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碳核算—交易制度的研究
2016-10-09罗楠
罗楠
(浙江工业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关于家庭碳核算—交易制度的研究
罗楠
(浙江工业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家庭部门引起的碳排放越来越不容忽视,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推进低碳城市进程,推行低碳家庭消费模式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家庭碳排放视角,分析家庭排放源及其测算的方法,提出构建家庭碳排放交易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分析,提出基于家庭碳排放、碳交易为核心的低碳消费促进机制,为我国低碳发展、低碳城市建设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低碳消费;家庭碳排放;测算;交易
当今,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对温室气体减排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研究社会各领域和部门的碳排放、推动低碳发展不仅是学界研究的对象,也是政府部门逐渐探索的实践工作。相比能源和诸多产业部门,源于家庭的碳排放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家庭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和排放水平测算,研究构架能够推动覆盖最广泛的家庭的温室气体减排体系,将低碳发展逐步渗透至社会中的每个家庭、每个人,渗透到社会公众的生活和行为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其他社会部门低碳化的协同与促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社会发展模式。
一、家庭碳排放现状及测算
自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近年来学界和政府讨论最多的主题,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都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社会的路径。就目前而言,对碳排放的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往往放在能源和生产领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部门碳排放问题的重要性。
1、家庭碳排放现状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因生活方式的改变日益增长,逐渐成为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Wang(2009)指出家庭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30%,Liu(2011)指出我国40%以上的碳排放来源于家庭消费,Tian(2014)指出从最终需求活动的角度来看,35%的碳排放与家庭消费相关。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家庭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将最终超过工业用能产生的碳排放。例如,美国家庭消耗的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42%,住宅产生的碳排放占比22%,交通产生的碳排放占比20%;英国家庭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在2010年达到了74%;澳大利亚家庭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在2013年达到了20%;希腊伴随家庭消费支出增长而增加的化石能源需求从1990—2006年增加了67%,CO2排放量随之增加了60%。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而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家庭能源消费总量及碳排放总量大幅增长。因此,基于家庭碳排放发展现状,研究如何在满足公众消费需求的前提下,引导公众进行绿色低碳消费是当务之急。
2、家庭碳排放测算
测算家庭碳排放,是控制家庭碳排放的基础。有了量化的数据和测算方法,才能规划家庭能源使用及服务的消费量,优化家庭能源使用结构,开展低碳家庭消费模式。
(1)概念。家庭碳排放是由居民日常生活中能源消费引起的,包括直接的能源消费及消费的产品与服务在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量,可划分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其依据是根据能源消费的方式来界定的。具体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居民为获得热水、照明、电器、汽车燃料等服务,购买和消费的能源载体(煤炭、石油、天然气、电)以及私人交通产生的碳排放属于直接碳排放;消费的食品、服装、住房、休闲娱乐、交通通讯等非能源商品与服务属于间接碳排放。
(2)测算方法。由于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形成及特点不同,需采用不同的方法测算。直接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有排放系数法和碳足迹计算模型,目前主要采用排放系数法测算;间接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有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投入产出方法(IOA)和消费者生活方式法(CLA)。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采用消费者生活方式法来测算间接碳排放,从个人消费者的行为模式来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例如收入、年龄、文化水平、交通工具等。
二、家庭碳排放核算—交易制度分析
1、构建家庭碳排放—交易制度的重要意义
首先,家庭碳排放是低碳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家庭部门碳排放是整个社会碳排放的重要源头,更大的意义在于构成家庭的个体同时也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家庭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遍布所有的社会部门,这与以往在经济产业界推动低碳经济有着巨大的区别。如果家庭低碳化取得成功,所有社会领域和部门的低碳改造均有望得到推动,低碳社会才有望真正形成。
