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音乐教育:脑神经科学及文化传承两个角度的探索

2016-09-29张政李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授儿童

张政++李成

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上海国际乐器展组织、上海音乐学院及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承办的首届中国音乐教育大会于2015年10月12~16日在上海召开。大会以“传承·发展·创新”为主题,聚焦当下音乐教育研究领域的诸多前沿和热点问题,例如,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学校音乐教育、音乐教育MOOC、学校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民族音乐教育、社会(社区)音乐教育等问题。会议的主要形式有“主题演讲”“圆桌会议”“工作坊”“论文宣读”“论文海报展”“音乐会演出”,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位音乐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和高校在读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

一、脑神经科学解读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太平洋大学听力学助理教授、幼儿音律研究项目主席Gabriella Musacchia博士在会上作了“创作音乐神经的可塑性——教育与成果启示(The neuroplasticity of making music: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nd achievement)”的主题演讲。

Gabriella教授指出,脑电实验证明音乐是大脑的“多种维生素”,对早期儿童进行持续的音乐训练,有利于促进其感知、动作、社交等能力的发展。她通过实验证明,早期持续的音乐训练经验,对儿童后天语言音高等的发展具有影响作用。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对音乐有反应,这种反应的敏锐度随着音乐训练的持续而增强,因此从小就接受持续的音乐训练的音乐家对音乐的音高更为敏感;而音乐音高的敏感性与语言音高处理量成正相关。实验发现,音乐家通常具备更精准的语音神经反应能力,而语音神经反应能力对儿童入学后的语言学习有重要作用,语音神经反应越精准的儿童,其语言表达、理解、阅读能力就越强。因此Gabriella教授认为,应当从婴儿时期就开始音乐教育。

Gabriella教授还指出,持续的音乐训练有利于增强听觉记忆和言语回忆能力。她通过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语言学习中相连的关键性提示音转换较快,且关键性提示音之间的语音空白较短,接受过持续音乐训练的被试能够听到更短的语音空白,这意味着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语言关键性提示音间的转换。这不仅有利于其更好地与他人进行言语交流,也有利于其听觉记忆能力的提高。因此,可以通过在音乐教育中增加对儿童音乐旋律识别的训练,锻炼儿童的言语回忆能力。Gabriella教授还阐述了节奏与阅读的关系,指出具有较好节奏感的儿童对语感的把握能力更强。语感是外语学习的“催化剂”,具有良好语感的儿童在后天语言学习中更具优势。

针对“如何对幼儿进行持续有效的音乐训练”这个问题, Gabriella教授尝试了“互动性音乐游戏”模式。她认为互动的音乐(Interactive music)、团体音乐游戏(Group play)、多声部的表演(Multi-part performance)不仅有利于儿童的音乐学习,还有利于其全方位能力,尤其是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

二、文化传承解读

1.全能音乐家:音乐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与开发

美国国家音乐教育协会(NAfME)会员Anne Fennell在“如何培养‘全能音乐家(How to cultivate the Whole Musicion)”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在这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教育不仅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而且要帮助其在社区及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得更有意义的生活。为此,她提出了“全能音乐家”的教育理念,“全能音乐家” 所指的不是通过系统的音乐学习与训练培养出的高素质专业音乐人才,而是指拥有集表演、创作、研究能力于一体、拥有全面综合性音乐素养的人。Anne提出,教育工作者必须理解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意义,即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社交技能以及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儿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能实现身体与心灵的良好联结。

在谈及幼儿园中的音乐创作问题时,Anne认为,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可先教给儿童一些简单的节拍和律动,或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供儿童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其进行音乐创作。教师可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游戏活动给予儿童多种音乐形式的体验,调动其感知音乐的主动性,引导其用身心去感受音乐之美,促进其音乐素养的全面、综合发展。

