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独山经验”
2016-09-30邓万里
邓万里
如果不是深入其中,很难想象,在这个西南边陲只有35万人口的小县,创建了全省第一家县级大学城,并探索出集团化、混合所有制、开放式等可资借鉴的办学模式。
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改革已被独山县百姓评为“独山县最为成功的改革”。今年5月,省政府教育督导组在独山县调研时表示,独山县推行的教育改革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群众得到真正实惠,是全省教育改革的成功典型之一。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根本的富民工程。”独山县委书记潘志立说,“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贫困家庭致富奔小康的长远之举。”
教育一体化破解二元结构瓶颈
走进独山大学城西校区,梧桐掩映,乐声悠扬。黔南民族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正在宽敞的舞蹈室练习舞蹈。
2012年,独山大学城从一张白纸上“起家”,短短4年时间,如今已形成了集“学、研、商、住、游”一体功能的独山新地标。
目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独山县中等职业学校等已顺利入住,泰国博仁大学、韩国首尔科学综合研究生院等国内外院校也已签约挂牌。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独山过去长期背负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程度深、民生欠账大等诸多困扰,举步维艰、负重前行。
在潘志立看来,独山过去之所以发展较慢,教育滞后是其主要因素之一。“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就必须从教育抓起,而且要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把独山打造成为黔南乃至贵州的教育强县,亮出自己的品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受益。”
“尤其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独山县原来的学校布局和办学条件已无法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独山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钟少兰坦言。
对此,独山开出了“教育城乡一体化”的“良方”。
2012年以来,独山县结合教育和城乡总体规划实际,按照“小学分散,初中集中,高中聚集”的总体要求,有序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全县教育城乡一体化工作稳步发展。
全县设立了标准化公办幼儿园10所,其中8个镇各1所,县城2所;设中心小学21所,完全小学13所;将全县14所初中学校合并为4所初中。同时,设立2所独立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实现集中办学,统一管理。
集团化办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清晨,薄雾还未散去,独山县基长镇中心幼儿园里稚嫩的欢笑声让山间充满了生机。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项项游戏。
幼儿园园长罗老师告诉记者,基长镇中心幼儿园隶属于独山第二幼教集团,和另外五所幼儿园一样,统一调动教师、安排课程,实现了集团化管理。
“独山县过去的学前教育情况是,公办园少,民办园虽多但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得到市民认可的民办园收费又很高。”独山县教育局局长桑建安说。
在探索试行中,独山县采取“强校(园)+弱校(园)”、“名校(园)+民校(园)”、“大校(园)带小校(园)”的办学管理模式,整合教育资源。把全县公办、民办幼儿园分别纳入县城四所幼儿园统一管理。目前已形成了第一幼教、第二幼教、第三幼教、第四幼教四大集团,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实行集团化管理模式,有效平衡了教育不均问题。
在义务教育方面,独山把全县中心小学、教学点按区域纳入各镇中心学校统一管理。以“西南巨儒”莫友芝命名的影山镇友芝小学是独山县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典型代表。
2013年,以友芝中心小学为主,独山撤并原兔场片区全部小学,重新组建了三所寄宿制小学,教师调配、物产管理、经费开支均实现统一管理。如今,学校已配备了学生宿舍楼、乡村青少年宫、图书室、舞蹈室、音乐室、电脑室等,让农村孩子也享受城里的教育资源。
“集团化办学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全县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桑建安认为,“集团化首先能实现的是教师力量的资源共享,如果区域内整体办学水平都提高了,在一定程度上就能缓解择校热的问题。”
开放式办学补齐基础教育短板
6月23日,高考成绩揭晓,独山县一本上线358人,本科上线1132(含艺体考生)人,排黔南州前列。其中,独山县兴农中学一本上线率66%,排名黔南州第一,全州前10名有4名出自兴农中学。
从过去的“招生难”,到如今报考独山县高中的学生门庭若市,独山县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功,与独山深化开放式办学,精准引入外来优质教育资源、增强自身教育扶贫造血功能的大胆改革实践不无关联。
近年来,独山县探索开放式办学,积极与江苏省海安县、南京师范大学等加强教学科研交流、教育资源引进、职业教育合作,展开教育合作。
2012年,独山县与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实行联合办学,成立独山县第三中学,成为独山创新办学模式的“试金石”。2015年,三中首届毕业生中考成绩名列全州第一。
2013年,独山县又成功引进贵阳兴农中学,与独山民族中学联合办学,明确学校性质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混合所有制民办学校,享有学校的人事、财务、招生等办学自主权。
“联合办学,实现的是机制、理念的输送。”多次往返于贵阳、独山调研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表示,异地办学,本土建设,同步发展,是优质资源的输出与民办教育扩大再生产的一种新模式。
2015年5月7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独山实验”,文章称,独山县引入优质民办教育资源“领办”公办高中,使独山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在学生营养餐方面,独山县抓住获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县的机遇,实施后勤社会化管理,积极引进两家中标配送企业,建成全省首个营养餐统一配送中心,2015年实现了营养餐计划全县全覆盖。
专家点评
邹联克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级督学、
教育学博士
集团办学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独山县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集团化办学,有效解决了发展不平衡、优质资源短缺、办学水平质量不高等问题,给了我们几点启示:
第一,切实履行政府职责是推动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职责主要体现在科学配置资源、加大经费投入,就是要根据地方实际,切实有效解决“有学上、上好学”的问题。“有学上”就是要坚持就近入学、方便入学,既不过分扩大办学规模,又不能因为学校布局调整而影响学生入学。“上好学”就是要落实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村和城市学生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第二,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学校办到家门口”是习惯性的办学模式,虽然方便了学生入学,却难以保障教育质量和水平。“大一统集中化”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规模虽然扩大了,却给学生上学带来不便。独山县探索的“小学分散、初中集中、高中聚集”的教育改革模式,既整合了教育资源,又关注了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群体,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是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的成功范例。
第三,开放式办学是化解择校热、推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论是哪种办学模式,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着眼于均衡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独山县始终坚持“优化整合、以强带弱、管理同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办学体制创新、教育资源配置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的成功发展之路,值得其他地方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