图1 基于社会个体与家庭的低碳社会驱动概念图
其次,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迅速普及,“互联网+”的概念深入人心,获得极大的社会关注。基于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条件,设计合理可行的“互联网+家庭碳排放交易”机制,既能够整合低碳发展、智慧发展的诸多时代特征和发展要素,有利于推动低碳理念深入社会公众、个体和家庭,又能够协调推进其他社会领域的低碳发展进程,并极可能发挥多平台的融合效应,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实现智慧低碳型城市的发展。
2、家庭碳排放核算—交易体系对推动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的驱动分析
(1)开展家庭碳排放核算,有利于普及和推广低碳理念步入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构建低碳社会,首先需要培育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普及低碳理念,让公众参与其中,形成低碳文化。低碳文化是支撑低碳发展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决定着低碳发展事业的成败,在低碳发展中起根本性作用。以往的做法是提高公众的认知,例如,通过公益广告倡导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测算家庭碳排放,根据时间结点量化因居民行为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到自己的行为究竟会产生多少碳排放,从而进一步的决定、影响后续的行为模式。只有当人们增加对环境状态和责任的归属感,意识到因为自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导致的环境破坏,才有可能将行为低碳化。在数据支撑、行为引导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将低碳理念融入公众生活,将对低碳城市、低碳社会的最终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开展家庭碳排放核算,有利于把握社会家庭部门的碳排放数据和水平。在低碳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低碳理念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例如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对政府决策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未来政府部门将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在数据的支撑下,有效地改善决策过程的有限理性,优化整个决策的制定过程,提高政府决策的执行能力,同时将政策高效地传递到产业等其他社会部门。开展家庭碳排放核算,可以从综合全面的角度为政府部门提供真实的家庭消费活动数据,换言之,可以让政府部门从数据的角度把握社会家庭部门的低碳化水平,从而有利于制定和传递科学的政府决策,提高政府决策效率,降低政府决策成本。
(3)探索家庭碳交易,有利于加快低碳理念的快速传播并根植入现代公众的行为意识之中。社会家庭包括个体在不同的部门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是各个部门重叠交叉的部分,其形成的意识形态又反作用于各个部门,即家庭或者个体实现低碳化,才能有效的实现社会或其他领域的低碳化。目前大多数人都意识到气候持续变化将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很少有人自发地选择低碳行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购买哪些品种的食物,在家里用什么方式烹饪,选择什么类型的交通工具出行,或者在家里使用哪种类型的电器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会产生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围绕着这些生活行为,尝试家庭碳交易需要得到现代信息技术、低碳技术的支持;而信息技术、低碳技术的应用又使得低碳消费理念快速传播,在家庭碳交易的探索中改变人们在家中使用能源的习惯。在家庭碳交易机制下,每个家庭都拥有碳账户和碳配额。人们可以根据提醒(例如智能电表)挑选更合理的用电时间或电器种类。根据碳排放核算和交易选择,出行时选择步行或自行车代替其他交通工具。总之,家庭碳交易的探索有利于将低碳理念根植于公众的行为意识中,从而促进低碳消费的形成。
(4)探索家庭碳交易,将有利于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消费的形成,并不断将低碳理念真正传递到产业界等社会其他部门。利益驱动影响消费者的行为选择,市场需求决定产业格局的调整。以社会最小单元家庭为核算对象,结合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行为,尝试进行一些家庭碳交易,例如,食品、交通的碳排放交易,可以促进低碳消费的形成。当公众购买或出售个人碳排放权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在市场机制的长期引导下,会稳定固化成新的绿色消费文化。消费者的低碳需求最终会传递到市场,驱动产业部门作出调整,以适应甚至引导市场,引导公众合理选择低碳产品和服务。目前,英国已经在100多种产品上推广使用碳标签,包括饮料、薯片、沐浴露、洗衣液等;德国也在一些食品、生活用品类上使用碳标签;日本根据LCA法跟踪每个阶段碳排放量的比例,让公众对于碳足迹的了解更为全面。正如同消费者的行为决策过程和行动结果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低碳消费理念会通过市场机制与产业界等社会其他部门相互影响,循环作用。
三、家庭碳排放核算—交易体系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首先,可以将“互联网+”的概念植入家庭碳排放核算技术的发展领域。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在消费后到底产生了多少碳排放,更加不清楚因为自己的一个行为选择能够对碳减排做出多少贡献。通过测算家庭碳排放,可以让居民切实地了解到因自身行为引起的碳排放。水、电、气等生活直接用能和私人交通产生的碳排放,可以用碳排放系数法或碳足迹模型进行测算。一方面,我们可以设计出运用这些测算方法的APP客户端,公众只要在手机上下载APP就可以随时查看了解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来研究如何实现消费行为的碳减排。Stephen Jia Wang等(2015)基于智能导航系统,运用云计算技术,通过交通碳交易来减少个人能源需求,实现碳减排。实验向参与者提供一个月的交通能源配额,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碳账户,使用者通过智能电话应用软件可以随时查询每次出行的能源消费额,账户剩余额度,在每次出行前,系统会根据拥堵情况提供不同的出行建议(小汽车、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自行车),不同方式消耗的额度不同。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满足出行者的不同需求,又可以实现碳减排,同时还可以引导人们出行选择低碳、绿色的方式。
