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6-09-27陈秋容林慧慧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8期

陈秋容 林慧慧

一、创设情境,引出“比”的概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运动员孙杨400米游泳比赛的视频。)

师:在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孙杨的表现,让世界泳坛感受到了中国游泳队的力量。

(二)提出问题,讨论关系

(多媒体课件出示印在泳帽上的国旗。)

师:孙杨戴的泳帽上印有一面国旗,国旗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比较国旗的长和宽,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呢?

生1:长比宽多几厘米?列式是6-4。

生2:宽比长少几厘米?列式是6-4。

生3:长是宽的几倍?列式是6÷4。

生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列式是4÷6。

(三)引出概念,揭示课题

师:我们可以用减法表示长与宽的相差关系,也可以用除法表示它们的倍数关系。关于倍数关系,我们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那就是“比”。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什么是“比”。

【评析】执教老师选取“国旗”这个素材作为教学载体,既富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又很自然地引出同类量和异类量两种情形的“比”。

二、分层递进,建立“比”的概念

(一)理解同类量的比,建立比与包含除的联系

1.迁移学习,理解“比的倍数关系”

师:长是宽的几倍,我们可以用“6÷4”表示。现在,我们还可以把长与宽的关系说成“长与宽的比是6比4”,写成“6∶4”,“∶”是比号,这就好像除号抽掉了中间的一横,比号要写在两个数的正中间。那么,“6∶4”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长是宽的几倍。

师:如果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你能用比来表示吗?

生:宽与长的比是4∶6。

师: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

师:“4∶6”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6∶4”和“4∶6”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看来,“比”是有顺序的,我们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来表示,前后的数字可不能颠倒。

【评析】学生学习同类量的比,是一个同化学习的过程,教师将“比”纳入学生已知的“倍比关系”知识体系中,使“比的意义”与“包含除”二者建立起了联系。

2.数形结合,体会“比能体现图形的形状大小”

师:小海和小珍为了给运动员加油,分别做了两面旗子。(多媒体课件出示两面旗子及其长与宽的比。)

长和宽的比是2∶1 长和宽的比是3∶2

师:谁来说一说“2∶1”“3∶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1:“2∶1”表示长是宽的2倍。

生2:“3∶2”表示长是宽的1.5倍。

师:观察泳帽上的国旗和这两面旗子的形状以及长与宽的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3:泳帽上的国旗与②号旗一样,长都是宽的1.5倍,看不出差别;而①号旗的长是宽的2倍,看上去显得长一些。

生4:虽然泳帽上的国旗和②号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是一样的。

师:看来大家都感受到了长与宽的比可以反映出长方形不同的形状。

【评析】“比”源于度量。长与宽的比,不仅能够反映物体可度量属性(即长度)的可比性,还可以表征事物不可度量属性的可比性,如形状。执教老师借助直观图,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长与宽的比能够确定图形的形状”,即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也是一种“形状比”,凸显了比的本质。

(二)理解异类量的比

(多媒体播放运动员孙杨游400米大约用时4分钟的视频。)

师:你认为视频中出现的两个量能用比来表示吗?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

生1:两个量的单位名称不一样,不能用比来表示。

师:听起来似乎有道理,我看到许多同学点头了。谁有不同的意见?

生2:我认为两个量可以用比来表示。400÷4,得到每分钟游100米,400和4是相除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

师:这位同学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词,谁听懂了?

生3:相除,意思是400÷4也可以写成400∶4。

师:你说对了。因为路程和时间是相除关系,所以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00∶4”。

(三)抽象比的意义

师:观察这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多媒体课件出示比的算式。)

生1:这些比都表示相除关系。

生2:前两个比式中,两个量都表示长度,即表示两个长度的倍数关系。

生3:第三个比中的两个量,一个表示路程,一个表示时间,它们相除得到速度。

生4:我发现两个数相除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师:是的。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就是“比的意义”。

【评析】在游泳情境中,学生理解了异类量“比”的内涵,而在两个例子的对比中,学生进行求同思维,抽象出了“比的意义”,顺利地从概念的引入走向概念的建立。

三、自主学习,理解“比”的知识

(一)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1.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师:自学教材里“做一做”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2.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比的各部分名称,说明比值的意义。

3.比较比和比值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

生: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评析】执教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概括出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比的相关知识,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沟通比与旧知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算式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学生填写下表并进行交流。

师:请你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a∶b=a÷b=(b≠0)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6∶4可以写成,读作6比4。

【评析】在讨论交流环节,执教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放眼生活,深化“比”的概念

(一)辨析比赛中“比分”的含义

师:刚才大家说比的后项不能为0,但我们在很多比赛中常常看到2∶0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比分是我们数学上讲的比吗?

