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诗教”观再解读

2016-09-29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家语温柔敦厚诗教

刘 璐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孔子“诗教”观再解读

刘璐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孔子推崇《诗经》,这在《论语》和《孔子家语》①多有反映:“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解读;“诗”三百、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虽重“诗教”,但就“六艺”之间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诗”的最终旨归应为促进礼和乐的培养。孔子“诗教”观始终围绕“君子”这一理想展开,具有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

孔子;诗经;诗教观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5.007

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贡献,除了办私学开有教无类风气外,就是修订六经,将《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授课内容,延续了周统。“六艺”中,孔子首推“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礼也与仁、义、智三者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此外,孔子重“诗”,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诗”指的就是《诗经》。《论语》中多处可见孔子对“诗”的阐释。细读这些字句,一个诗意的孔子形象跃然纸上。从孔子对《诗经》的评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诗教”观。

一、“无以言”到“可以兴”——“诗”的作用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②。这是陈亢与孔子的儿子伯鱼之间的对话。从孔子对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将“诗”看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孔子在关于诗的作用方面,还有“诗,可以兴”的观点。如孔子对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③。这段话是在鼓励学生去研究“诗”,孔子认为读“诗”可以培养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会讽刺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服事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事君上;而且能多多记住鸟兽草木的名称。[1]这里就把诗上升到了艺术层面,强调了其功用的全面性,这与《诗经》自身题材和孔子“吾从周”[2]34的理念有关。孔子对周朝社会极其推崇,认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是谓‘小康’”[2]139。而《诗经》所收文章多成书于周代,从其风、雅、颂三种题材看:“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三方面贯通日常、内容丰富,可谓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就与孔子的观念极其符合,孔子致力恢复周礼,那么《诗经》在孔子的讲学活动中,就不再单纯地作为歌谣或民俗以传授,其背后隐含了孔子对“大同”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寄托。

二、“思无邪”到以“诗”教——“诗”的践行

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思无邪”的内涵,注解者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侧重由诗而发之情感,如朱熹认为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诗者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也。”[3];另一种解读则是针对《诗经》内容而言,如李泽厚“思是语气助词,不作思想解,邪也不作邪恶解。”“《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虚假。”[4]。从孔子“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看,两种解读皆有道理,可看作是孔子“诗教”观的两个侧面,内容的不虚假是“诗”教意义达成的基础,思想方面的无邪是“诗”教的目的。就诗教作用方面,孔子认为“《诗》教也,疏通知远”“诗之失,愚”“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即认为“诗教”能够让人通达、温柔敦厚、不愚钝。

孔子在与弟子的对话中,以《诗经》进行德教,宣传其政治主张。但这种“诗教”是有前提的,要能理解仁先礼后的道理,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孔子曾数次提到“可言诗”的条件,如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④;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⑤就教育内容而言,孔子与弟子对话所选主要涉及君主为政、修身立事、君子德行三个方面。关于君主为政,一个典型的例子出自《孔子家语·辩政篇》:“子曰:君主为政、丧乱蔑资,曾不惠我师。此伤奢侈不节以为乱者也。又曰:匪其止共,唯王之邛。此伤奸臣蔽主以为乱也。又曰:乱离瘼矣,奚其适归?此伤离散以为乱者也。察此三者,政之所欲,岂同乎哉?”。子贡问孔子,在齐国国君、鲁国国君、叶公三者请教管理政事方法时,为何回答不同。孔子用诗经中故事来描述三种政治祸乱原因,第一种不加节制地追求奢侈而导致祸乱;第二种是奸臣蒙蔽君主而导致祸乱;第三种是百姓离散而导致祸乱,所以应分别采取节制、管理臣下、使近人悦服,远方的人归附三种方式来管理政事。[5]

孔子以《诗经》讨论君子德行的言论较多,如“恺悌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⑥;“能补过者,君子也”、“君子是则是效”⑦。修身立事方面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⑧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善良本性谁都有,始终保持却很难。这句话是孔子评价其弟子冉雍的,冉雍以德行著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则是关于立身行事不招致祸患的准则。

