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30年代汉口“模范图书馆”筹建始末

2016-10-09傅才武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汉口模范图书馆

耿 达 傅才武



20世纪30年代汉口“模范图书馆”筹建始末

耿达傅才武

民国时期,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中心机关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汉口作为“全国交通之中点”,其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世纪30年代,筹建“模范图书馆”成为汉口市政府和知识分子的理想。模范图书馆的筹建先后经过了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具体筹备等阶段,并成立了汉口市图书馆筹备委员会,专门负责筹建事宜。汉口市政府、各社会团体、民间机构以及广大市民为筹建模范图书馆付出了艰辛努力,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寄托于中英庚款补助,加之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建立模范图书馆的梦想无奈破灭。表1。参考文献15。

模范图书馆社会教育汉口市图书馆筹备委员会

20世纪30年代,汉口市政部门和知识分子积极谋划筹建“模范图书馆”,并得到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广大市民的踊跃支持,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模范图书馆”筹建运动。但一直以来,学界对这一运动甚少关注,更是缺乏系统研究,在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中鲜见提及。基于此,本文利用民国时期的档案和报刊材料对这一事件的筹建过程进行梳理回顾,以还原当时各界人士筹建“模范图书馆”的情境,并总结分析“模范图书馆”的设计特色及其筹建失败的原因。

1 筹建背景

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可分为萌芽时期(1901—1911年)、成长时期(1912—1937年)及抗战与复员时期(1937—1949年)[1],汉口市当局“模范图书馆”的筹建活动正处于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成长期的快速发展阶段。此时期,民国政府大力提倡社会教育,把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中心机构予以推广,在管理体制、图书借阅服务、规章立法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另一方面,“新图书馆运动”蓬勃兴起,图书馆建设更加注重管理和服务工作。此外,汉口是我国近代“交通文轨”之地,交通便利,文教事业发展成绩斐然,在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版图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1.1社会教育的大力提倡

清末新政时期,晚清政府就已经意识到文化教育和图书馆的重要性。“世界日进文明,典籍乃益臻繁富,收藏庋置,非国家有此余力,不能求其赅备无遗。”[2]“图书馆者何也,所以输入文明,实验教育,坚其信心,富其能力者也。”[3]图书馆被认作是“开风气”“保国粹”“启民智”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于是在学部之下设图书馆司专门管理图书馆事项,并责成地方政府筹建图书馆。民国建立后,社会教育成为一股强大思潮,“社会教育的基本要义是向广大民众普及知识,传授技能,以提高民众素质,最终唤起民众,改良社会”[4]。民国政府把图书馆视为社会教育的中心机构,通过行政命令和法律规章明确要求地方政府设立向民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1919年,《全国教育计划书》发布,教育部强调“应积极整理扩充图书馆”,“并拟择国中交通便利文化兴盛之地,分别建设,以资观览”[5]。由此,图书馆建设成为近代都市市政建设的重要议题。“自从社会教育发达以来,图书馆在社会上的位置,也为之一变。”[6]社会教育受到民国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持,并通过图书馆立法、规程规章、经费预算等形式加以规范和推广。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媒介得到了民国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各大城市形成了建设图书馆的热潮。

1.2“新图书馆运动”的兴起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展后,在“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指引下,西方各种主义如洪水般涌入中华大地。1917年,祖籍湖北的沈祖荣留美归国,极力抨击中国旧式藏书楼的陋习,倡导建立新式的效仿美国的图书馆事业,从而拉开了“新图书馆运动”的序幕。“新图书馆运动”以汉口、北京、南京为中心向全国各个地区进行辐射,以传播西方近代图书馆观念、普及近代图书馆管理方法、培养新型图书馆人才为目标[7]。“新图书馆运动”提倡图书馆由收费走向免费开放,创新服务方式,通过设立巡回文库进行流动循环服务,面向广大公众实行社会教育。“新图书馆运动”推动了图书馆的平民化进程,促使国民政府建立了“国家-省立-市立-县立-乡村”五级公共图书馆网络,并带来20世纪30年代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高潮。

1.3汉口图书馆事业的勃兴

汉口是我国近代的工商业重镇,明清时期即进入“四大名镇”之列。1861年开埠通商后,经济地位和交通区位更加突出,“大汉口”的经济实力可与“大上海”并驾齐驱。在张之洞主政湖北期间,汉口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社会教育思潮广泛普及和“新图书馆运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汉口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开创了新的局面。到1936年,汉口各类图书馆总量达到78个,种类涵盖学校图书馆、机关图书馆、民众图书馆和专门图书馆等。从图书馆建立时间来看(有5个馆建立时间缺失),1927年到1936年为图书馆建设的高潮期,其中仅1934年就建有31个,为民国时期汉口图书馆建设的峰值[8]。