其次,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将家庭碳交易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我们可以将碳交易的核心概念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以家庭为单位建立碳账户,将碳排放权分配给个人。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分配到碳排放的配额,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家庭能源使用和私家车交通领域。
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H.M. Abdul(2015)在研究通过碳交易改变人们的短途交通行为时设计了操作软件。参与者每人拥有一个交易账户,在日常出行时可以通过操作软件进行出行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出行路线、出行时间会消耗不同的碳排放成本。出行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消费需求选择不同的出行,并可以在账户中进行双向竞价。参与者所需的碳信用可以通过该软件竞价来交易,软件中会显示买卖双方的竞价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个人碳交易实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个人碳交易,可以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绿色化、低碳化。Ichiro Satoh(2014)设计的实验流程是在产品上贴上条形码,各自分配一定量的碳配额,并将数量和相应的条形码信息登记在数据库里,将产品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购买产品后返还条形码,供应商根据拿到的条形码在数据库里匹配配额量,匹配之后,条形码可以重新使用。Ichiro Satoh选择在日本的超市做先期实验研究。实验持续两周,从每天上午9点到晚上10点,实验过程中在5000多罐食品罐上贴上碳配额的条形码,购买的顾客在超市开设一个碳交易账户,购买后可将条形码收集起来去超市兑换,计入自己的交易账户,最终超市出售了5320罐,销售数量比平常多3倍。实验结果同样表明,在现代IT技术支持下,简单的个人碳交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碳排放的测算,可以用于分析家庭消费结构、消费发展趋势、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等,并为我国低碳政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测算应用的实行效果,涉及政策、文化、地理、人口特征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家庭碳排放的测算研究与消费方式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测算研究可以成为改变消费方式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家庭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家庭碳排放测算研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从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以碳交易为核心的低碳消费促进机制,从而引导人们形成绿色低碳消费行为,促进我国实现低碳发展。
[1]曾静静、张志强、曲建升等:家庭碳排放计算方法分析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2(10).
[2]Wang,Y.,&Shi,M..CO2 emission induced by urban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7(3).
[3]Liu Lancui,Wu Gang,Wang Jinnan,et al.China’s carbon emissions from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during 1992-2007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1,19(15).
[4]Tian,X.,Chang,M.,Lin,C.,&Tanikawa,H.(2014).China's carbon footprint:a reg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effect of transitions in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patterns[J].Applied Energy,2014(123).
[5]Sungwon Lee,Bumsoo Lee.The influence of urban form on GHG emissions in the U.S.Household sector[J].Energy Policy,2014(68).
[6]EleniPapathanasopoulou.Householdconsumption,associated fossil fuel demand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The case of Greece between 1990 and 2006[J].Energy Policy,2010(38).
[7]冯玲、吝涛、赵千钧:城镇居民生活能耗与碳排放动态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5).
[8]杨选梅、葛幼松、曾红鹰:基于个体消费行为的家庭碳排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
[9]杨瑞华、葛幼松、曾红鹰:基于CLA模型的城市微观家庭碳排放特征研究—以全国9个城市家庭碳排放问卷调查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4).
[10]杜运伟、黄涛珍、康国定:基于微观视角的城市家庭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江苏城市家庭活动的调查数据[J].人口与经济,2015,209(2).
[11]谈新敏:低碳文化及其在低碳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4).
(责任编辑:郭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