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开放状况调查

2016-09-28韩娟娟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公众公众图书馆

韩娟娟

摘要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议题自上世纪80年代起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且热议一直延续至今。文章从高校图书馆相关规程、政府政策导向、图书馆业界研究、读者反馈、媒体视角等多个维度,分析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图书馆向公众开放的态度,对现阶段高校图书馆面向公众全面开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适度开放全面开放公众社会化服务

分类号G252

DOI 10.16603/i.issnl002-1027.2016.02.010

1982年教育部负责人张健在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委员馆馆长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指出高校图书馆“要在首先保证学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同时,适当地对学校周围社会科研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开放。”讲话很快引起图书馆相关人士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关注。1983年李志明等发表《扩大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初探》一文,尝试性地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如何提供社会化服务。此后,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对社会公众开放逐渐成为公众及图书馆界关注的焦点。2014年,一些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推动地方高校图书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新闻媒体对此类举措进行了广泛报道。

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向公众开放,但对如何开放、开放到何种程度却各持自见。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向公众“适度开放”,另一种则主张高校图书馆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北京大学王子舟教授对这两个概念给出的定义是,“‘适度开放是指高校图书馆实行有条件、限定性开放,‘全面开放就是社会公众所期盼的全免费、全公开的无限定性开放。”笔者针对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进展情况,通过文献调研、网络调研和面对面访谈等形式对相关政策文件、社会各界的反馈及态度做了调查研究。

1.政策鼓励

1.1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支持“适度开放”

从政府层面,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一直在推广和提倡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1981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明确了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但是没有提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后所提供服务的相关内容。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十条明确提出“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学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文献情报检索和利用文献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此时,鼓励开放只体现在参考咨询服务和文献情报检索服务上,且没有提及免费社会服务的其他内容。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明确了开放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但对于有偿服务的部分没有很大变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第三十七条提出“图书馆应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根据王子舟教授的定义,文件的内容实际上是明确规定了高校图书馆应该对社会公众“适度开放”。

1.2部分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全面开放”

2014年8月14日,安徽省教育厅颁布了《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资源有序开放的意见》,积极推进高校图书馆等教育科研资源对社会有序开放,并要求各高校根据意见精神,结合具体实际,制定教育科研资源有序开放方案。随后“87所省属高校已经提交开放方案,首批包括安徽大学等在内的36所高校将率先开放图书馆和体育馆。”2014年11月24日,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审议。草案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图书馆和其他单位、个人的阅读服务场所创造条件向公众免费开放。”2014年12月1日,在四川省教育厅支持、成都市教育局协调促进下,成都市以四川大学为代表的11所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免费开放。成都市教育局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专项补贴资金支持。

1.3推动“全面开放”效果不甚理想

虽然不断有自上而下的政府文件鼓励和推动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开放,但是到目前为止,高校图书馆开放的数量和开放程度仍不甚理想。2014年4月24日,《北京青年报》的记者针对两年多前宣布逐渐向社会免费开放的34所在京高校图书馆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该工作的进展并不乐观,其中曾承诺开放的18所高校图书馆,仍有9所完全不对外开放”。只有北京建筑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完全对公众免费开放。虽然安徽省政府极力倡导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免费开放,但是,包括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在内的36所高校图书馆率先对公众开放后,却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真正走进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读者寥寥无几。”2014年12月,笔者以访谈形式,调研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情况。北京大学图书馆在2000年以前已经对校外读者开放,服务主要分为两类:网络咨询服务和实际到馆服务。其中网络咨询服务为免费服务,到馆服务为有偿服务。读者凭身份证并缴纳3元钱即可办理一张临时阅览证,当天有效,没有借书权限,但可以凭证有偿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从开始对公众开放至今,北京大学图书馆始终实行“适度开放”政策,平均每年接待到馆服务2万人/次左右。

2015年10月,笔者通过访问网站和电话访谈等形式,针对成都市以四川大学为代表的11所首批对公众免费开放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调研(表1),以了解政策出台将近一年后,这些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情况。四川大学图书馆2015年的600个临时借阅证已经办完,年底计划适当调整明年的配额。在学生复习考试的时段如11月下旬至寒假前、6月中旬至暑假前两个时段,停止办理免费阅览证。基于版权问题的考虑,本校购买的商业电子资源不对社会读者开放。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采用“适度开放”的方式-面向社会公众服务。

2.图书馆界支持“适度开放”

2.1部分图书馆馆长不支持“全面开放”

2012年3月,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在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大会会后对记者明确表示“高校图书馆不可能像公共图书馆那样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肯定要有限制。”原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也“始终坚持高校图书馆绝对不能全部开放,而且也根本没有必要。”2014年11月4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李玉海等撰文详细地从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目的、服务项目、服务对象、获取服务方式、图书资源配置方式、经费来源、馆舍布局等方面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一般大学图书馆只对本校读者开放”,高校学图书馆向公众开放,只能作为对公共图书馆的补充的结论。