2 筹建经过

虽然汉口图书馆事业在清末至民国初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一直未有大型图书馆。20世纪20年代,汉口规模较大的图书馆主要有市商民协会设立的“汉口市图书馆”、汉口工商俱乐部设立的图书室和汉口市党部图书馆等。截至1933年9月,完全对民众开放的较大型图书馆仅存一所“汉口市立民众图书馆”,后因沿江马路拆修,该馆被外迁并同中山公园、民众教育馆合并,实际上等于取消[9]。大型图书馆的缺乏与20世纪30年代汉口的“文化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建设一个大规模的“模范图书馆”成为汉口市政当局实施社会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市民追求文化知识的基本诉求。

2.1调查研究

20世纪20、30年代,汉口被设立为特别行政市,政府积极推动“市政改革”,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并派人赶赴北京、上海进行调查,其中对城市图书馆建设做了专门考察研究。参与调研的汉口工务局局长董修甲对图书馆建设十分看重,认为“市立图书馆,为全市市民共用共有之图书馆”,各国都市“不惜以重大经费,设置之”;“但我国各市,对于市立图书馆问题,尚未能十分注意,京沪杭三市,虽成立三年之久,但仍未设置一稍有规模之图书馆,我汉市方成立年余,自更谈不到矣”。因此,“市立图书馆,于我汉市,至为重要,如能设立比较有规模之市立图书馆,则裨益于市民之处多矣”[10]。此为提议在汉口建立模范图书馆的先声。除此之外,他还进一步认识到,建设经费和图书购置问题是关键,建议应由市教育局统一筹集建设经费和征集书籍:由市政府拨款十万元,而购地费为市政府公地则可以省去;图书之筹集由市政府发起,向市民募集书籍购置费与设备费;登报号召各机关、团体及全体国民捐助书籍,并规定奖励办法,以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捐书运动[10]。

作为汉口市政建设的设计师,董修甲通过调查研究不仅得出“规模之市立图书馆”对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重要性,并且还提出了初步构想,特别是其对最为重要的建设费用问题和图书征集问题的探讨,对进一步规划设计模范图书馆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2.2规划设计

1929年,刘华锦发表《建设武汉模范图书馆之计划》一文[11],提出了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他首先指出,“吾鄂为首义之区,本创作之真精神,吾鄂人当奋起猛进,不让人先,经营图书馆事业,以资提倡。经费则由本省政府担任,凡热心之教育家、慈善家亦可乐意捐资,并得向中央政府请求辅助。先组织吾鄂模范图书馆筹备委员会,由筹备委员会而产生吾鄂人所企望之武汉模范图书馆”。接着便论证了汉口作为模范图书馆建设场地的缘由:“汉口为全国交通之中点,人民汇集之要区,最宜于为吾鄂模范图书馆建立之所。建筑雄伟壮丽之新图书馆,附设博物院于其中,以昭示全鄂,为教育光,藉以推广图书馆事业,促进民众教育。”[11]汉口作为交通要道和人口汇集之地,是模范图书馆建设的理想之地,是促进湖北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模范图书馆当隶属于湖北省教育最高行政机关,通过图书馆委员会具体执行各项权利,其组织系统由图书馆委员会、图书馆馆长以及各部主任组成。模范图书馆应特别重视阅览功能,通过设立分馆体系和巡回书库的流动形式来扩大图书阅览的覆盖范围,并且注重阅读人员的构成,尤其重视儿童和工人,将服务延伸到学校、医院、监狱和乡村等地方。同时,模范图书馆还非常重视收藏功能,通过典藏、修补、图书影印和写本善本的珍藏来提升文献的功用和价值,收藏书籍包括目录学、公文档案、地方志、艺术文学和中山纪要,涵盖范围和内容非常广泛[11]。

至于创办经费,由省政府承担,预算为110万元,另外设立80万元作为模范图书馆的独立基金(具体见表1)。对于基金的具体来源可利用庚款、民众捐资以及中央政府之补助金,其年息则供图书馆经常费之用。另外,湖北省政府每年须补助若干万元以充其数[11]。

表1“模范图书馆”经费支配情况

项目具体内容金额甲.基金80万元乙.创办费110万元1.建筑费60万元2.书籍费40万元3.设备费10万元丙.经常费20万元1.薪俸10万元2.图书费7.5万元3.设备费2.5万元

