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的途径

2016-09-29邓琼飞

出版广角 2016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

【摘要】加强海南本土文化建设是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建设、提高海南文化旅游的必然措施。作为本土文化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文化旅游发展的内核。但目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严重不足,知名度颇低,而影视开发则是扩大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的有力途径。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多种问题。因此,海南应当抓住国家战略建设的机遇,采取多种途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

【关键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

【作者单位】邓琼飞,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2015年科学研究项目《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研究》,项目编号:Hnky2015-45。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影视作品中出现得很早。中国早期电影就有不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描述,只是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尚未诞生,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也未上升到一定程度。影视手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还没有得到大力的推广。但影视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的作用相当大,具有口耳相传等传承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影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优势

1.影视技术突破了口耳相传的局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世代代创造的艺术,其传承和传播的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这种方式容易造成遗忘。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传承主体的思想、观念和理解能力不同,其表达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容易造成遗漏,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带来损失。如果口耳相传活动终止,就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比起口耳相传,影视技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它能将任何一个细节进行详细录制并长期保存。同时,通过影视的表达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直观展示,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遗漏。

2.影视的声色特点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依赖于物质,以物质为载体。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赖的是“蕴含在物质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1]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这些非物质形态文化无法触碰,人们必须去真实地观看、感受和理解,才能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影视具有声色特点,将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细节完整地记录下来,能够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也能够通过观看影视了解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故事片,其情节性使观众更容易记住包含在其中的文化,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地域更加广泛。因而,影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了传播的地域空间限制。

3.影视对文化空间进行全面、真实的展示

“文化空间(the Cultural Space)”是指“按照民间传统习惯的固定时间和场所举行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 [2]。文化空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包含众多的文化事象,如庙会、歌圩和传统节日庆典等。文化空间不仅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而且还包含当时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氛围。因此,文化空间具有立体性,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传承的文化事象,需要发挥人的眼、耳、脑等器官的共同作用,任何语言都难以将文化空间完美地表达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空间所依赖的空间形态极容易发生改变,也极容易消亡,而影视技术恰恰能够把文化空间完整、真实地复制下来。因此,影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播作用。

二、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的有利条件

1.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

海南已整理出257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涵盖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信仰、岁时节令、民间手工技艺、戏曲和曲艺等多种类型。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类型为国内独有,国内外其他地区少见,如儋州调声、崖州民歌、海南八音器乐、黎族竹木器乐、海南椰雕、冼夫人信俗和南海航道更路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凝聚着海南世世代代民众的集体智慧,内容丰富,独具内涵,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尤其是文化空间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和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具有拍摄成为影视片的潜质。

2.海南地理区位优势特殊

海南省是中国最南端的一个省份,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与众多东盟成员国隔海相望。海南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长期在我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中承担重任,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海南独特的地理区位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吸引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资源。因而,海南必须加强自身的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尤其要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开发,从而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是海南文化建设的有力措施。

3.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

海南岛素有“天然摄影棚”的美誉,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含氧量高,热带雨林广阔,海水干净。这种自然生态环境在全国独一无二,特别适合拍摄各种影视剧。每年有超过50部影视剧在海南岛取景拍摄,一些国外拍摄的电影也在海南岛取景,如美国人拍的电影《夏威夷传奇》不在夏威夷拍,而是跑到万里之外的海南岛取景。海南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产生、发展和演变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海南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国家政策支持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建省以来,一直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时,海南省也出台相关发展规划,以积极推进海南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进步。2010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发挥海南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体现海南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海南民族风情。海南政府提出要“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例如,黎族、苗族三月三、琼剧、黎族、苗族歌舞、儋州调声和临高人偶戏等,策划举办相关活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国家文件均提出要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也是提升国际旅游岛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举措。

三、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存在的问题

1.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题材的影视作品非常少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早就出现在影视作品当中1928年,时任琼崖行政专员的黄强一行近两百人考察五指山地区黎族部落,并对考察活动进行了拍摄,形成了影片《五指山问黎记》,而黄强也被认为是最早关注黎族的学者[3]。这部影片拍摄了五指山地区黎族的很多生活场景,其中就有很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如黎族服饰、妇女纹面和船形屋等。之后,有关海南本土文化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自1928年至2016年的88年时间中,有关海南本土文化的影视片有电影故事片、电影动画片、纪录片和电视连续剧等。这些影视片虽然体现了海南的民俗文化,但多将民俗文化一笔带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影视剧相当少,且没有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2.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影视剧本创作不足

