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会化阅读行为调查分析
2016-10-09茆意宏
张 云 茆意宏
高校学生社会化阅读行为调查分析
张云茆意宏**通讯作者:茆意宏,E-mail: maoyh@njau.edu.cn
探索高校学生的社会化阅读行为特征,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在探讨社会化阅读行为框架的基础上,设计高校学生社会化阅读行为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基于高校学生社会化阅读行为特征的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阅读推广策略,包括:链接、介绍和宣传多种社会化阅读平台;重点利用微信平台;进行阅读主体的分众研究,帮助选择阅读交流对象,在低学历、低年级学生中增加推广活动的频次、丰富阅读引导的途径;提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设置多元化的阅读交流主题;重点推介新媒体阅读设备和阅读方式;关注社会化阅读过程,提供全程服务;加强对阅读交流内容的管理与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新的阅读和交流体验。图4。表5。参考文献17。
社会化阅读数字阅读阅读服务阅读推广
1 引言
社会化阅读是用户基于互联网环境参与互动、分享和交流的新兴阅读方式。该阅读方式是Web 2.0理论与应用的产物,并与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紧密结合,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新阅读设备或阅读应用必不可少的功能。现有的社会化阅读服务主要包括以下3种类型:以Flipboard、Zaker(扎克)、鲜果联播、网易云阅读等为代表的社会化阅读平台,以Kindle等为代表的具有社会化功能的电子阅读器,以及以豆瓣读书、书客社区等为代表的社会化阅读社区。
社会化阅读虽然不是一种新现象,但在互联网环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特点,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化阅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定义[1-4]、类型[5,6]、用户[7-9]、应用[10,11]等方面。学术界与企业界大多认为社会化阅读会成为未来阅读的主要形态,图书馆应该采取基于社会化阅读的阅读推广策略[12,13]。郑满宁等人研究发现,在移动互联时代,社会化阅读的核心用户群体为22—40岁、本科以及以上脑力劳动者[9],高校学生是社会化阅读的主体人群之一。高校图书馆是大学校园提供阅读服务的主要机构,探索高校学生的社会化阅读行为特征,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阅读服务的研究缺乏基于不同人群的分众研究,对于服务对象的阅读行为特征、阅读平台的利用以及阅读服务的效果等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将基于传统阅读学理论与社会化信息行为理论的研究成果,探讨社会化阅读行为的框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学生的社会化阅读行为特征,继而根据这些特征提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服务策略,力图为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服务的水平提供有效的思路。
2 社会化阅读行为框架
社会化阅读是传统阅读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媒体环境下的演变,与传统阅读一脉相承。曾祥芹先生的传统阅读理论将阅读分为主体、客体与本体三部分[14]:阅读主体即读者,不同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生理、阅读心理、阅读智力以及阅读素养等不同;阅读客体包括阅读对象、阅读时间、阅读环境等;阅读本体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是精神领域里的认知心理活动,包含感知、思维、联想、想象、情感、记忆等一系列活动。社会化阅读包括阅读主体、阅读客体的社会化过程,而在主体和客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阅读本体社会化的特征也更为明显。社会化阅读本体即社会化阅读行为过程,参考社会化信息行为将其分为社会化阅读资源搜寻行为和阅读交流分享行为。传统阅读中个体的内化心理活动在社会化阅读中依然存在,不在本研究之内。
在传统阅读中,阅读主体是单个的人,阅读行为由阅读主体在封闭的环境中独立完成;在社会化阅读中,阅读过程的参与者由个体发展成为多人甚至群体。在某一段阅读时间内,在不同的阅读环境(不同的网络平台和应用)下,同一个阅读对象的阅读者可能包括某一位阅读主体及其好友、作者、亲戚、同事,甚至是志趣相投的陌生人,并且阅读主体通过阅读结识的书友可能越来越多。不同主体之间进行阅读互动,建立联系。社会化阅读,促进了阅读主体的网络社会实践和网络社会关系的建立。在阅读主体的社会化阅读关系网络里,阅读主体既有不同于其他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认知、阅读目的、阅读生理、阅读心理、阅读智力以及阅读素养等,又有与该网络群体成员相似的阅读特征。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阅读兴趣是凝聚阅读主体最重要的因素,个体的社会化阅读意愿和目的、在群体中的地位、社会身份认知以及群体互动、群体关系、群体信任、群体价值观等是吸引阅读主体加入某个阅读群体的重要原因。