建筑设计与图书馆的效用密切相关,不能不详加注意。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外在条件,还要注重内部构造。“吾人须注意其建筑之坚固否、壮丽否、易于扩张否、便利否、能避火险否。当研究图书馆建筑计划时,须先精密审查内部诸室之配置,然后及其外观,不得以建筑上之理由,而忽略其内部配合上之便利。”[11]馆内必须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设备整齐便于应用,各部办事室务求联通,以便参考、研究、讨论,以不打扰观众阅览为要则。而对于休息室、男女便所、暖气管、气窗、电灯、电扇等装置务必齐全。只有同时兼顾建筑的外在环境与内在机理,这样的图书馆才是实用的、有功效的、便于发展的[11]。

对于事业活动,规划方案中指出应设立六大事业部门:特藏部、图书馆事业推广部、参考部、印刷部、博物院、革命事业宣传部。其中事业推广部尤为重要,一是模范图书馆要委任专职人员办理巡回文库,以推广图书馆事业至无图书馆之区域,普及与提高民众教育,增加民众研究学术之兴趣;二是创办乡村图书馆,注意农民教育,兼办儿童图书馆;三是特设学校部以扶助学校图书馆之不足;四是设立讲演部,分定期与临时两种讲演,设法唤醒民众,促进平民、社会、专门教育之进步;五是创办工人部、商业部、医院部、监狱部,为工人、商人、病者、囚犯提供读书及陶冶知识之机会[11]。模范图书馆所规划的部门和各项活动,具有针对性、广泛性、平等性的特点,体现了其“启民智、伸民权、利民生”的主张。模范图书馆的出发点和目标坚定高远,即在社会民众教育事业上要做出实践、做出典型,成为“他省之模范”,以提供示范和借鉴[11]。

刘华锦对模范图书馆的规划设计得到了汉口市当局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为之后具体筹备过程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

2.3具体筹备

经过长期的讨论和准备,汉口市图书馆筹备委员会于1936年9月18日成立,胡国宁为委员会主席。筹委会制定了《汉口市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工作计划大纲》,“本会为扩展汉口市文化事业建设起见,特筹备创立大规模之图书馆一所”,筹备会议重点着手解决建设资金和图书问题。关于筹募基金,除请省市政府和中央各部院拨助外,由各筹备委员向市各机关团体直接劝募,并请市政府举行义务赛马或分令各剧场票房演剧筹助,还发动各校学生向家长劝募。而图书馆所备之书籍除尽量筹款购置外,还请汉口市新闻报纸杂志及儿童读物展览会将征集之书报杂志全部移充,并举行捐书运动,向热心教育人士、公务员、各界名流及收藏家募集,请各书店报社杂志社尽量捐给[12]。

筹委会的倡议和号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响应。“本会自二十五年十一月份起至二十六年五月底止,所收各方捐款共计国币五千八百六十二元零五角整。”[12]捐款者涉及政府部门(江苏省政府、青岛市政府、平汉铁路局)、社会团体(中央研究院、梅兰芳剧团)、行业公会(棉花行业公会、精盐公会、汉口市公会)以及民众个人。其中,筹委会视梅兰芳剧团来汉口演出为筹集资金的一个重大契机。1937年4月,梅兰芳剧团来汉进行演出,筹委会立即与之联系义演事宜,梅剧团欣然应允。此次义务串演共获得利润4937.85元,为筹委会收到的最大单笔捐款。在梅剧团演剧筹款过程中,汉口市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4月27日,汉口市商会转发了图书馆筹备会要求各同业公会积极推销剧券以筹建图书馆款项的函:“图书馆关系地方文化,急待举办,只因设备一切需款较巨,适值梅剧团在汉演剧之际,商得梅艺员同意,于五月一日演义务剧一日,请由各业踊跃推销剧劵以资腋而便筹办等因,并送到戏劵,嘱为分送,各业推销前来。”[13]

各类公司企业也积极参与,为模范图书馆的兴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既济水电公司表示,愿为图书馆的建设优惠水电费用,并承诺为模范图书馆开展的相关活动提供赠品、奖品。与此同时,筹委会陆续收到各方各种书籍刊物612册,涵盖法律、历史、艺术、文学、社会学、摄影、档案纪要等种类。

