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践与思考
2016-10-08粟卫红
【摘 要】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会计专业开展“校中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针对“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进行思考,分析“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专业 校中所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080-03
目前,各地高职院校在“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也证明了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完成高职的人才培养,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然而,近年来虽然工科专业在“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做得较好,但经管类专业特别是会计专业在这方面的有效探索较少,相比工科专业而言存在较大的困难。近几年,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会计专业进行了“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所谓“校中所”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企业搬进校园,在校园中建立企业的工作站点,从而实现产教结合。“校中所”模式下,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或商务公司等企业与学校签订协议,将下设的分支机构移植到校园内,学校提供场地、服务和管理。其功能就是将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或商务公司的业务搬进校园,通过实施企业的管理和业务的全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本文试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会计专业开展“校中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针对“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进行思考,分析“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构建会计专业“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会计职业的稳定性、较强的可持续性及较大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的生源报考会计专业,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都趋于暴涨。生源的暴涨也带来的会计专业就业人数的激增,毕业生的质量就成为企业招聘会计人才的首要关注的问题,大部分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要求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如何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也成为高职院校重点建设的任务之一。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两大主线,实训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近几年来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地行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是目前流行的模式。职业院校积极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制定“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力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实现零距离就业。但会计专业具有其特有的性质。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财务方面的信息是企业的重要的商业秘密,企业从保密角度和商业竞争等方面的考虑,其财务部门一般都不愿意接收会计专业的实习生。即使是已经与学校签订协议的合作企业也不会让实习学生参与到具体业务中去,致使实习的学生在企业中不能接触具体业务。同时,企业财务部门岗位少、人员少的特点也限制了会计部门不能成批地容纳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开展会计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导致校外顶岗实习流于形式而难以达到校外顶岗实习的目的。而传统的校内实训主要是以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企业的真实账或模拟手工做账的业务来完成实训任务以达到实训目的,但这种模拟的过程与企业的实际业务还是有脱节,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仍然需要进行培训才能上岗,难以实现零距离就业。因此,将企业搬进校园,由企业带来真实业务并由企业员工担任指导教师,学生从学生身份转化成企业职工身份的真账实做型“校中企”实训基地模式的建立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将企业的财务部搬进学校并不现实,且岗位也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要求,最佳的方案就是引进财务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既能解决岗位少的缺陷,又能解决业务单一的不足。
一是可以解决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岗位单一、实习内容受限;单位容量小、地点分散的问题。对于会计专业开展顶岗实习难度大是各职业院校都是有共识的,主要体现在实习企业能接纳的人数少,不能形成批量实习的规模;实习岗位单一,内容受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内容全面实习的要求。“校中所”引进几十家甚至几百家企业的真实账务,学生负责一家或几家企业的业务,从报税环节开始完成企业会计处理的全过程,既解决了顶岗实习过程中岗位单一、受限的问题,又解决了容量小、地点分散的难题。
二是对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补充,不仅丰富了校内会计实训室的形式,完善了校内会计实训室的功能,解决了校内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而且弥补了校外会计实训基地教学功能不足的缺陷。在会计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中,“校中所”实训基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全真的会计账务训练,营造出企业职业氛围和企业文化环境,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进行训练,可以体验到企业的职场氛围和企业文件,既能得到技能的锻炼,同时又培养了职业综合能力。而相对校外实训基地而言,其完备的教学功能弥补了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员工教育教学水平不高,教学系统性差等多方面的缺陷。
三是有效解决校企合作中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的问题。由于“校中企”实训基地在运行过程中要符合企业的经营规律,例如,税务部门规定每月1-15日为报税期,而学校传统的教学要循自己的教学规律和特点。运行“校中企”校企合作模式,势必倒逼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改革及教学管理的改革,因此,“校中企”模式可以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对于企业方而言,企业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改革,这样校企双方的合作才能顺利融通,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同时,在“校中企”模式中,教师可以直接进入企业接触企业的真账,与企业员工进行交流,对提高学校教师的会计技能,解决教师理论强而技能弱的缺陷。
四是解决校内实训场所缺乏系统真实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体系的困难。职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培养具有较高的会计职业技术能力且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的人才。在现行的社会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人员承担着企业经济运营中财务的反映、监督和控制的沉重的责任,一个合格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育,“校中所”实训基地对此有着重要意义,“校中所”校企合作模式下,引进了真实的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学生们在真实的职场环境锻炼,学生们被要求严格企业管理制度良好为约束自己的行为,体验到工作的规范严谨,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随处所在的企业文化浸染,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实境教学加强了学生团结协作,锻炼学生刻苦钻研的意志,比课堂上枯燥无味的说教方式要更为直接和深刻;通过“校中所”实训基地的实习实训,学生毕业后可以尽快实现由学生向“会计职业人”零距离的对接。