在传统阅读中,阅读客体相对固定,阅读对象有图书、报纸、期刊杂志等纸质资源,广播、电视、电影等视听型资源,或者实物资源,阅读内容在数量上不会增多或减少,读者有自己的见解或感想只能放在自己的头脑里,或者脱离阅读载体通过其它途径与他人交流。而社会化阅读的对象则是开放的系统,阅读对象在阅读主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内容,新的内容又成为阅读主体阅读的对象之一。除了用户生成内容,社会化阅读服务商也在阅读对象的社会化方面进行拓展,聚合相关主题内容,通过系统推介或者用户定制的方式进行推荐,并设置分享按钮,在不同的阅读工具或平台上进行推广,使阅读对象的社会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网络环境下的阅读交流工具,包括阅读平台、阅读交流社区、电子阅读器等,提供的标注、评论、摘要、分享等功能,使阅读的社交功能特征更为明显。社会化阅读平台和工具是社会化阅读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化阅读过程至关重要,没有合适的社会化阅读平台和工具就不可能有顺利和持续的社会化阅读行为。
在传统阅读中,用户获取信息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信息查询,用户一般具有明确的信息需求;一种是信息浏览,用户没有明确的信息需求,在信息浏览的过程中通过偶遇的方式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社会化阅读资源的寻求也符合以上两种情况。用户可能已有目标性的阅读内容,直接进入阅读平台进行搜索;或者不知道具体要读什么,随意浏览。研究表明,阅读资源寻求行为的社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Evans等人发现[15],50%以上的用户在进行信息搜寻行为前会先征询他人意见,或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或直接采纳他人建议;同时,用户之间的交互行为有助于后续搜索、信息共享和寻求反馈。Borgatti等人发现[16],在社会环境中,人们倾向于向领域专家、最近的朋友或那些愿意参与解决问题的人寻求帮助,从而获得有用的信息。社会化搜索、社会化书签、社会化推荐是三种常用的社会化阅读资源寻求方式,其中:社会化搜索是指利用在线社会网络、社会化媒体、社会化标注系统等社会化信息系统,将搜索引擎技术与用户的社会关系图相结合,以达到提高搜索质量与相关度的目的[16];社会化书签是指采用标签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内容聚合,通过使用不同的标签把不同主题的资源分别归类,然后通过标签搜索,发现相关主题的阅读资源;社会化推荐是指通过社会媒体应用与推荐技术的结合,用户可以获得系统根据对用户偏好的判断而推荐的信息或服务。社会化图书搜索是社会化搜索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不同于传统搜索,这种搜索是在图书元数据和用户生成内容中进行搜索。利用用户生成内容中的标签、评论和点击率来发现信息[17]。阅读社交网站拥有大量书评、图书推荐、朋友们有关阅读的新鲜事、图书榜单、互动社区等,用户可以通过随机浏览或者主动搜索来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阅读类社交网站提供想读、接下来会读等标记功能,提示读者把将要读或想读的书放进自己的阅读书单或者购书单里,刺激读者的购买行为。Goodreads等社会化阅读平台就为用户提供了图书推荐引擎和图书搜索引擎,方便用户寻求阅读资源。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阅读交流分享行为也变得更为普遍。用户分享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在阅读中或阅读后,用户可以将感受、评价以及心得在社交网站上以书评、读书笔记、评分、推荐、新鲜事、社区讨论等形式分享给好友,可以对阅读内容进行标注、做标签或者收藏为书签。这种反馈和分享,可以为其他读者提供参考。阅读交流后还会有一系列的延伸行为,比如可以访问相关网站、购买相关资源、线下交流、建立线下社交关系等。社会化阅读与单纯的网络社交不同,社会化阅读关系既受阅读交流对象以及他们之间空间距离的影响,又受阅读交流频次、交流时长、实时和异时交流等因素的影响,能否持续或转变为现实的社交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基于上述分析,对应于传统阅读,本文将社会化阅读行为构成框架分为三部分,如表1所示。
表1社会化阅读的构成框架
阅读社会化活动具体表现阅读主体社会化社会化阅读意愿、社会化阅读兴趣、社会化阅读目的、社会化阅读认知、参与阅读群体、群体关系阅读客体社会化社会化网络环境、社会化阅读工具(阅读平台、社区或电子阅读器)、社会化阅读产品社交功能(发表或回复书评、评论、帖子、读书笔记,关注或收看收听,聊天,推荐或转发或分享,标注或注解,做标签、收藏为书签)、社会化阅读对象(用户生成内容、内容聚合、内容推荐)社会化的阅读过程社会化阅读资源寻求(搜索/偶遇、他人或系统推荐)、社会化阅读交流分享(交流时长、交流频次,交流方式、交流后续行为)
3 研究方法
3.1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文选取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学历的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社会化阅读行为抽样调查,调查问卷题项的设计依据表1的社会化阅读行为框架。预调研在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研究生中展开,根据预调研结果对部分题项和语句进行了修改。
3.2调查抽样与实施
正式调查采用两种调查方式。一是现场调查,在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发放问卷共180份,回收150份,去除无效问卷36份,实际有效问卷114份。二是通过问卷星调查网站进行在线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75份。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89份,问卷有效率达到89.9%。运用SPSS21.0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Cronbach’s α值是0.947,表明问卷的信度良好。
