳光与阴霾相依相存,反差强烈而又和谐统一。

马拉喀什:沙漠里的红城德吉玛广场上的红衣卖水人

在摩洛哥王国南端,有一座气候温和、林木葱郁、花果繁茂的古皇城,它以众多名胜古迹和幽静的园林驰名于世:“摩洛哥南方明珠”马拉喀什。

马拉喀什的绝大多数建筑,外墙都是清一色的陶土红。放眼望去,那些赭红色岩石堆砌的城墙,规规矩矩地在平坦的土地上竖起,与金灿灿的阳光融为一体,反射出温暖的光芒,宛如沉静的火焰,因此,“红城”正是马拉喀什的另一个名字,而在阿拉伯语中,“马拉喀什”的本意就是“红色”。

这座古城建于公元1062年,近千年的峥嵘岁月,仿佛全都凝固在清一色的陶土红墙之中——那不仅是时光的馈赠,更是阿拉伯文化浓烈的绽放。

马拉喀什名胜古迹众多,最吸引人的首推库图比亚清真寺,它为纪念击败西班牙人的大捷而建。在设计之初,这座清真寺就体现了圆润、平滑的美学思想,每一处雕饰都自然、平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给予注视者宁静的感觉。

在清真寺内,有垂直于麦加朝圣方向的17道柱廊,在神龛凹室和它两翼的两跨周圈有采光槽,里面还有精美的木结构“穆克纳斯”蜂巢状立体雕饰——在世界建筑史上,这种独特而美妙的设计绝无仅有。

更令人神往的是一座高达67米的宣礼塔。它虽长年遭日晒雨淋,受风沙剥蚀,但并无损伤,至今合缝严密,完整无缺。传说当年修建尖塔时,工匠把近万袋名贵香料掺入用于粘合石块的泥浆之中,800多年来,它一直幽香沁人,获得了“香塔”的美誉。

清晨和黄昏,是香塔最美丽、动人的时刻。清晨,它给人一种宁静和舒畅的感受;夜幕降临,它呈现的是古典和高雅。

在这座古老的红城,不可不去的地方是德吉玛广场。

德吉玛广场仿佛一个露天剧场,很多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舞台,包括兜售商品的小贩、舞刀弄枪的艺人、占卜算命的巫师、耍猴玩蛇的奇士,甚至落魄的失业者、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而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红袍卖水人。

西班牙画家委拉士开兹的油画《塞维利亚的卖水老人》,描绘的“卖水人”这一特殊职业,起源地就是马拉喀什。马拉喀什地处撒哈拉沙漠最北端,长年气候干旱,水源尤其珍贵。有一年,当人们因干旱缺水而奄奄一息时,忽然出现了一位身着红衣、背着羊皮囊的老人,他的羊皮囊里有甘冽的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走到哪里,就把泉水淌到哪里,救活了许多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牲畜和庄稼。于是,被救活了的人及其后代永远铭记住了这位红衣老人,让他在口口相传中成了不朽的传奇人物。

拉巴特:纯白的庄重陆地尽头的天空与大海

拉巴特位于摩洛哥西北的布里格里河口,濒临大西洋,如今是摩洛哥首都,也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拉巴特城区的许多建筑,外墙都被粉刷成上白下蓝的颜色,从高处俯瞰,整座城市在明晃晃的阳光下白得耀眼,如果走进去之后细细观察,则又蓝得绚丽,仿佛是突尼斯“蓝白小镇”的姊妹版。

进入拉巴特市区,公路两旁的鲜花四季常开,红、黄、紫、蓝,宛如彩色的阿拉伯地毯铺在眼前。沿途花丛中还有一种奇特的橘子树,它们一年四季都在开花结果,因此形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景观:同一棵树上,有的枝头正开着花,有的枝头含苞欲放,有的枝头上已结出小果实,还有的枝头上已经挂满了黄澄澄的大橘子。这种橘子能长到柚子般大小,而且皮薄、汁多、肉厚,味道酸甜适度,是宴请宾客的佳品。

拉巴特始建于12世纪,是在一座城堡的基础上一点点修建起来的,而这座城堡,就是如今尚存的乌达雅城堡,它坐落在拉巴特最北端的一块三角地带的高坡上,远远看去,很有些居高临下的气势,而走近之后,你会看到高大的城墙、城门把内城的一切严严实实地挡在身后,有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