此外,筹委会还积极寻求中英庚款的补助。“时局艰辛,国民经济枯窘,奔走呼号,殆已声嘶力竭,终于募款运动,成绩殊少!本市居全国中心,文化落后,图书馆之建立,需要甚为迫切,益见本会筹备责任至重且大。现馆址基地,划拨有着,设计共需建筑费国币15万元,赖地方财力完成,势有未逮,因思英庚息金,用于补助有永久性之教育文化之建筑,及有关全国重要文化事业为原则,其支配标准必兼顾全国各文化中心,俾使事业集中,效果普及,以救济国内教育文化一缺点,早经规定有案。行政院递交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补提通过一次补助汉口市图书馆建筑费国币10万元,其余由地方筹足。”[14]1937年4月,国民党党、政、军要人何成睿、黄绍竑、徐源泉、吴国桢等人再次发出了兴建模范图书馆的“时代强音”[15]:

窃以为阐扬文化,端赖图书,提倡学术,惟凭载籍;当兹举国亟图复兴之际,允宜乘时发展文化事业,普及社会教育,启迪人民思想,以振风尚,而挽国运。汉口位于全国中心,为华中重镇,输轨交错,观瞻所击,顾以时局艰辛,度支困之,教育事业,仅其端倪,文化建设,犹付阙如,尤以图书设备欠缺,靡不引为遗憾!驯至民智低落,民气消沉,观念前途,弥深隐忧!成睿等有鉴及此,爰于上年十月发起筹设汉口市图书馆,并聘国亭等于同月组织筹备委员会,负责进行,数月以来,募款捐书,差幸稍有成数,基地划拨,亦经商洽就绪;惟以建筑工程计划颇宏,创造匪易,需费孔多,否则殊不足以垂永久而应时宜。虽有募集之款,究属杯水车薪,重以地方频年灾患迭乘,竭其财力,势难完成。签以庚款息金规定用于有永久纪念性之教育文化之建筑及有关全国之重要文化事业为原则,经提本筹备会第八次全体会议议决,专案申请。大会赐予一次补助建筑费国币十万元,以后每年酌给补助,以宏设备等语记录在卷;查文化事业,应谋效果普及,庚款息金,宜兼顾全国各文化中心为适当之支配,以救济国内教育文化之缺点,早经大会议列支配标准,呈准。

然而对英庚款项目的申请陷入了长期的拉锯战。由于当时英庚款集中用于补助中央图书馆之建设,因此无法顾及汉口模范图书馆的建设。最终,由于补助申请迟迟未获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批准,主要建设资金长期无法到位,加之时局动荡、政府财力有限,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此事不了了之,建立模范图书馆的理想就此破灭。

3 结论

筹建汉口模范图书馆的宗旨是为了发挥图书馆的“模范作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教育的功能,从设计方案和筹建过程来看,其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建设主体多元,充分调动民众参与。大规模图书场馆的建设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政府主导、社会团体和民众的共同参与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建设模式。汉口模范图书馆的筹建主体虽然是政府,但市政当局意识到了自身力量的局限,于是积极发挥商会、公司企业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同时充分调动民众力量,通过捐款、捐书活动来弥补图书馆的资金和资源缺口。

第二,管理组织健全,体系完备,功能明确。汉口模范图书馆实行委员会管理机制,委员会是最高管理机构,通过图书馆委员会、馆长和各部门主任的分工合作,来协调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汉口模范图书馆的部门体系完备,设有博物院、立法部、特藏部、印刷股、发行股、装订股、编目股、标题股、分类股、购书股、选书股、指导股和流通部。各部门职能明确,对规章制度-图书购选-编辑发行-图书流通-图书珍藏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

第三,注重功能建设,拓展公众服务职能。图书馆是推行社会教育的核心机构,注重社会教育是图书馆的自身使命。汉口模范图书馆的设计十分注重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积极拓展公众服务功能,尽可能地扩大受众群体。如在图书流通环节设立了乡村部、商业部、监狱部、保留部、医院部、互借部、工人部、音乐部、儿童部、讲演部和学校部,并辐射到郊区和乡村,尤其可贵的是还重视对罪犯、病人、工人、儿童和学生等特殊人群的特殊服务。

第四,规划设计周全,着眼长效发展。汉口模范图书馆的规划设计考虑周全,不仅涉及到图书馆的管理组织、经费运转、人员构成、活动开展,还考虑到图书馆的馆址选择和建筑风格。如馆址易设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方,建筑风格不仅要典雅优美,与环境协调,还要求内部结构实行功能分区,并要为以后的扩容留有余地,“效用最大化、最优化”一直是汉口模范图书馆优先考虑的原则。