本次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特征如下:以18—25岁的高校学生为主,本科生占比最多,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超过半数,女生人数超过男生人数(如表2所示)。
表2高校学生社会化阅读行为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特征人数百分比(%)累计百分比(%)年龄18周岁以下254.244.2418-25周岁51286.9391.1726-30周岁203.4094.5731-40周岁325.43100.00性别男性21436.3336.33女性37563.67100.00学历大专13222.4122.41本科36561.9784.38硕士研究生及以上9215.62100.00专业文史哲学416.966.96管理学32455.0161.97理学406.7968.76工学9415.9684.72医学10.1784.89其它8915.11100.00
4 数据分析
4.1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化阅读的总体情况
按照被调查对象是否参与过社会化阅读交流,将其分为两类人群,参与过的学生有402人,约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68.25%,没有参与过的占31.75%。关于高校学生不与他人交流阅读的原因,19.79%的学生认为阅读纯粹是个人的事情,没有必要与他人分享交流;有5.88%的学生认为与人交流阅读体会会浪费时间;64.17%的学生认为缺乏合适的阅读交流对象;58.82%的学生由于缺乏或者不知道有合适的交流平台和工具而不与他人交流阅读;6.95%的学生因“没有时间”或“没有读那么多的书”而不能参与阅读交流。
4.2利用图书馆阅读交流平台和工具的状况
图书馆早已开始利用Web2.0的各种媒体和工具开展社会化阅读服务,但高校学生利用这种平台或工具的情况并不乐观。
90.32%的学生赞成学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阅读交流平台或社区,1.70%的学生不赞成,有7.9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根据高校学生的人口统计特征对统计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不同学历的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提供交流平台的态度不同。93.15%的本科生赞成学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阅读交流平台,13.64%的专科生和10.87%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
但在关于图书馆是否提供了可以进行阅读交流的服务平台和工具中,有34.80%的学生回答没有提供,23.26%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只有41.94%的学生明确回答图书馆提供了相应的阅读交流服务平台和工具,如图书馆微博、微信公众号、在人人网建立的图书馆社区、在阅读平台豆瓣读书上建立的小组、部分图书馆自建的阅读交流网站等。在这些平台和工具中,学生对于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微博的了解程度最高。
在知晓图书馆提供了多种社会化阅读平台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利用这些平台或工具的情况也不乐观。有56.28%的学生会通过图书馆网站进入社会化阅读平台,有19.03%的学生直接进入,有24.70%的学生从不进入社会化阅读平台。
45.70%的学生进入交流平台或社区是随机的,他们通常随意浏览,阅读目的并不明确。54.30%的学生进入交流平台或社区目的明确。其中,58.06%的学生已经有了目标读物或者已经读过相关的内容,他们到网络上仅是看看别人对于同一部分内容的看法和意见,以便有进一步的了解;51.08%的读者以参与阅读讨论、寻找和结识有相同兴趣的书友为目的。只有9.14%的学生在阅读交流平台上购买过纸质书或电子书。
4.3阅读内容获取的状况
高校学生获知阅读对象的途径很多,86.57%的调查对象认为来源于好友推荐,51.00%认为来源于专业教师或专家名人推荐。由此可见,好友、教师、专家和学者对高校学生阅读行为有重要影响。从书评信息获知、从图书广告信息或图书排行榜单获知、其他读者推荐获知阅读读物的学生比例差别不大,分别占比47.26%、45.02%和44.28%。除来源于他人的推荐和建议外,他们也会在随机浏览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占比42.29%。通过搜索引擎推荐来获取读物信息的占40.30%。通过阅读交流平台推荐或个性化推荐来获知读物的则较少,这有可能是服务机构提供的个性化推荐服务不到位,也可能是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还没有被激发(见图1)。
图1 高校学生获知阅读对象的途径
高校学生对于阅读交流平台或其他读者推荐的读物采取的态度比较理性,75.12%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阅读与否;23.88%的学生对于他人推荐的资源比较信任,都会阅读;只有1.00%的学生选择从来不读。根据高校学生的人口统计特征对统计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见表3),不同学历的学生在对于他人推荐读物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学历越低的学生对于系统或他人推荐的读物的接受程度越高。39.77%的大专学生对于系统或他人推荐的读物比较信任,总会阅读,其比例远远高于硕士及以上学生的19.05%。这些数据从一个方面说明在低学历高校学生中进行阅读推广和阅读引导的重要性。
