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2016-10-08林媛媛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

【摘 要】分析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和问题,提出通过建立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组建专业师资团队;改革课程体系,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校际、校企合作机制,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建立教师教育信息化创新平台等多方面措施,推动民族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 职业院校教师 教育信息化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09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国民族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化教学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提供了缩小与发达地区办学水平差距的机会。信息化教学呈现多中心分布的网络结构,它的理想模式是在网络平台上通过教与学之间开放、共享、互联、互动,拉近教与教、教与学、学与学的时空距离,开拓课外自学自研空间,尤其利于将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场景通过虚拟技术进行展现,降低教育成本。这将是解决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的良方。

当前,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着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挑战,只有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才能实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问题

(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

1.认知存在偏差。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认知局限于使用各种高科技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授课,忽略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的理念革新。另一方面,面对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欠佳,更多教师表示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也能更好地维持教学秩序。

2.信息化技能薄弱。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信息化技能水平成为影响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教学技术更新迅猛,部分教师学习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大感吃力;部分教师仅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使用教学课件的能力;部分教师缺乏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发布信息的技能。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仍达不到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

1.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室的配备较简陋。多媒体教室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最基本的配备,没有它,信息化教学难以实现。调查了解发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多媒体教室的配备较简陋。有些配备有教师机,没有学生机;有些缺少投影仪和网络;有些贫困地区连最基本的电子设备都没有;仅有少数学校教室有录播系统。

2.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范围窄。许多职业院校为响应国家号召花了不少精力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参与了很多项目和比赛。但是,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上却往往流于表面。多数学校都是使用自主研发的网络教学平台,极少因为教学需要去租用或购买较为成熟的网络教学平台。而在使用自主研发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也只是研发的主要教师偶尔使用一下,并没有在全校范围普及。

3.虚拟仿真软件的应用较少。虚拟仿真软件的运用对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是十分适用的,有利于开展各项工种的仿真训练。但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对于虚拟仿真软件的应用不够。有些院校在实训室建设中有购置一些虚拟仿真软件,但较为单一,数量也不多,在实际运用中普及面不广,与实际教学融合不够。

4.教学互动、评价等方式仍沿用传统方法。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势必涵盖了电子化的教学互动与评价,老师与学生的教与学都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使教与学更具多样性、灵活性、自由行与公平性。但是,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信息化环境仍缺少这样一种互动的方式,没有能真正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三)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脱离实际应用

1.重形成教学成果轻教学实践过程。随着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深入,全国各大高校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和创新,也涌现了大量的教学成果。国家政策的倾斜,各类信息化教学比赛的开展,促使许多职业院校和教师十分看重形成高品质的教学成果。有些学校甚至有具体的任务要求,如校方给教学部门布置任务,要求完成一定量的微课、慕课、教学资源库等成果。结果是教师们定位于为参赛或完成任务而不是考虑教学的需要,重形式而轻实用,没有真正运用到课堂实践教学中,课堂照旧运用旧方法。

2.目前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不适用于信息化教学。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总是要有一个过渡阶段,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引进势必对传统教学方式带来冲击。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中,一边采用传统课程体系和教材,一边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两者的不匹配也导致信息化教学效果不明显。要想全面地变革,使信息化教学理念深入实际课堂教学中,就要调整课程体系和采用数字化教材。

(四)校际校企间缺乏协同协作与创新

全国几千所职业院校各有所长,专业建设也颇有重合之处,往往在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教育信息化产品往往存在低水平信息化产品重复建设、高水平信息化产品难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院校教材建设各自为政,教学体系各不相同,教师信息化技能和产品的通用性较差;二是各个地区的教学环境、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信息化产品跨校际适用性差;三是各院校教师以比赛为导向,过于追求视觉效果和展现最新技术,对于行业基础知识的信息化产品缺乏投入;四是高水平的信息化产品投入大,单个院校资源有限,难以做出高水平的作品;五是校企合作的形式过于传统和单一,在信息化环境下难以做到融合发展。这些情况都限制了教师参与跨院校、跨校企开展信息化研究的机会。

二、提高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建立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机制

1.构建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教育主管机构需要从理念的宣传,到方式方法的推广运用,再到评价反馈和进一步的发展建设,拿出有指导性的文件来明确工作任务。由学院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明确目标方向、任务措施,制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推广与实施的具体规划。

