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养生经之体养
2016-10-09温长路
文/温长路
我的养生经之体养
文/温长路
温长路
著名中医养生学家,中华中医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普委员会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体养,也称“形养”,就是运动养生。这本是我的“憨吃、憨睡、憨乐”六字养生经之外的内容,但作为人的本能,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所以得拿出来说说。
运则立,动则健,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程度的快慢等,都与运动状态的好坏关系密切。
但运动不是量越大越好,这是必须要明确的概念。如果经常超出身体的承受能力,不仅不能达到积极的健身强体效果,相反还会对机体健康造成损害。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积劳成疾,都是机体过劳的结果。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的“有氧运动一三五七”方案,可供大家参考:每天至少锻炼1次;每次锻炼连续30分钟,60分钟更好;每周坚持5次锻炼,能天天锻炼更好;锻炼时的心率为每分钟170(次)减年龄(数),达到中低档运动的强度就可以了。
体动是运动,心(脑)动也是运动,这也是需要明确的概念。爱动的道士与爱静的和尚同样可以获得长寿的结果,可见“动”“静”养生的方式是不矛盾的。“动”的道理前面已经说过,具体的运动方式有散步、跑步、体操、拳术、气功、登山、游泳、球类运动、骑自行车和适当的体力劳动等,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条件、爱好和居处环境适当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不用、也不能盲目与他人攀比。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的运动,都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静”的关键在于如何能“静下来”。佛教徒的那种“静”(打坐),是要达到“忘我”程度的,实际上有类似气功的作用,效果自然不凡。
生活中还有一种意念性的静养,据说对调节思维、养生健身的效果更明显:有抑郁情绪时,就想象爬山、打球、拔河等激烈运动,它能激发人的情感,使人热血沸腾;有亢奋情绪时,就想象游泳、划船、垂钓等缓和运动,它能平静人的心态,使人心境开阔;有烦躁情绪时,就想象大海、蓝天、春风等平和景象,它能安定人的情志,使人心旷神怡。如此等等,可以针对不同情绪选择多种相应的形象思维,从而达到调整大脑兴奋-抑制节律均衡的目的。因各种原因无法从事体动的人,不妨采取“心动”的方式试试。
世界卫生组织在综合多种研究结果后,认为步行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因为步行涉及全身的组织器官,有利于骨骼、肌肉、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新陈代谢能力的加强。世界心脏病学之父怀特,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步行对健康有特殊益处”的论断,建议“每个人都应当把坚持每天步行当成一种有规律的终生运动方式”。他身体力行,天天不间断行走,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在北京访问期间每天都要上下爬12层楼梯。
笔者也算步行运动的崇尚者,一生坚持每天早、晚各走1小时路,基本是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的。步行的节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所变化:年轻时代是快步走;中年以后变成正常出行的中等步履;进入老年时代,又一次减速,就成为典型的“压马路”式的散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