表3学历、对推荐读物态度两个变量的卡方检验
卡方值自由度渐进显著性卡方18.671a8.017
3个单元(20.0%)具有小于5的期望频率,单元最小期望频率为1.06。
4.4阅读交流的状况
(1)阅读交流的目的
高校学生进行阅读互动、分享与交流的目的很多,其中获取信息或知识是他们的首要目的,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信息与知识位居其次,阅读内容之后有感而发、与他人交流从而释放自己从书中获得和积蓄的情感排在第三。第四位后依次为与他人讨论并解决问题、通过阅读交流结识志趣相同的书友、通过阅读交流来打发时间。只有6.22%的学生选择在阅读交流中表现自己,吸引他人关注。有1.99%的学生选择参与阅读交流是受其他同学或者好友的邀请(见图2)。
图2 高校学生进行阅读互动、分享与交流的目的
根据高校学生的人口统计特征对统计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见表4),不同学历的学生在进行阅读互动、分享与交流的目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获取信息和知识、与他人分享信息或知识以及讨论并解决问题等方面,学历越高,高校学生的这种目的性越强。在选择与他人分享信息或知识方面,大专、本科以及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三个学历层次学生的比例分别是43.18%、58.57%和73.02%;在讨论并解决问题方面,三个学历层次学生的比例分别为36.36%、41.43%和53.97%。而在释放情感、打发时间和表现自己等方面,情况相反,随着学生学历的提高,高校学生阅读交流的这种目的性越弱,大专学生所占的比例比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学生高。
表4学历、对阅读交流目的的认知两个变量的卡方检验
4个单元(16.7%)具有小于5的期望频率,单元最小期望频率为1.27。
(2)阅读交流的频次
53.48%的高校学生一个月或更多时间进行一次阅读交流,14.93%的学生两周进行一次阅读交流,每周进行一次阅读交流的学生比例为13.93%,17.66%的学生每周进行两次及以上的阅读交流。根据学生的人口统计特征对统计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阅读交流的频次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越低的学生进行阅读交流的频次越高。
(3)参与交流团体的情况
在讨论高校学生是否参与虚拟或实体的阅读交流团体时,82.59%的学生表示没有正式参加过阅读团体或小组,但会随机参与阅读交流与讨论;16.42%的学生加入过网上虚拟的阅读讨论组,7.46%的学生加入过实体图书俱乐部或读书会。由数据可见,高校学生存在着阅读交流的需求,也在实际中发生过交流行为,但阅读交流还没有显现出正式化、组织化、规模化,学生中的阅读交流还处于自发的、无意识的和随机性的交流阶段。
(4)阅读交流的对象
选择阅读交流对象时,大部分学生首先选择与好友交流,其次选择与具有相同兴趣的其他读者进行交流。少量的学生与阅读中随机遇到的其他读者进行交流,只有9.45%的学生选择与讨论组、图书俱乐部或读书会内部成员进行交流,而选择与作者、出版者或平台服务商进行交流的学生相对更少,分别是5.72%和2.24%(见图3)。
图3 高校学生在阅读中主要的交流对象
4.5阅读交流工具与方式
高校学生与他人交流阅读时使用的终端设备,智能手机排在第一位,占比80.85%;其次是PC终端,占比47.76%;在新出现的阅读终端设备中,平板电脑占比22.64%,电子阅读器占比17.16%,还有8.71%的学生选择口头交流。
高校学生与他人交流阅读时使用的平台很多,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学生最多,占比79.10%,使用微博的学生占比46.77%,通过线下讨论组或读书会来进行阅读交流的达到27.36%。天涯、人人等社交网位居其后。专门的社会化阅读平台,除了豆瓣读书与百度阅读平台在学生中具有部分影响力外,其它如凤凰网读书频道、和阅读、网易云阅读、Flipboard中文版、ZAKER等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品,在学生中的知晓率和使用率都不高。少部分学生在选择其他平台时标注了果壳网、知乎网、书香云集以及书旗小说等网站,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对于社会化阅读平台的需求与关注。
高校学生与他人交流阅读的方式很多,聊天讨论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其次分别是推荐(点赞、顶、推荐或踩、贬)或标记(点击想读、在读、已读等标记)、关注或收看收听、发表或回复日志帖子、转发或分享、上传(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收藏为书签以及保存到微盘与云盘。相对于比例较低的做批注或旁注、做标签、发表或回复读书笔记等方式,前面的交流方式因容易操作、耗时不多而更易被高校学生接受(见图4)。
4.6阅读交流的内容
高校学生与他人交流最多的阅读内容为社会流行作品或畅销图书,占比65.67%;其次是新闻资讯,占比57.21%;交流娱乐八卦的学生比例占第三位,为49.75%。学生们通过谈论娱乐事件或新闻来放松自己,调剂生活,给生活增加趣味性。在紧跟时尚的同时,学生们也没有忘记经典,40.55%的学生选择阅读经典文史哲读物并与他人交流。与学业相关的科技信息或专业知识、学术问题也已成为学生们经常交流的内容,分别占比25.62%和19.40%。高校学生对体育资讯、管理类资讯和作品以及财经资讯的交流比例相对较低,分别是15.17%、14.18%和13.18%,3.23%的学生选择其它的交流内容,但没有填写具体内容。
