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基尼的意识
2016-09-30
杨聃
比基尼就像一面反映人们对身体认知、道德观念和性态度变化的镜子,它的进化史几乎涵盖了服装能代表的所有深层社会学含义。
从诞生到流行
从在戛纳海滩掀起晒日光浴风暴的碧姬·芭铎,到因《星球大战6:绝地归来》成为少男幻想的凯丽·费雪,再到一夜成名的《体育画报》封面女郎凯特·厄普顿,这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分体式泳衣发挥着相当大的效力。
“现代比基尼诞生的年份与丘吉尔第一次引用‘铁幕是同一年。它以美国做核测试的比基尼环礁命名,估计是希望它能像氢弹一样引爆潮流。”时尚历史学家安伯·布查特(Amber Butchart)对《每日电讯报》说。1946年,法籍设计师路易斯·里尔德在巴黎发布了最新款的泳衣——一款由三块布和四条带子组成,仅用了76厘米的布料完成了设计。
泳衣的上身仅遮盖了胸部,背部除绳带外几乎全部裸露,三角裤的胯部尽量上提,最大幅度地露出了臀腿胯,而面料选择了印有报纸内容的花纹,似乎在暗示如此大胆的设计将在世界各大报纸上占据大量版面。
严格说来,比基尼并不是里尔德的“原创”。探究史迹,西西里古罗马遗迹的广场上,那些马赛克壁画以女运动员的肖像为题,她们手持铁饼货哑铃,两片式的紧身衣只遮住了胸部和臀部,和现在比基尼十分相似。
古罗马的设计可能是为了竞技的效果,而现代比基尼则是出于客观条件的考虑。从1910到1930年,“一战”引发的物资匮乏导致了女性时装的迅速演变,不仅出了尼龙这样的新材质,也促进了服装的工业化生产。因为政府希望生产商尽量减少纺织品的使用,导致服装设计变得简化。用《The Body Project》的作者琼·雅可布·布伦伯格(Joan Jacobs Brumberg)的话来说就是“大规模掀开女性身体繁冗的遮盖布”,露出腹部的分体泳衣也是当时的成果之一。
可最开始就算是职业模特都不敢尝试这么小的衣服,导致了定格在历史记录里的第一位比基尼女郎是一名叫米歇尔·贝尔纳迪尼(Michele Bernardini)的脱衣舞女,她手上拿着的火柴盒里塞着整套比基尼。虽然在这之后伯娜蒂妮收到了5万封“粉丝”的来信,比基尼还是难以被主流所接受。
19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小姐大赛规定参选者不许穿着比基尼。相继地,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和澳大利亚也都禁止了比基尼,梵蒂冈甚至认为穿比基尼是有罪的。而现在,大量的选美和秀场上,观众能“麻木”地观看穿着比基尼晃来晃去的身影,都要归功于女明星、时尚杂志以及新风尚的兴起。
维多利亚时代末期,没有任何一位优雅的女性能容忍晒黑的肤色,因为那是工农阶层的特征,暗示从事过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上层阶级的女性一出门就用软帽和阳伞来“武装”自己,保持着苍白的面容。旅行的兴起和人们对海边的向往让日光浴晒出的古铜色成了重新定义阶级的标志。“十二月褐色”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暗示冬日里的奢侈旅行。
时装设计师让·巴杜、索妮娅·德劳内等就顺势使用能衬出人们黝黑皮肤的鲜艳颜色设计出吸引眼球的泳衣。比基尼的遮盖面积最小,当然成了晒日光浴的另一个选择。
乌苏拉·安德斯在《诺博士》中饰演的哈妮·莱德穿着白色
第一位比基尼女郎米歇尔·贝尔纳迪尼展示小到能塞进火柴盒的比基尼
比基尼从海浪中走出的那一幕,为之后的邦女郎设立了标准:湿发,古铜色皮肤,运动型的身材。电影上映后,这种分体式泳衣的销量陡升。电影中那件“正牌”比基尼于2001年拍卖,为慈善事业贡献了3.5万英镑。
1964年,美国杂志《体育画报》开始在每年2月定期出版《体育画报泳装版》泳装专辑,此后的50多年,这本杂志的封面几乎都被比基尼女郎占据。只要按日期排列就能从封面上清楚看到比基尼的样式变迁。
比如设计师汤姆·伯根斯用给罗德与泰勒百货商店设计的彩色、拼图和圆点来装饰泳装。意大利运动装设计师艾米里·欧普奇给它加上了丝绸元素。到了70年代,皮革、丝绒、针织面料等材质被用到了比基尼的设计中。
1992年,Cole公司看准了“丰胸”趋势,开发出了可充气的比基尼,那是一款胸衣内藏有微小充气塞、可以修整身形的泳衣。1993年,运动比基尼开始流行,三角背心的款式成了主流。再之后,设计师一边使用高科技材料一边借鉴复古设计,重现50年代的华丽:缀有莱茵石的比基尼、绑带式比基尼。还有用皮带代替布料缠绕的比基尼,迷你比基尼,以及在巴西最流行的丁字裤比基尼。