二、“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自2013年启动了“校中所”校企合作项目,在“校中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2012年中央财政的会计电算化特色专业项目支持下建设了会计模拟事务中心,与南宁求实会计师事务所洽谈进驻事宜,因各方面因素项目停顿。2015年该校获得2015年广西教育厅会计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此项目得以重新启动,会计系加大了实训室各项硬件设备和软件的投入,拓展思路,积极寻找合作企业,最终确定了与南宁铭高商务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校中所”的意向,项目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经过实质性的洽谈,该公司正式挂牌,进驻学院并在一个班级开展了试点实训教学。经过双方的努力和磨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企业会计主管及学校实训指导老师共同组成的团队的指导下,学生顺利完成了50家小规模企业2016年三月份业务的报税和账务处理工作。在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几方面的改革: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就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分配的力度,并综合考虑到会计代理记账机构业务的特点,在第四学期减少理论课的教学,将大部分理论课时安排在前三个学期,第四学期尽量安排综合性的实训类的课程,以满足企业业务的规律。
(二)教学安排方面的改革
在排课方面遵循会计企业业务规律和特点,1-15日安排实训课以完成企业业务,16-30日安排理论课程,这样既能满足企业业务的要求,又能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团队建设的改革
在“校中企”模式下,任课教师必须要既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操作技能。因此我们派出了由高级职称的专业老师、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及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与企业的行政主管和会计主管共同组建成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岗中的指导及事后检查。假期就派出本学期要参加指导的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熟悉企业实际工作的流程,提高实操技能。
三、“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思考
(一)“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合作机制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校中所”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有着各自的目标,企业的目标是逐利,希望利益最大化,而学校的目标是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机制、体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协调和完善,以保证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
2.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进一步优化。在目前大多数学校执行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根据财务公司经营的规律,春季是大二学生的第四学期,而到了秋季学期,大二学生将出去参加顶岗实习,而由大一学生接替参加“校中所”的实习实训,即为大二的第三学期,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对不同的专业针对上述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的疏理。
3.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整合。“校中所”模式下教学团队的组成发生了变化,既有企业的职员又有学校的老师。首先他们各有所长,企业职工实践经验强,懂得实际操作的工作流程,但理论性和教学技巧方面较弱,有的甚至怕上讲台,不知如何表达。而学校老师理论知识面宽,教育教学水平较高,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其次,企业是以逐利为目的的,在师资上他们不会派出很多人手来进行教学指导,这就需要我们的实训指导老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由于“校中所”模式下开展实训工作在时间安排和内容上必须遵循企业的经营规律和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因此学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和课程内容方面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如在课程设置上,过去我们通常将纳税会计实务课放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开设,而在“校中所”模式下,为了使学校提供的学生能对应衔接于企业的经营业务的需要,必须要将一些课程的开设时间进行调整,以适应于企业的经营规律。在课程内容方面,现存的教材内容还存在与现实脱节的现象,教材的编写滞后于国家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的改革步伐,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对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
5.考核体系和标准脱离实际。在“校中所”模式下,出于生产管理和教学管理需要,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对教师、学生进行管理和考核,增加了管理和考核的难度。指导教师中既有学校教师,又有企业职员,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因此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考核的标准和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旧的考核体系和标准已经不适合的实际需要。
(二)“校中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建议
1.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校本教材的编制。“校中所”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必须与时俱进的进行改革,而不能根据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加快校本教材的编写,以工作过程为切入口,将从为客户企业报税开始到完成整个会计处理全过程融入到专业技能的基本功训练和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在实训中,采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与企业财务人员共同研究开发既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又能符合教学规律的校本教材,真正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2.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兼职教师库,实现教师与师傅身份的整合。在“校中所”模式下,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培训师,还是企业职员,在技能和知识及教学水平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对参与学生指导的企业员工要进行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方面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兼职教师库。
3.加强管理制度的完善,制定符合双方意志的考核体系和标准。在“校中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校企双方协商建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要将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程等融入教师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任务之中,建立起企业意识。同时,完善实训教学考核制度和监控体系,构建过程性考核和阶段性考核体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考核。
【参考文献】
[1]杨宏祥,蒋霞.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3)
[2]李国辉.高职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
[3]蒋漱清.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创新人才教育研究,2015(19)
[4]谢伟锋.高职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以财务咨询公司为平台[J].商场现代化,2013(29)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高职院校企业‘内置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实践”(2014JGB367)
【作者简介】粟卫红(1968— ),女,湖南长沙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教学教育管理。
(责编 刘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