汉口模范图书馆的规划设计富有系统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其始终把社会教育作为图书馆发展的使命,把管理和服务作为图书馆建设的两大核心要素,其设计理念对现代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筹建模范图书馆一直是民国时期汉口市政府和民众的梦想,汉口市政府和民众为筹建模范图书馆从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到具体筹备都付出了艰辛努力,然而“理想终究敌不过现实”,筹建模范图书馆的梦想最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破灭。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缺乏充足的建设资金。大规模图书馆的建设必然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持,建设资金一直是筹建议程中的焦点问题。至于如何筹集建设资金,从前期董修甲的调查研究、刘华锦的规划设计到汉口市图书馆筹备委员会的具体筹备,都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并在筹备过程中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的补助,还号召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广大市民的积极募捐。但这些捐款毕竟有限,杯水车薪,与建设模范图书馆需要的百万之巨相去甚远。

其二,依赖外力。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加之“地方频年灾患迭乘”,1927—1935年武汉地区水灾、旱灾频发,特别是1931年汉口特大水灾,使武汉三镇被淹长达两个月之久,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损失。虽然筹委会尝试各种努力,但“奔走呼号,殆已声嘶力竭”而“成绩殊少”。筹委会最终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中央财政补助,特别希望获得中英庚款项目。对于文化事业建设,中英庚款董事会补助建设了中央博物馆和中央图书馆,对于地方层面则很少顾及。汉口市政府和汉口市图书馆筹备委员会虽然多次竭力申请,但资金款项最终却无法到账。

其三,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打断了筹建工作的部署。日本侵华战争严重扰乱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和文化建设,1938年日本进犯华中,持续四个月之久的“武汉会战”给武汉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城市建设不得不中断。武汉的图书馆事业辗转迁移到宜昌、恩施和重庆,文化的“火种”才得以保存。

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汉口筹建“模范图书馆”的考察,可以得知文化建设必须要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之上,没有雄厚的财政资金、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没有和平的社会环境,一切重大文化建设项目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梦幻之境。

1 杨子竞.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史研究概述[J].高校社会信息,2004(6).

2 考察政治大臣端方、戴鸿慈奏陈各国导民善法请次第举办折[N].天津大公报,1906-15-08.

3 创设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院募捐启[N].湖南官报593号,1904-03-15.

4 范玉红.中国近代图书馆建设的社会教育意识[J].图书馆,2005(4).

5 李桂林,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961.

6 杜定友.图书馆与成人教育[M].北京:中华书局,1933:158.

7 张树华,张久珍.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9.

8 民教情报·四:二十四年度全国公私立图书馆统计[J].教育与民众,1936 (5).

9 汉口图书馆历史知见录[C]//皮明庥,吴勇.汉口五百年:新编汉口丛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31-232.

10 董修甲.调查京沪杭三市市政府报告书[J].新汉口:汉市市政公报,1930(1).

11 刘华锦.建设武汉模范图书馆之计划[J].武昌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1).

12 汉口市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工作计划大纲[Z].武汉市档案馆藏,卷宗号LS009-31-00202.

13 汉口市商会转发图书馆筹备会要求各同业公会积极推销剧券以筹建图书馆款项的函[Z].武汉市档案馆藏,卷宗号LS1-1-0105-040.

14 汉口市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寻求中央英庚款[Z].武汉市档案馆藏,卷宗号LS009-31-00202.

15 筹设汉口市图书馆计划暨汉口市图书馆建筑图样[Z].武汉市档案馆藏,卷宗号LS009-31-00202.

(耿达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15级博士研究生,傅才武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

The Entir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Hankou Model Library in 1930s

Geng DaFu Caiwu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of public education, the library had caught high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As the nation’s transportation center, the librarianship of Hankou had maken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the 1930s, to build a “model library” was a good ideal for Hankou government and intellectuals. It had gone through the phases of research, planning and design, specific preparatory, and organized the Preparatory Committee of Hankou City Library, which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preparation matters. Hankou municipal government, social organizations, private institution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had maken hard work to build the model library, however, due to limited government financial resources, over-reliance on Sino-British Boxer Indemnity subsidies, and then Japan’s full-scale invasion war broke out,the dream of establishing the model library was shattered. 1 tab. 15 refs.

Model Library; Public Education; the Preparatory Committee for the Hankou City Library

2015-12-14

猜你喜欢

汉口模范图书馆
从平江起义走来的模范红十二团
梅兰芳汉口吃河豚
《汉口北》
汉口火车站北广场建设及交通组织方案
图书馆
模范邨
——给祖母
模范护工
去图书馆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