从公共图书馆馆长的角度,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认为“高校图书馆的定位和面向的服务对象不同,主要还是为高校的师生和教学科研服务,藏书的专业性也更强。其实现在公共图书馆的环境比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要好,书也更适合市民,居民的一般阅读需求区图书馆就能满足,没有必要非去高校图书馆。现在学校图书馆都人满为患,学生占座上自习都成问题,实在没有必要苛求高校图书馆都敞开大门,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开放。”而江西省图书馆馆长则“希望各类图书馆在共建共享的理念下,扩大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像公共图书馆一样,做到零门槛、无障碍。”

无论是高校图书馆馆长还是公共图书馆馆长,对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向社会公众开放均持肯定态度,高校图书馆馆长不主张对社会“全面开放”,希望探索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新的合作模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也有部分公共图书馆馆长主张高校图书馆应该对公众“全面开放”。

2.2图书馆馆员的态度

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一线馆员普遍认为,高校图书馆在对公众免费开放的过程中面临重重难题。首先,高校图书馆资源有限。长春工业大学图书馆的馆员表示由于大学图书馆的资金预算、馆舍空间、阅览座位、人力资源,均是根据在校师生需求而配置,“图书馆短期内实现开放有一定困难”。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的馆员认为“校外人员不能借阅图书。主要是考虑图书馆的资源有限,我们优先让学生使用”。一些馆员认为“如果社会上的人再涌入,肯定是要抢占资源。”不愿意对外开放。其次,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和难度。青岛大学图书馆的馆员说“图书馆对外开放肯定会吸引很多市民进入高校,首先可能对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所影响,其次信息登记、借阅担保等管理难度都会增大”,“图书外借也有可能带来破损量增加、维护经费增长等问题。再次,馆藏资源过于专业。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定位于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其资源建设有很强的专业性,不能满足普通公众的阅读需求。

2.3相关文献研究情况

2015年6月4至10日,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三大中文数据库,以“高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为主题词,并分别组配“社会服务”、“公众开放”、“社会开放”主题词进行检索。经过查重和筛选,去除重复和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章,1983年到2014年共检索出680篇相关论文。1983年李志明等发表《扩大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初探》,第一次在学术期刊上讨论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公众开放问题。其后的十几年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达到最高值,有116篇相关学术论文发表。

从图1可以看出,发文量相对较高的年份主要有1988、1995、2004、2008、2013这五年。发文量的增加是学术界关注度提高的标志,引起学术界对高校图书馆的对公众开放的关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修订。1987年、2002年教育部分别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了高校图书馆向公众开放的相关规定。二是图书馆界相关会议召开。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的子议题讨论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如何开展社会化服务”,2012年3月12日,首都图书馆联盟正式成立。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联盟副主席朱强在成立大会上宣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4所高校的图书馆将向社会免费开放。同年,4月15日,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所图书馆在内的武汉图书馆联盟成立,发出倡议共同推动各级各类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三是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2007年,《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联合调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检索出的680篇相关论文中,113篇文章均支持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全面开放;曾咏梅、周亢美、鲍延明、金文花等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的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公众开放情况进行介绍和研究的论文有18篇;相关综述文章有17篇;武继山、帕提曼等则提出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公众全面开放的冷思考,不赞成全面开放的文章有21篇;潘澜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的非公共物品属性,论证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不可行”。从1983到2014年的30余年间,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绝大部分支持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公众开放,而且支持适度开放的文章以绝对的优势占据着主导地位,见表2。

3.读者的态度

3.1校内读者的态度

高校教师对图书馆的物理空间需求不大,因而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时,不会觉得图书馆对公众开放会影响到自己。但在校学生则有不同看法。面向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大学等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325份有效问卷。被调查者包括85.23 %的本科生、12%的硕博研究生。他们利用图书馆的频次都比较高,其中62.4%的被调查者接受高校图书馆之问的相互开放但不接受对社会公众开放,8.62%的学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对公众开放。面向武汉高校图书馆的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28份,其中图书馆未实行对外开放的问卷162份,调查对象中69.88%为本科生,30.12%为硕博士研究生。支持部分开放的占86.14%,支持全面开放的占13.86%。图书馆已实行对外开放的问卷166份,其中96.3%为本科生,3.7%为硕士研究生。支持部分开放的占67.28%,支持全面开放的占32.72%。

大部分校内学生并不反对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开放,但支持有限制的适度开放而反对无限制的全面开放。反对全面开放者主要担心以下几点:

(1)挤占学习资源。

高校图书馆空间资源有限,自习室座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生占座现象屡禁不止。许多校内学生担心一旦对公众全面开放,他们的学习空间会变得更加拥挤;

(2)破坏学习氛围。

如果图书馆不设门槛对公众全面开放,不是抱着学习的目的到访图书馆的校外读者有可能会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北京大学图书馆曾接到学生投诉,原因是其他馆的图书馆员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交流学习,工作人员在带领其参观图书馆时,影响到学生自习,引起在馆学生的不满。