影视制作需要剧本的支持,但海南本土剧作家较少。当下,海南制作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剧非常少,跟剧本建设不足有很大关系,也与海南本土影视剧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有关。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口耳相传是其主要特征。口耳相传依赖于各民族的语言。海南岛主要有海南闽语、军话、迈话、黎话、苗话、回辉话、儋州话和临高话等地方语言,这些语言大多难以相互交流。因而,要创作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剧本,创作人必须熟悉海南各地方言,才能理解不同族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但海南本土剧作家严重缺乏,而外来文化工作者又难以攻克海南方言的障碍,使得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剧本的创作量少之又少。

3.海南本土影视人才队伍薄弱

从《五指山问黎记》算起,海南本土影视发展走过了88年的历程。纵观这一历程,很多涉及海南本土文化的影视作品均由省外影视工作者完成,很多影视作品只是在海南取景。海南本土影视人才队伍可谓相当薄弱,属于海南本土的导演、主演和编剧都屈指可数,且仅有少数影视工作者投身于海南本土文化影视建设。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海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作品的创作。因而,要加强海南本土影视开发,必须加强本土影视人才队伍的建设。

4.已有影视作品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深度不够,影响力小

海南早期的纪录片对海南黎族民俗文化做了深入挖掘,但这些纪录片在当时极少播映,影响力很小。在实施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以来,海南制作了一批大型纪录片以宣传海南本土文化,如《望海南》《海之南》等,但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力度很小,深度不够。1988年,海南建省之前的影视故事片主要是反映阶级斗争、革命斗争,建省之后至2009年期间,海南所制作的影视故事片较少,涉及海南民俗的作品更少。2009年以来的故事片,如《黎歌》《山海黎乡》等影视故事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深度远远不够,且这些影片都难以在院线上映,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其影响力依然较小。

四、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的途径

1.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纪录片

专题类纪录片的特点就在于直接从生活中提取原始材料,直观、完整和真实地记录客观事物的原貌。这种影视艺术形式可以保存那些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珍贵的档案资料。同时,专题纪录片能够完整地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本真性”原则是“定义、评估、保护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原则”[4],对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演变的规律、保护和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海南各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应努力创造条件,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成专题纪录片,并通过海南各电视频道和户外电子宣传设施等渠道播放。这对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提升地方文化建设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2.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故事片

影视故事片将文学、戏剧、音乐和美术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并由演员扮演角色,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影视故事片是最能吸引观众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对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影视故事片是文化传播和提高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因而,海南应当大力支持本土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故事片的创作。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海南本土文化发展政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研究队伍建设等措施,鼓励海南本土作家创作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本土文化影视故事片,尤其是要创作出一批立足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影视剧本。

3.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视频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多是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由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技术性,为了维护其较高的技术地位和尽可能垄断其经济利益,传承人一般不随意外传。这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具有神秘性、保守性和封闭性。而一旦传承人断层,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极容易失传,导致后来人无法掌握技术要领。而教学视频则是一种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传承和传播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将那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成视频形式,发布到网络,提供给那些有兴趣的人自学。教学视频突破了师徒传承的诸多限制,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

4.加强海南本土影视人才队伍建设

海南本土影视人才队伍对于发展、宣传和建设海南本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海南本土籍导演、演员、编剧等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提高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的制作水平,创作出高质量、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影视作品。海南本土影视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政府文化部门、社会文化机构和团体、本土籍影视工作者、高校艺术专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制定影视开发的相关政策,积极扶持本土文化产业发展;海南地方高校艺术专业要大力培养海南本土籍影视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要加强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响应国家文化保护政策,积极参与。只有通过各方的协同努力,我们才能提高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的制作质量,才能提高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1]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

[2]文化部. 2005年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EB/OL].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main.jsp.

[3]岑家梧. 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 西南民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28.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90.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赞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严海南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