根据高校学生的人口统计特征对统计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见表5),不同学历的学生在阅读交流的内容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对新闻资讯、社会流行作品、经典文史哲读物、财经资讯、管理资讯或作品、科技信息、学术问题等内容的阅读和交流人数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专科生。而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学生阅读和交流科技信息或专业知识、学术问题的比例要高于本科生,分别达到50.79%和41.27%,高于本科生的23.11%和14.34%。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在阅读交流的内容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阅读和交流社会流行作品、娱乐八卦内容上,女学生人数比例明显超过男性学生,而在阅读和交流科技信息和专业知识以及体育资讯方面,男学生人数比例则远远超过女性。
表5学历、阅读交流内容两个变量的卡方检验
卡方值自由度渐进显著性卡方38.093a18.004
2个单元(6.7%)具有小于5的期望频率,单元最小期望频率为3.13。
4.7阅读交流的后续行为
与他人进行阅读交流后,有7.71%的学生没有后续作为,交流结束就意味着阅读行为和交流行为的终止。但有76.62%的学生会查询、了解相关知识,对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追根究底:36.32%的学生会在线下,27.86%的学生会在线上继续与人交流,有33.83%的学生会订阅相关的阅读服务或者购买相关读物。不管哪种行为,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交流对于学生阅读行为的积极影响。
传统阅读中,读者在阅读中或者阅读全部完成后与他人交流;在社会化阅读中,32.59%的高校学生在阅读前与人交流,53.48%的学生在阅读中与人交流,而阅读后与人交流的学生人数达到79.60%,仍然位于第一位。
对于阅读交流的价值认知,85.57%的学生认为阅读交流很有价值,对自己有帮助。14.42%的学生认为阅读交流平台或网络上的垃圾、吐槽等信息太多,没有实际收获,阅读交流浪费时间,没有太大价值。在阅读中建立起的关系,有35.57%的学生会很信任交流的书友或网友,愿意将虚拟的阅读关系进一步深化为真实的社交关系。64.42%的学生,只愿意将这种关系保持在阅读交流关系,不愿意进一步建立真实的社会交往。
根据高校学生的人口统计特征对统计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对阅读关系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有50%的男性学生比较信任阅读中建立起来的关系,愿意将阅读关系转化为现实的社交关系,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女学生(27.52%)。
5 基于社会化阅读行为的阅读服务
前文调查分析了高校学生社会化阅读行为,调查结果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和改进社会化阅读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带来启迪。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化阅读蓬勃发展的趋势,开展切实有效的社会化阅读服务。基于高校学生的社会化阅读行为特征,高校图书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链接、介绍和宣传多种社会化阅读平台。学生对社会化阅读交流普遍持积极态度,并且阅读交流在学生中已经存在。学生不进行社会化阅读交流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或不知道有合适的交流平台和工具,以及没有遇到合适的交流对象。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图书馆网站醒目位置、微博、微信上提供社会化阅读交流平台的链接,将社会化阅读交流平台、工具的推介作为推广内容的一部分。必要时还可开展真人图书馆活动,邀请阅读推广方面的专家充当真人图书角色,对学生面对面推介。图书馆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行研发社会化阅读交流平台工具,并应主动研究凤凰读书、新浪读书、和阅读、网易云阅读、ZAKER、鲜果、Flipboard等众多移动阅读APP,选择并推介给学生。利用读书节或宣传月、宣传周,向学生推广社会化阅读交流平台,制作功能使用手册、推荐介绍小册子,发放到学生手中。采用奖励措施,对利用平台较多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开设平台使用服务窗口,收集平台使用情况反馈,根据反馈信息,实现平台的功能改进和扩展。
(2)重点利用微信平台。在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各种社会化阅读平台和工具中,学生最了解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大力开展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社会化阅读推广。微信平台提供“一对一”的信息传送模式,可以向特定学生或者学生群体发送消息。以“清华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为例,通过微信方式用户目前既可以获得图书馆的咨询电话、开馆时间、借阅规则、新书、讲座、培训、电子资源动态、馆内新闻等日常信息,也可以完成馆内资源的查询(http://lib.tsinghua.edu.cn/dra/)。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实现社会化阅读资源的微信推送以及阅读交流。
