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教学变革例谈
2016-09-28■周瑞
■周 瑞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教学变革例谈
■周 瑞
周瑞,现任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教学副校长,高级教师,任教语文学科。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天津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得全国第七届语文阅读课大赛一等奖,多次在全国、市、区上观摩课,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奖项,《语文精读课评价研究》《我心中的教育家》等论文分别发表在《河西教育》和《中国教师报》等报刊上。
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知识的裂变,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将引发人们思维模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交往方式的变革。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和未来社会的需求,信息化教学的飞速发展,迫使我们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与学的方式,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学习方式。
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改变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营造新型的数字化学习方式,让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学习,在课程构建上改变传统的课程形态,着力构建开放性的课程研究,开展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培养综合素养,这些都是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教育资源的优质化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正因为大数据的广泛使用,使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被广泛分享,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分享到最顶级的教师教学指导。
我校领导班子成员,繁忙的工作并没有让他们停止对各自专业领域知识的不断学习、深入研究。全国、市、区各学科研究中均有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身影。他们在自己不断深入学习的同时,也将全国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带给学校每一位教师,引领着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坚持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积极优化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全新的师资培训机制。
大数据时代,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海量数据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了网络促进教学能力提升及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结合的作用,构建了具有附小特色的数据库。现有教科研兴校、创优课、“双优”课,国家级、市级、区级优秀课百余节。各级各类课题数十个。
附小是联合学区中心校,引领着联合学区六所学校,每年按计划给新入职及联合学区交流教师按计划分配权限,教师在课余时间通过登录资源库学习各级各类优秀课,教案、课件、大视频,同时,浏览各科研课题开题、结题报告,了解各类课题的研究过程,真正达到科研到基层,对年轻教师及联合学区教师,进行“一对一跟踪培养”,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对教师专业素养与科研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教学模式的转变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颠覆了小学课堂“教”与“学”的传统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深化、拓展学习主题。在大数据的信息时代小学翻转课堂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学习时,经历互动游戏、活动,过关之后继续学习。遇到困难疑问登录留言板,即使害羞的孩子也可以随时在线提问,生生、师生互动解答。同时,学习每个版块后都有简单的测试,检测系统记录了学生对问题的完整练习情况,方便教师参考该记录了解困难学生情况,课上能够有针对性地辅导。
课堂上教师答疑、解惑、提升、拓展,教学生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会的不教,能迁移的引导,能借鉴的打开思路,让课堂40分钟充实而高效。同时,翻转课堂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加深入。课前,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在参与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拓展、深化,而且有利于增强亲情形成家庭学习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知识的深度内化、作业的精彩完成充分体现翻转课堂的快乐、高效教学。当学习既有趣又有探究性时,学生的思维会放松,这种状态下更容易学习。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乐趣。
近两年,我校组织各学科教师二十余人成立“翻转课堂”研究核心小组,开展“翻转课堂”“微课程”的实践研究工作。多次派人参加信息技术整合课比赛,获得市、区级一等奖,作品报送全国参赛。学校还通过派出培训,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三、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更大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实践,就按照传统教育观念设置的课程而言,都有了供自己选择课程的可能。
我校共有学生社团141个,其中有“五彩贝”合唱团、“炫彩空间”美术社团、“小天使”舞蹈社团等25个特色团体,全方位实施艺术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以课堂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校有特色、班班有展示、人人有专长”。学校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布置艺术工作,提高认识,形成共识,促进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活动类课程校本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校把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课后兴趣活动等系列化,形成活动类课程体系。