游泳改变的女性着装
1904年6月15日,圣马克路德福音派教会在下曼哈顿的教区包了“斯洛克姆将军号”蒸汽船进行一年一度的郊游活动。因为当天是工作日,1000多名集会的成员大多数都是妇女和儿童,大家也都穿着礼拜服。刚驶过威廉斯堡大桥一会的工夫,船头起火了。船长怕大火烧到岸上,决定将船搁浅在上游。
随着火势向船尾蔓延,船员们纷纷弃船,留下乘客自生自灭。许多人跳进了河里,会游泳的活了下来,因为离岸边只有不到50米的距离。可是仍有1021名乘客丧命,几乎全都是妇女和女孩。因为在此之前,女性没能“享受”学游泳的权利。由此开始了民权运动,学游泳是自我保护的权利,无论男女。
《Vogue》率先刊登了游泳衣的推荐文章,当时的设计很保守,腰间系了皮带的宽松上衣搭配了灯笼裤,脚上还得穿着类似芭蕾舞鞋的系带拖鞋。法兰绒材质只有一个作用,充分遮盖住女性的身体和曲线,不过一沾水的湿重就达14公斤。
从澳大利亚来到美国的安妮特·凯勒曼(Annette Kellerman)为此惊呆了,她在后来的采访中表示:“我没法穿着比晾衣绳上的衣服还多的东西游泳。”所以凯勒曼在波士顿海滩上被捕了,罪名是“不体面着装”,事实上,她只是穿了件裸露双腿的泳衣。
在与法官对峙时,凯勒曼反问法律规定的服装和脚铐有什么分别?她还把一件男士套装改造成了满足法律规定的泳衣——从脖子盖到脚面,不过是更加贴身的版本。法官决定只要她保证以后都穿着这样的衣服游泳就撤销控诉。
随后报纸头条都开始为维多利亚式的女性泳衣鸣起丧钟。1912年,游泳变成奥运会的正式项目后,泳衣的改造也开始了,女性不用完全包裹住自己的身体,上身可以露出手臂,下身则是紧身短裤。不过在沙滩上还有“泳装警察”的存在,他们会测量女士泳衣到膝盖的长度才能“批准”下水。
1944年,埃丝特·威廉斯在《出水芙蓉》中的扮相吸引了很多“粉丝”的模仿。时装店也开始销售泳装,随后出现了分体泳衣,还变得越来越紧身,它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暴露着女性的身体。
1960年,美国流行歌手布莱恩·海兰德的一首《黄色圆点花纹的比基尼》(Itsy Bitsy Teenie Weenie Yellow Polka Dot Bikini)用歌词调侃了女孩穿着比基尼游泳前的心理斗争:“她是如此害怕从更衣间里走出来,她太紧张了,她害怕有人看到她。1,2,3,说说她穿的是什么。喔!她穿的是那么那么那么娇小的黄色波点比基尼。”真想不通,这首歌怎么能蝉联Billboard冠军榜一个月之久呢。可能因为美国正在经历性解放运动,比基尼也成了“宣言”之一。
当时还诞生了Monokini,上装只有两条吊带,在前胸形成一个V字,下身是束腰短裤。女士穿上它基本等于只穿了一条泳裤游泳的样子。它是奥地利裔美国时装设计师鲁迪·根瑞克(Rudi Gernreich)的杰作。1964年,Monokini在纽约的亨利·班德尔百货以24美元的价格卖了3000件。
与其说根瑞克在做服装设计,倒不如说他是想用这些设计尝试动摇人对性的固有认知。他很反对类似“将人体性化”“人要为自己感到羞耻”的说法,索性把这种对性的开放思想注入到了泳装上。Monokini的问世正赶上性解放运动的高潮,支持者们认为既然男性可以赤裸上身,女性也可以,这种设计“表达女性着装的自由,也象征着两性平等”。
虽然Monokini的做法有点偏激,但33年后美国职业排球队第一次参加世界沙滩排球锦标赛时,女选手们清一色穿着比基尼出战的事实,恰恰说明“将人体性化”的思想逐渐消退了,人们对裸露的身体已经没有了偏见。
比基尼就像一面反映人们对身体认知、道德观念和性态度变化的镜子,它大胆的设计把女性的身体暴露在公众的视野,被观赏和评价。它的进化史几乎涵盖了服装能代表的所有深层社会学含义——女性时尚随时代的变化;工业化生产对时尚的影响;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对潮流的贡献;维多利亚式的道德体系崩塌后,在公共场景人们对性的态度;女性如何利用时尚争取男女平等……
难怪德国文化史学家赫尔曼·施赖贝尔(Hermann Schreiber)在《羞耻心的文化史:从缠腰布到比基尼》一书中写道:“把泳装缩小到不能再小,在适当的风土和阳光下穿着这个最小的衣服则是几百万人,甚至可以说从本质上是所有人得以前进的道路。”
(本文参考了《每日电讯报》《BBC》《Design Cat-walk》的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