2.建立教师教育信息化考核机制。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建立了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其中涵盖了许多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指标。但大多针对的是传统的教学体系,缺少与信息化教育教学相对应的考核指标。许多教师不愿意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费时费力还不讨好。既然没有在考核机制中明确这个指标,自然不用花大力气去做这些事。而且对于这种需要较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技术活,它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让很多老师望而却步,不愿意去接触和学习。但是,如果在考核机制中明确这个指标,同时增加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多劳多得,鼓励创新,鼓励教学成果的使用促进教学效果,相信会有更多的教师愿意加入到这支改革队伍中来。

3.建立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建立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人和工作任务,有效地推进项目的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机制不纯粹是对项目本身的开发进行管理,还要着眼于项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情况的管理,结合教师教育信息化考核机制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辅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

目前一些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仍达不到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在总体规划上没有十分重视信息化教学的改革,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教学环境得不到改善,阻碍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重视信息化教学改革,但困于资金力量薄弱,无法满足大规模的教学硬件软件的配备,无法修建相应的信息化实训室、录播室等基础设施。针对以上情况,首先,校方要把握好国家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调整工作重点,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次,对于资金不足的院校,可通过开展项目申报、政府援助、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另外,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课堂放到校外,充分利用企业和兄弟院校的资源来满足自身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三)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组建专业师资团队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是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步。许多职业院校采用的培训方式都是邀请专家到校举办讲座或者派部分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体系,讲座和培训的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首先,校方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培训计划,根据学校和老师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开展系列培训,有针对性地寻找不同专题的专家讲课。其次,讲课完后要有相应的体验操作和任务布置,巩固所学知识。最后,由各系部的专业师资团队来进一步整合提升。根据学校的总体培训体系,各系部应建立一支包括专业教师、信息技术人员、校外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师资团队,从队员的个性化进修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到具体项目的规划建设与实施,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案。校方应该根据各专业团队的特色进行相应的扶持与激励。

(四)改革课程体系,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成果也不断涌现,如何将信息化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如何将优质的信息化教学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改革旧的课程体系使之适用于信息化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具备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当下职业院校面临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挑战。职业院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数字教学资源逐步替代传统纸质教材的主导地位。信息化在教学中的普及势必涉及数字教学资源的广泛运用,传统的纸质教材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要求。信息化教学中数字教学资源必然要占据主导地位。职业院校应大量汇集与专业相关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教师应着重培养其使用和开发数字教学资源的能力。

2.融入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从信息化技术的角度来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之前以知识点的传授为中心的局面,改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项目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工作岗位进行实训,这不但简化了教学程序、节约了学生外出实习实训的教学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远程教学在课堂的运用打破了有限的教学空间,使其无限延伸与扩大。对于教学资源与环境匮乏的民族地区来说,信息技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使课堂教学与行业、产业信息化进程紧密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五)完善校际、校企合作机制,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自身资源匮乏,尤其要开放办学,合作办学,充分调动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协作积极性。校际之间,可通过走访考察先进院校、与兄弟院校结对共建、对口帮扶落后院校等方式,进行相互交流学习,传播有效经验,整合资源。校企之间,进一步筛选合作企业,做到校企合作的效益最大化。深化和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将课堂搬到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组建金牌企业教师团队,参与到专业教学中;定期开展专家大讲坛,传播企业一线知识;邀请企业专家参加系部专业分析会,共同研讨人才培养和专业改革;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机制,丰富教师企业工作经验。

(六)建立教师教育信息化创新平台,消除信息化孤岛,集成多方优质资源

教师教育信息化创新平台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化网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优质资源的汇聚、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多维空间的教学体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直接整合、可视网络的互动交流等。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可以获取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可以使用远程网络教学空间获得不同的教学体验;可进行网络视频学习、可视网络互动交流;可在平台上集成各类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等。这个创新平台为处于偏远落后地区的民族职业院校提供了一个十分便利的向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学习的机会。总之,要想实现各民族各地区真正的教育公平,教育资源与技术的共享是一个关键因素。政府和教育部门应着力于实现各民族各地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创新平台建设。

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建设目标与重点任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我国民族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建立一整套系统的培训体系和政校企多方的共同努力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唐文晶,万忠,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8)

[2]陈玉亭,王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9)

[3]杨方琦,杨晓宏.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

【基金项目】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立项B类项目“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2015LX054)

【作者简介】林媛媛(1984—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