2014年,学校参与了全球小学教育联盟组织发起,由国内的40余所学校和国外30余所学校共同承担的“桥·全球教育共同体”活动,全校近5000个家庭参与专题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桥”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了解身边的这片热土,深刻感受家乡的巨变,将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
我们欣喜地发现,大数据对于教育的改变将会是补充,而不是颠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从宏观群体逐渐走向微观个体,让追踪每一个学生的数据成为可能,从而让研究每一个个体成为可能。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我们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而这,正是教育的进步。
专家评述:
当一名教师,是她童年的梦想;做一名教育家,是她今生的夙愿;“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是她不懈地追求。她就是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副校长周瑞。周瑞老师性格温婉,谈吐文雅。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身边的同事,她都能欣赏其优点,鼓励其长处。她常说:“与人交往,相交为善,必能悦其心而导其行。”这就注定她会在追梦的路上成为学生、家长喜爱、信赖的教师,成为身边伙伴们真诚相交的挚友。
时光匆匆,二十二年的从教生涯磨砺着她,细数往昔岁月的点点滴滴:她勤思善学,采众家之长,教学有特色。“以情为中轴,以读为主线,感悟提升”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用浓浓的情来感染学生,用深深的意启迪学生,鼓励学生有所创见,使他们的思想无拘无束地在语文课上徜徉,让他们在美读中有所得,有所获。她勤耕善钻,不断反思,专业有引领。教学生涯让她倾心,她对教育教学有了深刻的思考。挑灯夜读,查阅资料,反复推敲,让更多的语言、更多的追寻,化作一篇篇文章。主持课题研究,论文获奖,专业上的执著与追求,使她不断地内化与外秀,散发着骨干教师浓浓的书香气。她精耕细作,用心做事,承担起管理的责任与义务。走入课堂,听随堂课、研讨课;召集教师学习,主持专题研讨;与老师们推心置腹,商议工作,凝聚了人心,活跃了团队。她快乐地生活,多才多艺,散发着个人的魅力。
教师的职业让周瑞铸就了信念,感悟了人生真谛,如今,她仍然在风雨兼程,用生命化作一片片绿阴。(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刘莉)
·走在成长为教育家的道路上·
周瑞:向着心中笃信出发
教育是需要理想和信念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就不可能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和活力。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因为有了理想而更加理性。踏上教育这条路,于我,理想就是成长为心中笃信的“教育家”。
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繁忙的工作并没有使我停止对自己专业领域知识的不断学习和深入研究。与书为友,品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享受;笔耕不辍,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畅快淋漓;交流分享,感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成长收获。在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同时,我也及时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以各种形式与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分享,引领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除了自身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主要采用学科负责制,语、数、英,科任学科都有一名专业较强的领导牵头,各学科有教学参赛课或研究课任务时,主管领导牵头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智囊团”,开展教学研究,形成“学科有人抓,专业有人领,问题有人解”的研究团队。为了使各学科教研活动更加平实化和经常化,我校成立了不同的研究组,既有学校各个大学科组,又有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核心组,还有各年级的学科组。这样,就构成了“学校领导班子团队—各学科校级研究团队—各年级研究团队”三级指导网络,形成了高效务实、团结合作的校本教研特色。首先,做到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每当研究教学课时,研究小组集思广益,畅所欲言。难能可贵的研究氛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如磁石般吸引着教师乐于研究,甘于付出,不知疲倦。其次,要刻苦钻研,付出努力,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与上课教师一起磨课,一次次地试讲;一个个挑灯夜战的夜晚,一个个不顾劳累的公休日,老师们感受着这份别样的充实,乐此不疲,齐心协力,不断研究,力求打造一节节能够代表我校教学水平的优质课。最后,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在与教师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更是一个思考者、实践者。尤其是在学、思、试、议的循环往复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更引领青年教师感受学校严谨、奉献的教学氛围。团队的研究不仅带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引领了教师的思想成长。
朱永新先生在《我的教育理想》中说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我经常按照上述“标准”叩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奉献精神、激情、诗意、机智、活力和恒心的教师?我想,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是担任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都应有一种做学问的精神和态度,“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我会继续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深入地学习,帮教引路,传授带动,尽己所能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继续且行且思,且思且悟,且悟且变,和身边可爱的同伴们一起不断追求进步,追求更加理想、更加和谐的校园和深入、高效的课堂,最终成长为心中笃信的“教育家”。
(责任编辑 张 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