(3)增加安全隐患。

在对厦门市的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63.69%的学生认为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开放会降低学校的安全系数。北京大学朱强馆长也提到“现在学生把笔记本电脑放在桌上,可以去食堂吃饭,如果完全开放后,这就不可能了”。

3.2校外读者的态度

大部分校外读者希望高校图书馆能对公众全面开放。他们利用高校图书馆主要有三种目的,其一是科研需要,其二是阅读学习,其三是参观感受高校图书馆氛围。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对校外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高校图书馆资源多且全,就是一个聚宝盆,如果能向社会开放,会给我的工作带来极大方便。”“基于鼓励社会阅读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必须树立大读者服务观意识,尽快降低对外开放的门槛,为公众阅读提供绿色通道。”还有一些校外读者认为“高校图书馆都是公共财政拨款建立的,不应该收取管理费或者阅读费等,如果需要复印、刻录等,收取一定的成本费是应该的。”

4.媒体观点

在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公众开放的问题上,媒体的意见存在分歧,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一些媒体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开放共享,被充分利用。开放带来的压力,在互联网的时代不是无解的命题。“全风险、管理滞后、压力排解,开放条件不成熟、不充分,不是拒绝开放、设立门槛的理由。”胡应该通过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的创新和转变,实现开放共享,避免浪费和垄断,另外一些媒体则认为大学图书馆开放引来市民追捧,说明公共图书馆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至少是不能满足市民的实际阅读需要。用大学图书馆来满足社会公众对于阅读的需求,这只能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治标之策。不仅对于解决问题本身无益,甚至会引致更多负面效应与社会问题。

5.全面开放面临的现实困境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探索对社会公众开放服务方面从未止步,开放的程度也在逐步加强。但在现阶段,无限制地对社会公众全面开放是不现实的,很多现实的困境阻碍了全面开放的进程。

5.1空间资源有限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有限。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面临空间紧张的难题。图书馆占座等空间不足问题引发的新闻事件时常见诸报端。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座位不足,学生占据食堂学习,2013年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前排队的学生,号称可以“绕地球六圈”,2014年该馆门前排队的场面犹如春运一样。每年这样的抢座、占座现象在许多高校图书馆不断重复上演,情况严重时还需要增加工作人员协调维持秩序。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还使用阅览座位管理系统和座位预约系统来缓解抢座、占位问题。

5.2管理成本有限

一些校外读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在寒暑假期间对社会公众全面开放,既可以利用闲置的资源也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但有两点现实困境使之无法实现。首先,假期开馆带来馆员的工资核算问题。高校图书馆馆员属于教辅人员,与高校教师和学生一样享有寒暑假。如果寒暑假期间向公众全面开放,馆员的工资成本就会增加。其次,参观者多于利用者。寒暑假期间许多名校成了游客参观的景点。此时高校图书馆若对社会公众全面开放,抱着感受学习氛围的目的参观高校图书馆的游客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增加图书馆的管理成本。

5.3电子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

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从其来源上可以划分为两种:自建数据库、购置的商业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如:高校的学位论文库、特色数据库、机构知识库等。这些自建数据库的成果来自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目的是为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系列服务,包括存档、管理、发布、检索和开放共享,学位论文库、特色数据库因版权问题一般不对外开放,机构知识库属于开放存取资源,是对社会公众全面开放的。图书馆购置的商业数据库需要和数据库商订立合同,付费后使用,数据库商在合同中通常会严格规定使用IP段或并发用户数,超出范围则不能使用。“知识内容生产的独特性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得产品缺乏竞争”,因此数据库商不断提升价格,“以爱思唯尔电子期刊数据库Science Direct为例,几次提出的集团报价总涨幅都超过了15%,远超过西方国家的涨价幅度和高校图书馆的实际采购能力。”高校图书馆经费用于购置和维持电子资源服务校内用户已捉襟见肘,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经费对社会公众全面开放。

5.4图书馆经费问题

2011年“‘十二五开局伊始,文化部、财政部发布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终于由职业自觉变为国家意志。”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政策文件建立了以地方财政为主、多级财政分担的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机制,提供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经费保障。但是,高等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购置经费和管理经费由学校统一划拨,仅用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并不包含对社会公众开放的经费预算。在没有经费和政策保障的情况下,要求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公众全面开放无法实现。

6.结语

“各类型图书馆由于其性质、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在履行其职能时,着重点是不一样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首要任务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文献资源保障。现阶段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向社会适度开放,不能盲目跟风开放,要量力而行。适度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而且需长期坚持的做法。在实际践行过程中要避免口号化的空头支票,要将适度开放落到实处,真正惠及社会公众。“简单笼统地让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是不专业、不符合规律的提法。”“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不一定要直接开放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和馆际互借的方式实现,来弥补公共图书馆资源缺少的问题。”

猜你喜欢

社会公众公众图书馆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图书馆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
社会公众视阈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