生1:“2∶0”表示每个队的得分是多少,是一种相差关系。

师:你善于利用比的意义分析问题,非常好!

生2:因为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比分不是比。

师:从后项的取值范围分析问题,我们也能够得出结论。现在,我们知道了比分虽然借用了比的书写形式,但它不具备比的本质属性,因此,它不是数学上所说的比。

(二)用比表示生活中两种数量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出示题目:下面每一组的两个信息能用比来表示吗?能的话请写出比,并求出比值;不能的,请说明理由。

(1)在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代表队一共获得88枚奖牌,德国代表队一共获得44枚奖牌。

(2)小敏买6本练习本,一共花了1.8元。

(3)小亮每分钟打32个字,总共打了10分钟。

生1:中国代表队和德国代表队的奖牌数的比是88∶44,比值是2。

生2:小敏花的钱和练习本的数量的比是1.8∶6,比值是0.3。

生3:第(2)(3)题中两个量的单位名称都不同,既然第(2)题可以写成比的形式,那么第(3)题也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生4:我认为第(3)题不能写成比。用每分钟打的字数乘以时间可以得到总共打了多少个字,这两个量是相乘关系,不是相除关系,而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所以它们不能用比来表示。

师:同学们能够紧扣比的意义中的关键词进行判断,分析得很到位。

【评析】深入理解数学概念需要用到适量的反面例子,执教老师列举了两个反面例子:比分和相乘关系的两个量,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突出了比的本质属性是相除关系,促进了学生对比的概念的理解。

(三)生活中的比

师:在生活中,比的应用十分广泛。(播放视频介绍黄金比、比例尺、正反比例。)

师:比“创造”了生活中的美,其实,比的价值远不只于此,后面我们将会了解到更多比的价值。

【评析】从黄金比的美学价值到比例尺、正反比例等数学知识的逐步渗透,执教老师从知识整体性的角度出发,体现了新知识产生的必然性、发展性,达到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总评】《比的意义》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遵循概念学习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形成比的概念。

一、遵循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同化,建构比的概念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同化与顺应是两种最重要的学习概念的形式。利用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对新的知识内容进行改造,使新内容纳入到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这个过程就是同化。比的意义的学习就是一个同化学习的过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先学习“同类量”,再认识“异类量”,设计了“实例—感知—抽象—认知”的学习路径,如在描述“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时,引入比的概念,建立比与包含除的联系;在讨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时,建立比与当量除的联系,再次感知比的内涵。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同类量和异类量的比,归纳得出两类比的共同属性,抽象出比的概念。学生一旦将比的概念纳入到“两个数相除”的知识结构中,就完成了概念的同化学习。

二、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自主学习,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要理解概念,必须密切联系相关旧知,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学时,执教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了思考的平台,如在理解了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并进行交流、展示,最后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及区别。这一过程,落实了“让学于生”的理念,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知识的重构。

三、精心选取学习素材,运用反例,深化比的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除了从正面揭示概念的内涵,还可以运用反例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甚至可以通过对比正例与反例的差异,突出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为了突出“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本质属性,教师精心选取了两个反例。一是在学生确定了比的后项不能为0后,提出了“赛场上常常有2∶0这样的比分是怎么回事”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通过辨析,学生明确了体育比赛中的比分表示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并非数学中所说的比。二是对“小亮每分钟打32个字,打了10分钟”两个数量的讨论,围绕这两个量能否用比来表示,学生再次展开讨论。正是这些反例,促使学生围绕比的概念本质进行深入思考,也正因为深刻理解了比的本质属性,学生的辨析才富有生命成长的气息。

(注:本课例在广西第十一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