(3)进行阅读主体的分众研究,帮助选择阅读交流对象。学历越低的高校学生对于系统或他人推荐读物的可接受程度越高,高校图书馆可对学生进行分众研究,了解不同学历、年龄、性别、不同阅读兴趣的学生的阅读行为特征,重点针对低学历和低年级学生群体,增加推广活动的频次和阅读引导的途径。教(导)师、好友、同学等强关系对学生的阅读读物的选择影响最大。图书馆应该重视这一调查结果,从用户中,包括学生、教师、专家学者,筛选出阅读达人,宣传他们的阅读经历,或由他们介绍阅读内容,分享阅读体验。对于小众的阅读圈,基于共同阅读兴趣的关系聚合是其社会化阅读交流的基础,图书馆可以开展对不同阅读兴趣群体的深入研究,探讨适合不同群体的服务方法。
(4)提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设置多元化的阅读交流主题。学生进行阅读互动、分享与交流的目的很多,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获取信息或知识、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信息与知识、有感而发。高校图书馆要提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设置多元化的阅读主题,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合适的内容可读、感兴趣的主题讨论,为学生参与阅读交流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5)重点推介新媒体阅读设备、阅读方式和交流方式。从易到难地安排交流活动和方式,重在推荐实时交流。学生与他人交流阅读的终端设备中,智能手机排在第一位,其次是PC终端。高校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推广时,应重点推介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等阅读新模式,推介社交软件、即时通信工具在社会化阅读中的功能及使用体验。为学生用户提供校外VPN、图书馆WiFi、移动终端等各类互联网接入方式,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极为便利的社会化阅读服务。学生参与阅读交流的方式多样,高校图书馆应鼓励学生从参与简单的阅读交流开始,逐渐发展到用户生成内容、深度交流。异时和异地交流影响交流效果和良好阅读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线上和线下的实时交流是社会化阅读推荐的重点,图书馆应在其中发挥重要的组织作用。
(6)关注社会化阅读过程,提供全程服务。阅读交流对于学生的阅读行为具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贯穿阅读行为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等各个阶段,高校图书馆要将社会化阅读服务工作贯穿学生的阅读过程。例如,统计、分析学生在阅读交流平台中谈论的主题、费解的问题,在阅读平台的醒目位置提供相关链接,使学生能够切换到社会化搜索平台、虚拟咨询平台、阅读服务平台等,以便于查询、了解相关知识,或订阅相关的阅读服务、购买相关读物,或了解热门的阅读内容。制定合适的阅读评价指标,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调查和评估。并了解阅读反馈,及时调整服务措施。对豆瓣、当当、淘宝、卓越亚马逊等电商平台进行链接并寻求合作,以便于学生阅读后购买相关资源。
(7)加强对阅读交流内容的管理与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新的阅读和交流体验。大部分学生认为阅读交流有价值,对自己有帮助,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阅读交流平台或工具上的垃圾、吐槽等信息太多,阅读交流浪费时间,没有实际收获。高校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不必刻意强调阅读交流的意义,而要注重阅读交流平台的管理与引导,及时删除垃圾信息,选择一定数量高水平的馆员参与、引导阅读交流,推动更多的学生主动地、积极地、频繁地参与到阅读交流活动之中。不必刻意放大阅读交流活动的社交功能,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到阅读交流带来的全新的阅读体验。
1 Bridle J. What is Social Reading? [EB/OL].[2014-08-18].http://www.openbookmarks.org/social-reading/.
2 Mennella M A. What is “Social Reading” and why should Libraries care? [EB/OL].[2014-08-18].http://tametheweb.com/2011/06/14/what-is-“social-reading”-and-why-should-libraries-care-a-ttw-guest-post-by-allison-mennella/.
3 Cordón-García J A,et al.Social Reading:Platforms,applications,clouds and tags[EB/OL].[2014-08-18].http://dl.acm.org/citation.cfm?id=2601506&preflayout=flat.
4 钟雄.社会化阅读:阅读的未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5-12(06).
5 Mennella M A.Social Reading and Libraries.[EB/OL].[2014-08-18].http://zh.scribd.com/doc/57754227/ LIS-768-Participatory-Services-and-Emerging-Technologies-Social-Reading-Research-Paper.
6 陈向东.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性阅读[J]. 中国电化教育,2013(6).