2.全民音乐教育:从社区音乐入手构建艺术生态圈

美国音乐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志强教授在题为“全民音乐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拓展(Music education for all:A call for expansion in practice and research)”的主题演讲中,用时间轴标示了人在一生中可能受到的音乐教育。他指出,3~22岁接受到的学校音乐教育是最为重要的,而在22~79岁(以美国公民平均寿命79岁的年龄为界)这段时间里,公民接受的音乐教育存在中断的可能。对此,他提出要以社区为依托,为公民参与音乐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例如,通过社区音乐活动组织为公民提供终身音乐学习的机会。此外,他还强调可以社区为基点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艺术生态圈。“艺术生态圈”一词源于社会生态学,既强调同一人类生活群体之中各种社会机制与艺术因素之间的相互联合,例如学校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与家庭艺术教育三者的内在结合,以及艺术与科学、生活、情感等的融合;又强调不同人类生活群体,即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互融互生;更重要的是,在艺术生态圈中,人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存在的。艺术生态圈有其生态循环、平衡和发展规律,教育要顺应这些规律,在保持个体内在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培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我国的音乐教育:架起优秀民族音乐与儿童音乐教育的桥梁

在圆桌会议上,民族音乐教育研究作为一个热点问题引起了现场专家和教育实践者的普遍关注。

浙江师范大学杨和平教授指出,当下不只是民族音乐教育,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整体存在着失位、失语、失信、失建、失衡等问题。他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乐教”作为一项事业去奋斗。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马达教授提出,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为基础。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某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早在1838年,美国波士顿学校就基于教堂唱诗班的的传统宗教文化需求开设了合唱课,激发了学生对传统宗教和民族音乐的兴趣。反观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较为忽视,较追捧西方音乐,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提不起兴趣。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强调,学校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主渠道,要积极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当下很多学校,包括幼儿园,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以及音乐教育观都有错误。例如,很多教师认为,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不能随意改动的,儿童只能模仿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音乐教学内容和音乐教学活动组织形式,都忽视儿童的知识经验水平,难以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为此,他特别指出,要努力提高音乐教师尤其是幼儿园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让幼儿园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起点。

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瞿小松在主题演讲中邀请图娜拉、朝勒孟格日勒两位蒙古民间艺术家,现场表演了蒙古族传统单人多声表演艺术“呼麦”。他以此为例,指出中国有许多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这些文化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传承之前,先要追本溯源,找到民族文化这棵千年古树的“根”,才能真正基于对民族文化理性、清晰、深刻的认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并结合外来优秀文化与时代要求,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这棵古树屹立不倒。他也批判了目前音乐教育,尤其是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功利化倾向:为了升学加分,家长强迫孩子学习音乐;音乐学习忽视对儿童心灵的呵护与美的熏陶,只关注考级、参加比赛……他强调,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能在生命过程中享受音乐的人”,学前期的音乐教育旨在让儿童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聆听音乐、认识音乐,先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与喜爱。为此,他建议将优秀的民族音乐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挑选一些旋律简单优美的民族童谣,如《螃蟹歌》《茉莉花》或某些戏剧唱段供儿童学习;可以组织儿童参与民间音乐游戏活动,如,让儿童参与 《采茶扑蝶》这类民间音乐游戏活动和有简单舞蹈动作要求的民间音乐活动(如秧歌、花鼓)等,通过歌唱、欣赏、律动等多种形式搭建儿童与民族音乐沟通的桥梁;可以在儿童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渗透民族音乐,让儿童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

三、音乐教育研究新动向

会议期间,有很多学者谈及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学习形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慕课”。它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和学习管理系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布、查找学习资源的平台。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认为,MOOC这一新的音乐教育学习形式对打破时空局限、让音乐教育社会化、大众化,以及实现个体的终生音乐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我国参与建立全球音乐MOOC教育学院计划。上海音乐学院的余丹红教授则指出,目前MOOC在教学的反馈与回应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无法让学习者与同学、教师进行及时的互动,对于主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者来讲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MOOC目前只宜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形式。中国石油大学的赖达富教授则提出,可将MOOC与翻转课堂教学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让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转变为学生的“指路人”。

会上还有学者谈及了学校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研究的新动向。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吴斌指出,全国义务教育已经普及、4%的教育经费目标已经实现,为此,对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究竟如何亟需开展系统、全面的质量检测。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的监测不可或缺。为此,教育部成立了相应的课题组,对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工具开展了研发工作。东北师范大学尹爱青教授简要介绍了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工具开发的进程,重点介绍了前期的研究工作经验。据介绍,这套工具自2015年6月开始在部分省市试点试测,这之后,研究者将对监测工具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并将于2016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推行使用。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教授儿童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刘排教授简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