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
2016-09-30陆红梅
陆红梅
[摘 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各种数学语言的特点,灵活地进行转换,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语言 数学学习 小数 锻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19
教学片断:
(在学习小数的读写及完成一些练习之后)
师:同学们今天看涂色部分认识了小数,反过来,能看小数涂色表示吗?
作业纸:涂色表示不同的小数。
生1:老师,1.3这儿有两个正方形图,多了一个正方形。
生2:一个正方形不够表示1.3。
师:为什么呢?
生2:一个正方形涂满颜色表示1,1.3里有1,小数部分还有0.3,还要再涂3个小格。
生3:1.3整数部分是1,可以涂满一个正方形表示,小数部分是0.3,可以涂其中的3份表示。
生4:把它们的涂色部分合起来,就表示1.3。
……
教学反思: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张维忠教授曾这样阐述数学:“数学——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数学——科学的语言,数学——思维的工具,数学——一种思想方法,数学——充满理性精神。”
数学中各种量、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变化关系,都是用特有的数学语言来表示的。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课堂是锻炼学生数学语言,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主阵地。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同一数学现象可以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表示出来。
如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单元中的第一课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是教学目标之一。备课时,我这样思考:“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如果结合教材上具体的情境来引入小数,容易造成情境的负迁移,如果脱离了此情境,学生对另一情境中的小数还能充分理解吗?”于是,我决定尝试用图式语言引入小数。
课始,我给正方形涂色,先引导学生复习物体的个数用整数1、2、3……表示,接着出示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份,让学生明白涂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表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了整数与分数的关系,把图式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然后我让学生独自涂色、写分数,并追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分数都是十分之几的分数,此时引入小数水到渠成,这里把分数改成小数体现了同种数学语言内部的转化。在学生把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后,我追问:“你又有什么发现?”学生一步步用规范的语言总结出“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从而将普通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为了检查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我设计了涂色表示小数的练习,锻炼学生把符号语言转化成图式语言。果然,学生在我故意为之的“拦路虎”面前展开讨论“1.3怎样涂色表示”,使学生在讨论中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更加深入。
数学语言的掌握是评价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不断运用的过程。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不同语言之间,或同一种数学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转换。如在“认识小数”教学中,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互相转化、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各种数学语言的特点,灵活地进行转换,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