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2016-10-08梁敬坤

求知导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杜威借鉴思想政治教育

梁敬坤

摘 要: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观点已经被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但绝大多数教育者只是对他的教育观点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简单的罗列,而不是有针对性地将其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本文拟进一步挖掘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并使之有针对性地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高中生生活学习的校园内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中,以便发挥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杜威;道德教育理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借鉴

一、“教育即生活”对课堂教学的借鉴

(1)对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反思。新课程改革呼唤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正是基于当下课程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困境。各门课程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也难幸免。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说,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夸大了知识和能力目标,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不注重学生的生活,导致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偏重书本知识,偏重知识的讲授,不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忽视社会实践环节,脱离现实生活,使思想政治课变得枯燥乏味,拒人于千里之外,无法使学生从思想政治课中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再次,从教学方式来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片面强调说教、灌输,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最后,从学科特点来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只重视传授知识,轻视了“育人”这一思想政治课特有的功能。

若要使思想政治课受到学生欢迎,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动力,必须使思想政治课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2)杜威“教育即生活”观点对课堂教学的意义。“教育即生活”是杜威针对传统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的准备”提出的。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远离社会生活和孩子的生活,没有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教育即生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为生活所必需。没有教育,人类生活就会止步不前。第二,生活为教育提供具体内容。那么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采取何种措施有效地联系生活,使学生在成长中顺应生活并提升生活品质。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本身应该是学生的一种生活,然而枯燥乏味的理论,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抑制了思想政治课堂应有的生活气息,使得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在“教育即生活”理论的指引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实现转型,返璞归真,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时效性较强的学科,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更应关注生活的变迁,概括、集中地把握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

(3)应当开发课程资源,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思想政治课作为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要紧紧围绕现实生活进行有效教学,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实际效果。

学生一周中有五天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所。因此,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挖掘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能够成为课堂教材的点滴,并把它们作为课堂教材,使学生感受到真实、自然、亲切,感受到思想政治就在自己的周围,这是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真实感受的过程。在学习“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高一“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班委选举来学习相关内容,未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还不具备选举的资格,没有参与选举的经验,但是班委选举学生都亲身经历过,因此,可以联系班委选举,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不但拉近了选举与学生的差距,又可以使学生对班委选举产生新的认识,增强选举的神圣感,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三维一体”目标的实现。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挖掘学生生活中能够成为课堂教材的点滴,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即社会”对校内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

(1)传统的高中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授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年轻有为的一代并使其实现自我的升华。在实践过程中,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已经编好的、包含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按照教学中提倡的规范和标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但是,由这样死板、教条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很难适应社会竞争。这种现象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尤为突出。另外,由于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之后,在面对道德层面的很多难题时,往往会感到困惑、迷茫。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思想受到启发。

(2)“教育即社会”理论的思想内涵及意义。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那么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认为,校园不仅要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场所,学校更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应该把学生所处的社会呈现在校园里。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自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意义;二是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 “两种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这样,学校与社会紧密相连,就不会与社会隔绝、脱离。然而,“学校是社会”并不意味着是对学校生活的简单重复。

(3)“学校即社会”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与社会的接触机会较少,对社会的了解也不多,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往往会片面、偏激。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学校要为学生创设整体的、经过教育本身改造了的社会生活情境,使他们处于一个全面的、合理的社会生活环境中。

第一,高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扩大到课外生活、学校生活等方面。除了重视学校各个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班会、例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外的生活,为学生交流时事新闻搭建了一个平台。如开辟“时政论坛”,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外的生活。所谓“时政论坛”,就是在每周班会开始后的三到五分钟,由一名学生主持发布一则最新的国际国内新闻,并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对新闻进行分析、评论。“时政论坛”的开辟,架起了沟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心理距离,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高中生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第二,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如学校与社会福利机构建立友好互助的长期合作关系,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又能切实为社会福利机构出一份力;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场馆和历史古迹,感受中西方文化魅力,陶冶情操;所在城市承办大型政治活动或文体活动时,号召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锻炼学生的能力。

三、“从做中学”对学生行为“塑成”的影响

(1)反思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家长和社会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因此,在进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时,教育管理者和高中教师为了顺应这个大趋势,不遗余力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实力的唯一标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过分轻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长在这一时期的高中生,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这就不仅需要通过课堂、学校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回顾传统的学校教育,重知识传授的思路与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统一,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几乎也只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很显然,这种落后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身心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2)“从做中学”的思想内涵。杜威认为,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课程文本、课堂效果和教师教学,无形中阻碍了对学生个性和个人能力的培养。教育者在教学上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能够在活动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并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然而传统的教材则是把事物归了类,不是学生经历的事情。“从做中学”的原则,要求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各种感官来感知具体事物,并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未来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思想觉悟。

(3)杜威“从做中学”思想对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杜威强调,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来自社会生活,并能真正体现社会生活。因此,在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增加社会实践在学生生活中的比重,努力实现社会生活与校园生活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情景,从而达到提高我国高中生道德选择力和道德判断力的目的。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需要教育者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培养学生的情感过程中获得有意义的知识。最后,教师评价学生的优秀与否不仅要看学习成绩,而且要适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收集有用信息,把发展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育人的有效性。

杜威的德育理论十分丰富,笔者通过将杜威的“教育是学校”“学校是社会”“从做中学”理论和我国高中实际相结合,分别从思想政治课堂、高中生生活学习的校园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三个角度阐释了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内涵、现实意义,旨在发挥杜威德育理论对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长海.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卢西宽.杜威民主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借鉴[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刘长海.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观及其德育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 2010(2):19-25.

[4]关 莹.根据杜威的德育思想构建生活化德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6(2):3-5.

猜你喜欢

杜威借鉴思想政治教育
让我们摇起橹来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从“独白”走向“对话”:杜威研究的历史轨迹
小猫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