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国时期报刊对旧体诗词发展的影响

2016-09-29梁艳青

文艺评论 2016年7期
关键词:季刊旧体诗词学

○梁艳青

论民国时期报刊对旧体诗词发展的影响

○梁艳青

近代报刊繁盛以来,报刊媒体对文学的发展与传播的影响与日剧增,民国时期传媒与现代文学更有着几近共生的关系,学界对此已有较为一致的认识。当我们沿着这个视角,研究新文学运动潮流下旧体诗词的生存现状时,发现旧文学(尤其是旧体诗词)借助新的传播媒体平台,获得了新的发展推动力。这不仅是旧文学(旧体诗词)自我延续的客观需要,更是旧文学在新环境下寻求生存突破发展的新趋势。

从历史上看,我国报刊创生之初,诗词即成为刊载的内容。我国创办最早的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偶尔也会刊登一些诗词作品。这个刊物主旨是为了使国人获知技艺、科学与准则,诗词作品自然也就不是它的主体。随着旧诗词作品供稿的大量出现,以及读者的阅读需要,出现了文学专刊。最早的一家是《申报》,由于文艺稿件太多,报社遂于1872年11月11日创办了专门的文艺性刊物《瀛寰琐记》,旧体诗词成为主体。不过,仅从数量上看,专门的文学刊物在报刊群落中,占比较小。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及其作品逐渐占据主流,旧体诗词的创作与传播渐渐呈现小众化趋向。从整体上说,报刊媒介平台在当时被新文学抢占了一大部分,但旧体诗词也利用报刊传播机遇不断强大自己的力量。通过发表与旧体诗词有关的内容,凝聚创作者和研究者的队伍,不断让读者关注旧体诗词创作和研究中的问题,增大自身的影响。借助传播学的视角,我们得以更清晰地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考察民国时期报刊媒介拓展旧体诗词传播空间的历史现场,这对我们研究中国旧文学在民国时期的遗响、近现代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与旧的文学传播内容的结合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细而论之,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旧体诗词借力报刊媒介机遇延缓其衰颓步伐

首先,旧体诗词借助新的媒体形式,扩大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较之传统的师徒授受、师友唱和等人际传播和书籍刊印、雅集等方式的大众传播,报刊传播给旧体诗词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传播的时效性增强,社会参与程度增加,编者、著作者和读者的对话性增强,受众的范围扩大等。虽然从时间上看,旧体诗词渐渐被新文学排挤,不断被边缘化,从出版空间上看,刊载旧体诗词的刊物数量远不能与新文学刊物相比。但参与并利用报刊这样的新媒介,扩大自身的影响,在新文学占主导地位的氛围中,依旧顽强地发出声音,为传统文学的现代发展保存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借助报刊的媒介平台,旧体诗词将创作和研究新与旧的力量集中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从事旧体诗词创作与研究的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在新文学的潮流下坚持旧体诗词写作的群体,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文学持有守旧的文化态度,旧体诗词创作和研究体现了他们在新旧文化碰撞时代的文化选择。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前代作品的总结、对创作技巧的反思和变革,为后人探讨旧体诗词文体的发展变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一部分人来自新文学阵营,他们并不创作旧体诗词而是从事研究工作。和创作的发表相比,旧体诗词的研究者数量更多,成果发布也几乎不受媒体新与旧立场的限制。他们能够将西方的观念和时代的需求与旧体诗词研究结合起来,为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阐释作出了贡献。这两大群体的成果经由报刊及时传播,展现了现代时段古代文学诗词文体研究的实绩。

再次,报刊作为大众媒介,为旧体诗词培育了作者群体和受众群体。很多刊登旧体诗词的报刊都会向编辑者的师友和社会各界约稿。这无形中促进了人们对旧体诗词创作的热情。如吴宓主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期间,报纸收到的稿件一度超过了报纸的发文需求。不忍割爱的情况之下,吴宓将余下的作品选入自己的集子中。与此同时,报刊传播还为旧体诗词培养了受众。大众传播降低了旧体诗词阅读的门槛,帮助旧体诗词挖掘出潜在的受众。如在各种手段的共同作用下,《词学季刊》每期发行上千册,这个带有精英色彩的小众刊物以不俗的业绩让旧体词拥有了一部分相当忠实的读者。

二、报刊媒介的传播模式提升了旧体诗词的社会参与度

“歌诗合为事而作”,但由于传统的诗词多以书籍的形式出版,诗歌创作的时间与发表的时间往往有很大的间隔。报刊较之书籍,具有时效性强的优势。经由报刊媒介,诗词作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加迅捷地走向读者,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时代的发展之间的时间差距大大缩小,社会参与性增强。