三、“兴于诗”到“立于礼”、“成于乐”——“诗“的旨归

“孔子施教,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在孔子的思想中,礼乐具有重要地位。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⑨。“兴于诗”,包咸注曰:“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6]。朱熹曰:“兴于诗,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7]朱熹这里将“兴于诗”的含义说的明明白白,他阐明反复吟咏诗教对于兴起的善恶之心,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的道理。孔子认为学诗是修身厉行的开始,但还要学礼。有“不学礼,无以立”的主张⑩。学了诗,学了礼,还要学乐,用音乐陶冶性情,坚定的形成德性。这样道德就修成了。所以,“兴于诗”到“立于礼”、“成于乐”可以看做是孔子“诗教”观的旨归。

四、结语

孔子的“诗教”观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很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总体来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始终围绕“君子”这一理想人物类型展开。孔子曾有“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言论,其对周朝仪制的推崇、对五帝时期和周作为“大同”和“小康”理想社会的认同使得其将尧、舜、周文、武王视为理想的君主,孔子具有很强烈的入世从政之理想,四方游说正是为了在礼崩乐坏的社会中实现自己的抱负,恢复周礼。但这种抱负的实现又必须借重于圣明的君主和理想的臣儒——“君子”。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2]这里所说的“诗教”,就是指诗三百的教化作用。“温柔敦厚”,照字面解释,也就是态度温顺友善,心地朴实忠厚,合乎礼仪。这是用“诗三百”教育的结果,这种“温柔敦厚”则正是代表了君子的典型特征。

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是孔子“诗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孔子的“述而不作”,《论语》又是孔子所说之话的汇编,不具有系统性,因此其“诗教”也不免具有散乱、不具有系统性、流于经验主义等弊端。且“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温柔敦厚的“诗教”、“温、良、恭、俭、让”的礼仪规范只适合治平之世。对战国后期,动荡不安的社会来说,最亟需的是强权的干涉和政治的一统,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却始终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原因。

[注释]

①《 孔子家语》在很长的历史阶段被疑为伪书,其思想价值并未能收到充分重视,但近年来,在伪书说占据主流局面被打破之后,其学术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被称为“孔子研究第一书”(见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故本文将《孔子家语》纳入研究范围。

②《论语·季氏篇》

③《论语·阳货篇》

④《论语·八佾》

⑤《论语·学而》

⑥《孔子家语·子弟行》

⑦《孔子家语·正论解》

⑧《孔子家语·观周》

⑨《论语·泰伯》

⑩《论语·季氏篇》

[1]杨伯峻.论语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 2009: 214.

[2]王云五,朱经农.礼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7.

[3]黎靖德编.杨绳其,周娴君校点.朱子语类(第1卷) [M].长沙:岳麓书社, 1997:485.

[4]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中华书局, 2015:50.

[5]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 2009:249.

[6]何晏,(南朝·梁)皇侃.孔学三种·论语集解义疏[M].上海:世界书局,1935:79.

[7]朱熹撰.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 1987:150.

[责任编辑王耀辉]

A Study On Confucius’s Understanding of Poems

LIULu

(CollegeofEducation,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12,China)

Confucius emphasized the greatness of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we could learn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Sayings Of Confucius. Confucius thought The Book of Songs contains purity thoughts and ideal personality. While the most important aim of learning is to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of courtesy and music. Confucius’s Understanding of Poems was always combined with his view of ideal personality.

Confucius; The Book of Songs; teaching view of poems

2016-02-15

刘璐,女,安徽宿州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近代教育图像出版史。

■教育理论

G40-092.25

A

2095-770X(2016)05-0027-03

猜你喜欢

家语温柔敦厚诗教
陈子龙论“温柔敦厚”——兼论中国古代范畴阐释中的“既/又”思维模式
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成立仪式暨“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建设项目启动会
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培训部2021年秋季函授班招生启事
《史记》三家注引《孔子家语》考*①
《孔子家语》的成书年代和版本情况研究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沈德潜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孔子家语》话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