7 李武. 青少年社会化阅读动机研究: 以上海初高中生微信阅读为例[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11).
8 Preece J,Shneiderman B.The reader-to-leader framework:Motivating technology-mediated social participation[J].AIS Transactions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09,1(1):13-32.
9 郑满宁,李彪.移动互联时代社会化阅读的行为模式研究[J].传媒,2014(9).
10 谢蓉,张丽.阅读2.0:新一代的图书馆阅读推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6).
11 杨志刚,李慧.开展数字阅读 提升图书馆内容服务[J].图书馆论坛,2011(1).
12 张云,茆意宏.社会化阅读平台的用户互动关系探析——以“豆瓣读书”用户行为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2).
13 刘亚.移动互联时代的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基于社会化阅读的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4(5).
14 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01-202.
15 Evans B M,Chi E H.Towards a model of understanding social search[C]//Proceedings of the 2008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SanDiego,ACM,2008: 485-494.
16 Borgatti S P,Cross R.A relational view of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learning in social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4):432-445.
17 Van W J.Social Book Search:A Combination of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and Retrieval[D].Holland: University of Amsterdam,2012:2.
(张云南京大学图书馆,茆意宏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ading Behaviors
Zhang YunMao Yiho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reading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conducive to academic libraries to carry out targeted services.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framework of social reading behaviors, designs the questionnaire and carries out an investigation with the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data.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social reading promotion in academic librari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ading behaviors, including: linking, introducing and promoting multiple social reading platforms; focusing on the use of WeChat platform; carrying out fragmentation study of readers,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choose partners of communication, increasing the frequency of promotion activities and adding the approaches of guiding read in low degree or low grade college students; providing abundant reading materials, and setting up a wide range of reading themes; highlighting new media reading devices and reading mean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whole social reading processes and providing full services; focusing on the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of reading exchange contents to help students form new reading and sharing experiences. 4 figs. 5 tabs. 17 refs.
Social Reading; Digital Reading; Reading Service; Reading Promotion
20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