以时事为题材的诗词记录和参与了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以战争题材的诗词为例。在1932年出版的《复兴月刊》第1卷第1期上,刊载了刘麟生的词《玉楼春》和《华胥引》记载中日之间的战争。日军入侵沈阳以后,《大公报文学副刊》也发表了王越等人的抗战诗词,记录对日军入侵的悲愤之情。《诗经》更是在1935年的创刊号上刊登李徵骄的《国难杂咏》二十首,提示国人不忘耻辱:“篙目时艰,苦笑皆非,救亡乏术,怆恨曷已!聊假悲吟,述其哽叹,宁有足徵,人非健忘,读者其能一兴同仇之慨想乎?”①卢冀野在1938年专门创办《民族诗坛》杂志,刊载了一批抗战的旧体诗词,旨在以韵体文字发扬民族精神激起抗战之情绪。这些诗词在报刊上发表,不但及时记录了创作者对时代的发声,成为以旧体诗词为载体的抗战文学的组成部分,也充分发挥了诗词的社会功能,与新文学一道,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在《诗经》1935年第1卷第1期上,刊登了王祉祎的新作《民国廿四年元月将有京门之行文迟不发感成一律》,这首诗创作时间和发表时间在一个月份,可谓非常及时。从诗中得知,在报刊传播的语境之中,作者对作品在报刊上及时刊发已经形成了期待。又如柳亚子于1935年9月14日创作《廿四年九月十四日龙井道中怀垢儿》一诗,而在同年10月16日的《越风》第1卷第1期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读者就看到了这篇作品。可见,借助报刊媒介这种新的传媒途径,报刊传播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快地了解作者的生活、创作情况。

三、报刊版块联动建构起旧体诗词的立体传播

报刊尤其杂志在编辑过程中一般以版块的形式对稿件进行分类。以旧体诗词为内容的专业报刊通过不同的版块设置,为受众了解和接受旧体诗词提供了多层面的信息,从而形成了立体传播的合力。如标榜“专以词学研究为主不涉及其它”②的词学专门刊物《词学季刊》,分论述、专著、遗著、辑佚、词录、图书、佥载、通讯、杂缀9个版块,在内容上包含了词研究创作的方方面面。

首先,创作之外的研究性文字构成旧体诗词传播的外部空间。以上海交通大学国文系主任陈柱主编的刊物《学术世界》为例,该刊除了刊登部分旧体诗词之外,还刊登本社同人撰写的研究文章,如陈柱《孟东野诗杂说》、王缁尘《古诗十九首新笺》、胡怀琛《古诗十九首志疑》、钱仲联《浙派诗论》等。还有一些诗词集的序跋,如叶恭绰《题李释戡握兰簃裁曲图诗并序》、陈柱《斗航诗抄序》《李颂韩先生遗集序》《苏次河先生榕树庐诗集序》等。这些研究文字间或涉及时人创作的旧体诗词。对传统旧文学的总结、探讨、研究,与时人创作的旧体诗词一并刊载,使得旧诗词创作的渊源脉络自然呈现出来,这不仅有助于同道中人之间的切磋琢磨,对旧体诗词的传播也做到了不仅有其然,更有其所以然的深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受众对旧体诗词这一体类的关注度,扩大了旧体诗词的外围空间。

其次,新闻、广告等信息助推旧体诗词传播,有效延长了传播的效果。陈松英作《本社撰述人传略》以作者小传的形式加深了读者对作者的了解。龙榆生主编的《词学季刊》上,专门开辟“词坛消息”专栏报道学术动态。内容涉及词学研究动态、词社结社、各大学词学及海外研究近况等。经过《词学季刊》的传播,读者对国内主要的词研究者和创作者、近期学术活动、研究动向及成果、书籍出版情况等能够全面了解,随着报刊的定期出版发行,这些信息也潜移默化地走到读者视线之内。这种利用动态跟踪、作者介绍、诗词出版消息等多向度向读者推介的手段,巩固了由报刊建立起来的传播空间。

再次,注重编者、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增加与读者的交流和对话,提升刊物与作者和受众的黏合度。如《词学季刊》开设“读者通讯”“近人词录”“近代女子词录”“少年词录”等栏目,申明“特忝辟少年词录及读者通讯二栏,专载各方来稿,并由编者负责答覆一切有关词学之问题,特将来往信件,在本刊公开发表,籍共商榷”③。既照顾到了普通读者,也迎合了当时重视女性群体、少年群体的时代潮流,也让刊物进行大众传播之时,同时能够吸引女性群体与少年群体等分众群体的关注,反映出旧体诗词吸收新文化运动中平民文学、人的文学、妇女文学等新观念,追求与时俱进的努力。