城堡里是一个安静的世界,这里没有被纪念品商店所充斥,没有不同文字的店铺招牌,没有盯着游客不放的小商贩,仿佛一切都是老旧的模样:穿着阿拉伯长袍的大妈拎着菜篮子回家;咖啡馆外闲坐的老人捧着一杯薄荷茶,晒晒太阳、抽抽水烟;水果摊的小贩,头也不抬地认真削着果皮;就连猫咪也是懒懒地靠着墙,偶尔打量过往的行人……城内的生活一如城外的布里格里河,静静地流淌着。

还有一座建筑与拉巴特的历史紧密相连,那就是哈桑塔。18世纪中叶,埃尔曼苏尔国王在位时,凭着鼎盛的国力,雄心勃勃地计划修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宣礼塔设计高达80米。但这一宏大的工程,仅仅持续了3年就因为他去世而停建了,未完工的建筑也在1755年的一场大地震中几乎毁灭殆尽,只有尚未完工的宣礼塔幸存了下来,也就是今天的哈桑塔。这座高44米、宽16米的立方体建筑,虽然只有当初设计体积的一半,但它还是成了拉巴特的地标,对于摩洛哥王国具有非凡的意义——1956年,摩洛哥的“独立之父”穆罕默德五世,就是在这里宣布国家独立,同时确认拉巴特为国家首都的。

拉巴特的街道宽阔笔直,可以直通大西洋海岸,平坦细软的海滩近在咫尺,大西洋的海风带来氤氲的湿润水汽,是全球著名的夏季旅游度假胜地。城市内外,保护得很好的绿色植被,带来舒适、宜人的环境,城区空气清新,一尘不染,能见度极高,即使很远的景物,也能清晰地看到轮廓。傍晚时分,漫步在大西洋海岸的海滨大道上,望着落日西坠,聆听浪涛呼啸,别有一番情趣。

梅克内斯:黑色的“多门之城”最年轻、最低调、最奢华

四大皇城中,梅克内斯是最年轻的一座,或许正是因为年轻,才保留了更多的皇家气派,但在外人的印象中,这座古城声名不显,最为低调。

1672年,阿拉维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穆莱·伊斯梅尔,将梅克内斯定为首都,时至今日,阿拉维王朝仍然统领着摩洛哥王国,因此,穆莱·伊斯梅尔堪称摩洛哥皇室的祖先。

伊斯梅尔是位非常强势的国君,他骁勇善战,从25岁即位起,一生从未战败过,梅克内斯人把他视作“梅克内斯之父”:他收复了被英国人占领的丹吉尔、被西班牙人占领的休达,从而统一了摩洛哥;他还擅长经济建设、政治外交,他统治时期的摩洛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经济繁荣了,自然要搞城市建设,古城内多数遗迹都是他当时主持建造的。无论是王宫、清真寺,还是城墙、城门,乃至于伊斯梅尔自己的陵寝,每座建筑都精美异常,装饰奢华,远超其他城市。

伊斯梅尔还嗜马如命。据说,他的马厩里,养有大约1.2万匹御马,粮仓里的粮食,足够这些马吃15年!马厩外的水池储备的水,也足够它们饮用一年。当年,这些御马的生活条件,甚至远远好过那些为他修建皇城的工匠。

梅克内斯古城区于1996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蜿蜒徘徊的古城墙和城墙上众多的马格里布式古城门,因此梅克内斯也有“多门之城”的美称。

在摩洛哥,形式、花纹、大小各异的古城门被称作“Bab”。欧洲人说,在摩洛哥旅游,就是从一座Bab到另一座Bab。所有这些Bab中,最大、最美、最恢弘、保存最完美的,就是梅克内斯古城的主城门——曼苏尔大门。

当年伊斯梅尔在建造城门时,下决心要把它建成自己一生丰功伟业的纪念碑。这座恢弘的大门直到18世纪初,他去世4年后才竣工,而最终建成的城门,甚至超出了伊斯梅尔本人原来的期待。大门包括一个高大的主门和两边的几重护堡,风格上体现了基督徒皈依伊斯兰教的主题。门上的窗型孔用折叠的马蹄铁制作,复杂交织的花纹装饰着多叶式拱门,而且这些花纹里还嵌入了阿拉伯文箴言,门框上覆有一层类似菱形交织的框架。面对这座城门,考古学家惊叹不已,称其为“摩洛哥皇朝的凯旋门”。

