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三策略”
2016-09-29李钊
李钊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创设
积极参与 深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109-01
数学教学是一个知识传输的过程,更是一种激情焕发的艺术。激情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尤其对初中数学课堂来说,激情就像是一种点燃数学学习的催化剂,富有激情的教学必然带来充沛的学习热情,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自然而然了。因此,数学学习需要激情,由教师至学生,进而拓展至整个课堂。
一、创设知识情境,让学生“活”起来
作为课堂教学高效的根本保证,激情需要贯穿于整个过程始终。因此,激情的点燃是要在课堂教学一开始便要着手的。也就是说,如何能够让学生在刚刚开始接触一个知识内容时,便对其产生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将这个工作与课程导入相结合,通过创设知识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简单的绝对值方程》时,笔者以|x-3|=7作为例题展开教学。学生们刚刚接触了简易方程与绝对值的基本概念,独立求解上述方程具有一定的困难。于是,笔者将这个问题拆分成三个小问题:[①]|7|和|-7|的值分别是多少?[②]|a|=7应当如何化简?[③]如何尝试化简|x-3|=7?这三个连续性的小问题,构成了一个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在这样的知识情境中,学生们的思维也在连续思考中被激活了。
在整体性的知识氛围中,学习的过程变得很自然,知识内容的进一步获取,成了学生们强烈的主观需求。学生从心理上活跃起来了,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自然也就顺畅得多了。
二、调动课堂参与,让学生“动”起来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想要实现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内容的获取过程中。只有真正触摸到了本身,才能对其产生真实且深刻的感知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并掌握知识。激情在这个环节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感知之情,笔者经常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有趣的小活动。
在教学平行线的知识内容时,笔者在课堂上带领大家进行了一个亲自动手的小操作:以一条绳子代表一条直线,再用五个彩色图钉分别代表五个定点,将图钉按在泡沫板上,将绳子固定为特定的形态。先利用图钉将绳子固定为如图1中的形态,使得AB∥CD,请学生们思考∠P与∠A、∠C的关系。然后,将代表点P的图钉右移,让绳子形成如图2中的形态,保持AB∥CD的状态不变,继续研究三个角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前提下,继续移动点P,陆续形成其他两种形态(图3、图4),请学生们分别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移动图钉,感受图形变化的过程,把握直线平行时的角度关系。
课堂活动无需具有多么大的规模,重点是能将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融入其中,并运用灵活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关注热情,并积极参与进来。这种活动可以是一个小游戏,一个小课题的探究,也可以是一次实践活动。只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只要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就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深化知识探究,让学生“想”起来
想要全面点燃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就要尽可能多地让大家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呈现和推进过程中来。数学知识是灵活的,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们的思维跟上知识变化的步伐,以基础知识为起点,积极开展探究,持续深化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内容后,笔者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有8个人分别乘坐两辆车去机场。当汽车开到距离机场还有15公里的位置时,其中一辆车突然出现故障无法继续前行,所有人只能乘另一辆车赶往机场。此时距离飞机起飞还有42分钟,车内可以乘坐5人(含司机),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60千米/时。请问,这8个人能否全部赶上飞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具有开放探究性质的问题,为学生们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在探究的过程中,大家通过自己的力量发现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增强了学生面对探究性问题时的自信心。
在富有激情的课堂上,教师的亲和力更加明显了,学习过程也更有感染力了,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自然也就产生了愈发高涨的热情。在这种活跃的氛围驱动下,学生们更愿意接近数学并探索数学。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