报刊还成为作者、读者之间的良好交流平台,最具特色的是信札的刊登。以信札的方式(包括诗词)探讨问题是文人间常见的交流方式,这类原本存在于收信人和发信人之间的带有私密性质的人际传播,经由报刊发表后,即具有了公共传播的性质。又因其往往发生在具有一定写作和研究经验的群体之间,如师生、好友之间,其学术价值也比较高,是旧体诗词研究的珍贵资料。如《学术世界》上,刊载了张尔田、陈柱、叶恭绰、吴宓、李澍、吕方子、黄夷平等人的书信,讨论旧体文学创作及文学史等话题,如陈柱《与黄夷平论学诗书》《再与黄夷平论学诗书》等信件,直接针对年轻人诗歌创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关注诗词创作的读者也有一定的启发。

四、话题效应提升了旧体诗词的被关注度

议题设置最能够体现编辑对话题的掌握,彰显传播的主动性。如1934年曾今可主编《新时代月刊》第4卷第1期的《词的解放运动专号》就是一次有意识的策划。受胡适诗的解放启发,曾今可选择了旧体词这个在新文学运动中仍有变革空间的文体作为主题,组织了一批探讨词的解放的稿件,汇成《词的解放运动专号》以宣扬词的解放。该期收录柳亚子、曾今可、张凤、郁达夫、余慕陶、董每勘、褚问鹃、张双红、章石承、淑芬女士等人的文章,为词的解放运动造势。伴随理论探讨,该刊同时刊载了曾仲鸣、林庚白、柳亚子、刘大杰、王礼锡、章衣萍、曾今可等人创作的新词将近二十首,作为词的解放运动的先导作品。通过有意识的议题设置,希望能够在文坛掀起词的解放运动的潮流。

《词的解放运动专号》也的确产生了话题效应。茅盾在《读〈词的解放运动专号〉后有感》④一文中对曾今可所作的解放了的词《画堂春》和《卜算子》进行了嘲讽。一个月之后,茅盾继续发表《何必“解放”》一文,对词的解放运动进行深入分析:“现在的白话诗,对旧体诗而言,就是一种解放;因为两者之间不单是形式不同,内涵的思想意识也完全两样。但这话也有例外。近来有许多白话诗在思想意识方面,实在还是封建思想的螟蛉子——从那种穷愁牢骚的呻吟到才子佳人式的新恋爱描写,无一不是封建诗人的瘦影子;虽则俨然是白话诗了,但新店里卖旧货,此种白话诗和旧体诗的区别正好像旧体诗中古风与律绝之分。”⑤鲁迅也在《曲的解放》中挖苦曾今可的“‘解放的词’,‘词的解放’已经有过专号,词里可以骂娘,还可以‘打打麻将’。曲为什么不能解放,也来混账混账?”⑥可见,该刊引发的话题效应已经见效,关于词体的探索也由此不断氤氲开来。虽然曾今可提出“词的解放运动”口号最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他的议题策划已经聚拢了时人对于旧体词革新的看法。如果没有曾今可的策划,很难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讨论氛围,并产生话题效应。

曾今可之后,陈柱于《学术世界》策划了“自由词”的讨论,重新将词体革新的话题拿到公众的视野中。他在1936年出版的《学术世界》上刊载了自己写作的3首自由词和一篇《自由词序》,将自己革新词体的探索集中发表出来。随后,张尔田、陈中凡、叶恭绰等学界友人与陈柱有关自由词的往来信札陆续发表,不断制造自由词的关注点,形成话题效应。陈柱提出的自由词理论还与叶恭绰提出的新体乐歌理论、龙榆生的新体歌词说、易大厂、蔡守、箫友梅的歌曲写作遥相呼应,同气相求,是当时旧体词革新理念在创作上的反映。

五、期刊黏合旧体诗词作者群体,提升学术优势

有研究者指出:“现代报刊发展的过程中,其重要的媒介功能之一,就是使知识分子相互联结,在报刊的旗帜下共同完成他们的理想。”⑦旧体诗词专业报刊有效联络了作者群体,在创作与研究中互相探讨和激励,从而构成了相对强大的集体力量。

吴宓在1935年回忆主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时曾说:“近年职任编辑,恒多先见其诗,后识其人,每睹佳作,急予刊登,然后到处辗转寻访,久久始得踪迹,先以通函,继乃订交,由文字之雅,终成密契,年深积累,情好益笃,是故予乃以诗得友,非仅以其为吾友,而遂誉其诗,袒私阿好之讥,予实知免。”⑧吴宓和诗人萧公权、王越等人都是因文订交,在编者和作者的往来过程中,建立起友谊。同样,《词学季刊》创办者龙榆生以此杂志为中心,集合国内外致力于旧体词创作的骨干力量形成了人数可观的精英群体。梁启超、沈曾植、赵尊岳、唐圭璋、陈锐、龙榆生、夏承焘、叶恭绰、张尔田、卢前、夏敬观、吴梅、陈匪石、黄孝纾、易大厂、吕澂、夏孙桐、鲲翔、吕碧城、丁宁、陈家庆等数十位词作者和研究者,无论是其学术水平还是社会影响,均有利于《词学季刊》的推广和传播,并逐渐在期刊群落中形成了词创作和研究的学术优势。