虽然黑色并不是摩洛哥当地人喜欢的颜色,但梅克内斯一直都是“黑色”的,这个定义同样与骁勇善战的伊斯梅尔有关。当时,他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和抗衡欧洲诸国,大量招兵买马,建成一支15万人的强大军队,而这支军队几乎全部由黑人奴隶组成。传说,伊斯梅尔正是率领这支“黑色禁卫军”,所向披靡,一生未尝过败绩。因此,黑色才成为了梅克内斯的代表色。

菲斯:蓝色马赛克世界“世界上最容易迷路的地方”

摩洛哥四大皇城中,最古老的一座是菲斯古城,就整个北非地区而言,它也是第一座伊斯兰城市,建都于公元808年。有人说,菲斯古城的历史,几乎就等同于摩洛哥的历史。

从高处俯瞰菲斯古城,土黄色是老建筑的基调,只有清真寺才能配上绿色瓦顶,但若走进古城,换一种视角,又会发现一种沉静的蓝色。菲斯地区盛产独特的深蓝色颜料,早在10世纪,当地人烧制陶瓷的时候,就开始添加这种颜料,许多建筑也都使用这种陶瓷马赛克来拼贴造景。这些图案都是手工制造的,一小块一小块地镶嵌、拼花,显得古朴而典雅,历经多年光彩依旧。由于人们无法用准确的词汇来描述这种独特的蓝色,于是干脆称之为“菲斯蓝”。这无疑是一种最高的赞誉,所以菲斯也被誉为“蓝色皇城”。

岁月变迁,尽管饱经沧桑,但菲斯古城至今依然保持着浓郁的中世纪风貌,表现得最明显的,是数量众多的清真寺,全盛时,城内有700多座清真寺,现存仍有360多座。最古老的一座是建于公元809年的卡拉维因(或译“卡鲁因”)大清真寺,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城堡,而被称为“绍曼尔”的长方形宣礼塔,就是它的象征,塔基边长5米,塔高120米,塔顶筑有一个小圆顶。它以古朴、典雅的风格,成为菲斯后来兴建的数百座宣礼塔争相仿效的典范。

卡拉维因大清真寺不仅是北非地区重要的穆斯林礼拜场所,也是伊斯兰世界久负盛名的宗教和科学文化中心,同时还有规模宏大、被誉为“学术首都”的图书馆。而这座图书馆,又属于“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卡拉维因大学。公元859年,穆斯林贵族穆罕默德·法赫里之女穆哈辛娜(又名法蒂玛)倡导投资,以卡拉维因大清真寺为基础创建大学,如今它是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所承认的“仍在授予学位的全球最古老大学”,比英国牛津大学的年龄还要古老。

这所大学声名在外,但是想要在菲斯古城找到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菲斯古城占地约2.5平方公里,9000多条大大小小的街道和小巷纵横交错,没有当地人带领,进了古城再想走出来十分困难,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步行街”和“最容易迷路的地方”。有人说,走进菲斯古城是需要勇气的,即使带着指南针和古城地图,迷路也是再正常不过的结果。

“最有能耐的地图绘制师到了菲斯也得甘拜下风”,这是菲斯古城居民常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初建菲斯的阿拉伯人,还是接替他们的柏柏尔人,似乎都从来没有城市规划的概念,总是把街道巷陌修得百转千回。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刚穿过镶满蓝色瓷砖的城门,就一头扎进了比蜘蛛网还复杂的小巷,还没来得及看清这座古城,就已经迷路了。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9000多条街巷最宽的不过数米,最窄的只有0.2米,体型稍胖的人休想通过。狭窄的大巷套着小巷,小巷尽头连着更小的巷,因此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寸步难行,毛驴是唯一可以替代人力的运输主力。从狭窄小巷迎面而来的驮货毛驴,讲述着几个世纪以来不变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它们脖子上的铃铛,声音清脆,那声音无疑还蕴含着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让一让,请给古老的传统让行!”

猜你喜欢

马拉喀什皇城菲斯
山西皇城村:从挖煤炭到“挖”文化
欧盟加入WIPO《马拉喀什条约》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遗址新探
马拉喀什记忆
乔治·奥威尔《马拉喀什》中的写作技巧探析
皇城二中“同课异构”演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