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如何防控风险
2016-09-30
唐如钰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并非一马平川,中国企业“走出去”需克服诸多风险与挑战。
9月9日,由商务部主办,《财经国家周刊》、瞭望智库承办的“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走出去论坛(下称“一带一路”论坛)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围绕“一带一路”投资新版图、“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防控两大主题展开研讨。
“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走出去论坛为2016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投资论坛的重要分论坛。作为本届国际投资论坛的一大看点,“一带一路”论坛邀请了来自外交部、商务部、科技部、国家开发银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机构的数十位官员、学者齐聚一堂,讨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问题;并邀请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碧桂园集团、奥绰城集团等企业代表提供案例、分享经验。
瞭望智库现场发布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报告——新加坡、马来西亚篇》和《2017-2020年全球资产趋势性投资研究报告》两份研究报告,前者由瞭望智库“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撰写,后者由瞭望智库与奥绰城集团联合发布。奥绰城集团董事长梁健殷介绍,该报告对全球经济形势、中国高净值人群投资、未来几年全球投资趋势等进行了深度剖析,为我国企业和居民海外投资提供扎实的数据和趋势参考。
“走出去”大有可为
“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由习近平主席提出至今,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正在逐步落地。
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在论坛上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从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全球智力与国际合作新模式的高度提出来的跨区域、跨意识形态的合作制度。
商务部驻成都办事处特派员方蔚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其进度和程度都超出预期。
方蔚在论坛上介绍,“一带一路”建设三年来着力于四大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工业园区建设和房地产项目。这四大领域的合作建设离不开广大中国企业,包括中小企业的积极参与。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王志国认为,我国企业尤其民企已具备“走出去”的条件。首先,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磨练,民企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具备较好的市场敏感性和适应性;其次,在“双创”的激励下,民企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眼下,民企“走出去”已经不乏大规模的潜力案例。碧桂园集团副总裁朱剑敏就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蒸蒸日上,这些国家的政府和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改善有着强劲需求,吸引中国房企入驻。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徐庆华表示,中国房企在“走出去”的同时也改善当地民生、提高人居环境,且基础设施、贸易港口项目均有房地产项目落地,有效地带动就业,促成东道国和企业的双赢,因此房地产企业出海前景广大广阔。
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则表示,目前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此时,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市场是个最好的选择。
沿线国家风险重叠交错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并非一马平川,中国企业“走出去”仍面临着诸多的风险与挑战。
对外经贸大学赵忠秀副校长表示,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要承担政治、法律、汇率、市场等风险外,还面临着环境、税务等问题以及文化、宗教差异。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总经理助理殷延辉介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15年《国家风险参保评级》显示,“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均处于绝对风险水平相对高位区域。其中有51个国家风险评级处于5到9级(注:1级最低,9级最高)。
何亚非则从全球风险防范的角度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聚集地区。一是风险错综复杂、相互纠缠,包括恐怖袭击、地区冲突、自然灾害屡发等,这表明投资风险和政治经济风险并存。二是沿线部分国家治理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不足,政治稳定性、法理监管、税收管理不强,这也加大了风险危害性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程度。
梁健殷也举例称,他们在海外投资项目之前,需要与当地政府各自带领律师团进行多轮交涉和谈判,在律师团的充分肯定下才能进一步推进项目,否则在对当地法律了解透彻之前,任何项目都可能潜藏风险。
对于中国企业如何在“一带一路”地区规避风险,更好地走出去,参与论坛的在场嘉宾纷纷给出建议,总体上分为四方面:
首先,对目标地区开展深入的调研。国家开发银行中非基金总裁石纪杨在论坛上表示,识别风险是企业“走出去”的前提,是投资成功的关键。企业须在前期对目标地区的国别风险、政局、法律制度、外汇管制、经济规模、行业发展周期性波动、政策等充分了解。
中投互贸“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平台创始人舒雅认为,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前,应调查当地劳工制度、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等法律法规,了解民风民俗、宗教习惯。
第二,与当地政府、企业机构合作规避政治风险和冲突。朱剑敏表示,迄今为止,碧桂园在东南亚地区的项目均与当地政府的投资公司合作,从而最大程度降低了政治风险。
瞭望智库总裁吴亮建议,企业应该与当地智库合作,以研讨会的方式分析各方利弊,提出解决方案。再者,企业可借助智库的力量在当地进行政策游说,争取福利。吴亮还认为,与当地华人社团建立联系、合作亦是企业熟悉文化差异、规避风险冲突的良策。
第三,遵守当地法律、税收制度,尊重民风民俗、宗教习惯。
梁健殷表示,奥绰城集团在开发其天宁岛项目前,因了解到当地签证制度严格,海外劳工难以取得签证,遂与当地政府充分沟通,通过中国、马来西亚、印尼员工共同参与的方式,确保了其劳工在当地的合法性。同时,梁健殷也呼吁我国政府就劳工签证问题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争取更多的便利。
第四,绿色发展,造福当地百姓,实现民心相同。
科技部可再生能源与国际合作计划办公室主任赵刚建议,中国企业应始终秉持着绿色、环保的理念,在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与当地的国情、制度、居民良好互动。
中国房地产产业协会副秘书长胡安东表示,企业设计项目时,须把环境保护置于第一;其次,将环保理念放大,不仅是生态保护,更是对当地居民的尊重与保护;再者,总结国内发展的教训,避免粗放型经济发展的问题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