于此更进一步的结果是,民国时期旧体诗词的期刊促成了某些文学或学术社团的成立。一些刊发旧体诗词的专业期刊也尝试以作者群体结社,这种方式不但让创作者跨越时空以杂志为纽带聚合在一起,也增加了同人之间的情感慰藉。如《词学季刊》的《词学季刊》社、《学术世界》的《学术世界》社、《国学专刊》的国学专刊社、《中国学术讨论集》的中国学术讨论社。这种结社方式与先结社后寻找出版平台的方式相比,有效避免了成员复杂,学术方向分散的问题,又发挥了专业期刊的优势:即将以往文坛领袖的凝聚力转换为刊物的黏合度,跨越了作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现场交流的壁垒,让更多具有共同志向的创作和研究者能够聚拢在刊物周围,以刊物为彼此交流的重要平台。

从龙榆生主编的《词学季刊》的情况看,该刊在创刊号上即表明自己为《词学季刊》社的同人刊物,“以约集同好研究词学发行定期刊物为宗旨”,“凡对词学素有研究兼有相当介绍者并得为本社社员,入社之后应负定期撰稿搜集资料或经费方面之责”⑨,可见,与南社等社团需要介绍人方能入社的条件相比,《词学季刊》社是全然由作者群构成的社团,而社团对团员的要求也限于刊物的运作,即团体的成员在入社之后要在稿件或者物质上对社刊予以支持。严格来说,以刊物组建的群体并不是严格的社团,这样的社团没有统一的创作理念,成员的创作倾向也各不相同。但术业专攻是其优势,这也让这些专业期刊在大众传播语境中通过分众定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所营建的传播空间更加纯粹。其受众数量不多但忠诚度高,传播效果也是那些将旧体诗词淹没在时文、政论之中的大众刊物无法比拟的。

除此之外,报刊还通过精准的投放,巩固受众群体,为旧体诗词的创作和接受提供更多的支持。据龙榆生《南北大学词学教授近讯》一文介绍,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之江大学、河南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皆有学者教授诗词类课程,有些学校还有专门的词学研究会等组织,如暨南大学、之江大学文理学院等。学习和研究诗词的师生无疑是旧体诗词接受的最忠实群体。而针对这类读者,《词学季刊》以交流刊物的方式对学校、出版社、图书馆赠送刊物:“本社愿以所出词学季刊与国内外各大学、大图书馆、大书局交换关于文学或国学之有价值刊物。”⑩通过对刊物的精准投放,间接起到了扩大读者群的作用。

民国时期的报刊媒体对传统旧体诗词的生存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是旧文学在新文学革命发生之后,借助新型传播方式来显示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努力。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报刊传媒对旧体诗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入和有力的。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当时旧体诗词的创作扩张,还对今天我们研究旧体诗词与民国时期几次国学热潮之间的联动关系,研究此时期传统文学的普及、启蒙等有关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①李徵骄《国难杂咏二十首序》[J],《诗经》,1935年第1卷第1期。

②龙榆生《词学季刊社编辑凡例》[J],《词学季刊》,1933年第1卷第1号。

③龙榆生《编辑后记》[J],《词学季刊》,1936年第3卷第2期。

④阳秋《读〈词的解放运动专号〉后有感》[N],《申报·自由谈》,1933年2月7日。

⑤茅盾《何必“解放”》[N],《申报·自由谈》,1933年3月10日。

⑥鲁迅《伪自由书》[A],《鲁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页。

⑦周海波、杨庆东《传媒与现代文学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⑧吴宓《空轩诗话》[A],《吴宓诗集》[M],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30页。

⑨龙榆生《词学季刊社简章》[J],《词学季刊》,1933年第1卷第1号。

⑩龙榆生《启事》[J],《词学季刊》1935年第2卷第2号。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3YJC751028)]

猜你喜欢

季刊旧体诗词学
老舍的旧体诗
重返旧体诗世界的鲁迅
欢迎订购《思维与智慧》2022年季刊合订本
《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英文季刊)征稿启事
分春馆的词学传承
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及其现代传承
《数学季刊》征稿简则
旧体诗词的现代走向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